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金湘 《中国造纸》1990,9(2):59-60
在造纸生产中,离心泵总装机容量大约占生产线总装机容盈的30%左右,如何使泵处于高效率情况下运行,对降低电耗是十分重要的,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节电效果。  相似文献   

2.
3.
4.
黄萌洁 《中国造纸》2021,40(6):87-91
介绍了造纸厂对螺杆式空压机进行余热回收利用的改造方法,不仅降低了空压机的运行温度,保证了空压机设备正常运行,还利用回收的热量提高了生产工艺需要的温水温度,从而节约生产温水需要的电能,在有空压机的造纸厂中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Clearwater造纸厂积极扩大规模,目前刚刚收购了Cellu生活用纸生产厂,还安装了一台新的TAD热风穿透干燥纸机,旨在进军零售商品牌超优质卫生纸的细分市场。  相似文献   

8.
使用化学消泡剂是制浆造纸厂控制泡沫的有效措施,提高了产质量,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消泡剂的选用要根据不同应用目的而定,最好采用两种消泡剂相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10.
介绍了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回收烟气余热制取热源水,驱动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组制取冷媒水,利用换热设备降低燃机空气进口温度的进气冷却系统,同时对余热制冷进气冷却系统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燃气轮机余热制冷进气冷却系统的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根据造纸厂污水处理工程的常见工艺,以造纸厂污水本身的特点以及运行中面临的问题,从厌氧处理设施、好氧处理设施以及其他处理设施三方面系统地总结了造纸厂污水处理工程节能减排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造纸企业的噪声特点及控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国民  黄钊 《中华纸业》2010,31(18):84-86
在自己项目实践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造纸企业噪声特点以及控制工作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正热交换器又称换热器和换热设备,主要功用:使两种流体间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物质的加热或者冷却。在现实应用中热交换器的种类很多,但归纳起来分为以下四类:(1)按工作原理分类:间壁式、蓄热式、混合式;(2)按使用目的分类:冷却器、加热器、冷凝器、汽化  相似文献   

14.
铸铁烘缸端盖散热计算及节能降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烘缸端盖的有限元传热分析计算,发现烘缸端盖内外侧温差很小,烘缸端盖表面温度很高,故其热损耗很大.分析表明烘缸端盖外侧温度基本相同,因此将烘缸端盖的散热简化为-维热传导问题,也即化简为-大平板传热问题.本文给出简单算法分析了烘缸端盖温度场算法及其散热分析计算,并研完了加上保温板的端盖温度计算及散热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以某造纸企业热电厂为背景,建立造纸企业热电联产汽轮机组的在线生产优化模型,以该企业已建成的全厂能量系统信息平台为基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开发了一套汽轮机组负荷分配优化调度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汽轮机组的在线优化、远程监控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制浆造纸厂恶臭气体来源,分析了恶臭气体组成成分,并阐述了消除恶臭气体的化学方法,以期为制浆造纸工业消除恶臭气体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升华类热转印纸质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热升华转移印花纸打印质量、转印质量、纸张形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对原纸的性能要求,并对热升华转移印花纸的转印原理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随着SiO2粒子粒径的减小和比表面积的增大,图像打印质量越来越好;原纸透气度越小,转印纸图像密度值就越高,转印质量越好。  相似文献   

18.
汪琦  张慧芬  俞红啸  汪育佑 《染整技术》2022,44(1):21-23,61
分析了天然气与废气混烧型燃烧器的结构组成,研究了天然气与废气混烧型导热油炉的结构,讨论了天然气与废气混烧型导热油炉在热定形机中的应用.在化纤织物印染定形工艺生产过程中,定形机的烘房使用导热油循环加热系统供热,并将热定形机排放的含有害物质废气直接输入混烧型导热油炉内焚烧净化处理.采用废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通过热交换器将热...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特种薄页纸企业磨浆工段增加高位箱和浆塔的改造实例,经改造后磨浆电耗和电费分别降低了23.19%和48.39%,降低了生产成本,稳定了产品质量,并且拓展了产品范围。  相似文献   

20.
刘丹 《中华纸业》2011,32(6):21-23
为确保SZL10-1.25-MJ造纸垃圾焚烧锅炉的研制开发成功,达到强化传热,提高传热效果的目的,通过对炉内换热模型的简化,以前拱的长度和高度为变量,建立了入炉燃料初始阶段吸热量的优化模型,利用计算机编程对锅炉前拱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实际运行,验证了炉拱优化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