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区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国土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该地区的开发、治理,对江西和全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1983年以来,江西省政府在各有关部门配合下,对鄱阳湖区综合考察和治理研究进行了多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科技攻关,取得了很大成绩,已经和正在产生重大效益。考察成果已经通过了科协鉴定,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注。该项研究报告指出:湖区开发整治,必须抓住四个方面的战略重点:1.相对稳定湖水位,整治洪涝灾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2.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农业工业化,建设鄱阳湖经济区;3.整治环境,中止生态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的水陆相生态经济系统;4.控制人口,培养人才,发展科技。相应于战略重点第一点应采取的战略措施是:(1)人工控制鄱阳湖,即兴建鄱阳湖控制工程;(2)实施鄱阳湖近中期水利建设规划,即《鄱阳湖区水利建设规划》等防洪、治涝、灌溉工程。本文就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控制工程方案,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
《人民长江》2009,40(2)
在新时期治江思路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观,长江水利委员会全面制定了新时期治江科学发展战略。战略重点确定为:以源头生态脆弱区、水电开发集中区、重要水源区、洞庭湖区与鄱阳湖区以及河口地区等五大区域作为重点区域,抓住各自主要矛盾,按已明确的对策措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保证实现既定的治理、开发和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3.
张文渊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0,6(4):188-189,200
对山丘、平原区、沿海地区渍害低产田的治理措施和盐碱低产田改良利用技术措施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区土壤改良内容包括:排渍、治碱、洗盐、改良冷浸田、烂泥田等方面,在灌区低产田改良利用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规划、标本兼治的原则,对相关灌区低产田改良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郭泽杰  李珍 《江西水利科技》2010,36(4):238-242,246
通过对2010年鄱阳湖区堤防防汛工作暴露的一些问题认真反思,结合鄱阳湖区防洪工程治理实际,分析当前及今后湖区治理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并提出了鄱阳湖区防洪工程治理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坚持不懈、综合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湖南省洞庭湖区1994~2000年防洪治涝规划报告(近期治理第二期工程)》,内容包括规划缘由,防洪大堤加高加固,蓄洪堤垸安全建设,河道整治,城镇防洪,防汛通讯报警系统,治涝排渍和水利结合灭螺,并对工程的经济效益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仲志余 《人民长江》2013,44(10):5-9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长江水利发展改革的基本依据。在总结以往规划成果和近20年来治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要求;简要介绍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总体思路、规划原则及目标;阐述了新时期长江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宏观布局。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江苏淮河流域面积6.5万 km2,约占淮河流域面积24%,占江苏省域面积63%。涉及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市全部及扬州、泰州、南通三市部分地区。由于地处淮沂沭泗诸河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地势低洼,江苏洪、涝、旱、渍、潮等各种灾害频繁,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持续治理,江苏淮河流域已建成比较完善的防洪、除涝、调水、挡潮、降渍等水利工程体系,有效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务院批复的《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综合规划》)为推进新时期江苏治
  淮和水利现代化建设、保障江苏“两个率先”进程提供了规划支撑。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方山坑冲垅渍害田面积较大,治理后的增产效益一般高于平原地区,对改变山丘落后面貌意义重大。山坑渍害田具有:成因复杂、零星分散;工程布局较难、施工费用较大;农业生产落后、治渍效益显著;需要综合治理,进行立体开发等本质特征和工程特点。笔者据近年工作体会和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了改造山坑渍害田治理技术的研究建议:(一)开展排水机制与工程布局的研究;(二)降低治渍工程投资的研究;(三)进行综合治理,立体开发的研究;(四)适宜山区特点的排渍标准及简便测定设计参数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对我省渍害稻田作了大量的调研和试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综合观点、环境观点和生态观点出发,深入分析我省稻田渍害的成因、类型、分布及其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危害机理,提出了对渍害稻田的防治技术措施。试验研究抓住土壤水过多是造成渍害的主导因素,明确对稻田渍害要从治水入手解决土壤中的水气矛盾,协调水、肥、气、热诸要素的关系,为农作物增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是治渍的关键所在。提出以水利工程为基础,应用灌排技术有效地调控土壤水为前提,采取水利、土壤、农业综合整治渍害稻田措施,经在大田实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治理后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产量大幅度增长,两年平均每亩增产达577.9斤,治理效果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本文还论述了我们对稻田治渍排水标准的试验研究成果。认为通常简单地按照旱田的要求进行治理是不合适的,提出调控土壤水的要求应符合水稻各生育期生理生态需要,因此治渍排水标准应是随水稻生育期而变的动态指标。同时认为稻田适宜垂直渗漏量是稻田治渍的一个重要指标。治渍工程的规划设计方面,在总结我省治渍经验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明水明排、暗水暗排和内外水分开、主客水分开的原则,全面规划拦洪、灌溉、排涝、排渍等综合整治措施。并提出排水工程的设计计算方法,以及田间排水暗管埋深与间距的经验关系供设计参考。同时,为了降低工程造价,以利于排水治渍技术推广,我们利用工业废料粉煤灰作为主要原料,研制成功造价低廉的粉煤灰排水管,为治渍田间暗管排水工程提供新的管材。  相似文献   

10.
三江平原渍害局部治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渍害是制约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应以治理低洼水线为重点,以排地表残积水为主的平地造坡沟管洞缝、区间治理的系统治渍配套技术,适应当地经济技术条件,满足排涝要求且可解决远近治渍矛盾,有利于大面积推广,深挖沟、精埋管。密打洞、多造缝是近期最佳治理模式.深挖沟是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胡向阳 《人民长江》2013,44(10):10-14
简要回顾了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编制的背景和过程。介绍了规划的关键技术线路和主要成果,包括:流域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理;经济社会发展对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要求分析;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功能分区及控制性指标体系的提出;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综合管理等四大体系规划编制。总结了规划在治江理念、规划思路等方面的特点。规划的实施将有助于发挥长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改善长江生态功能,开创流域水利发展改革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在三江平原,采用了明暗结合的排水系统,即除涝或处理退泄水的地面排水采用浅明沟,而调控地下水位进行治渍,改土的田间地下排水用适当深度的暗管,从而形成涝渍或盐统一治理的组合排水系统。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三江平原沼泽化土地的涝渍现象,在试验区采取以“旱、稻、草”三元结构模式,实施明沟及暗管结合排水,进行以稻治涝,对草原涝渍地治理。实践证明,效果明显,排出地表积水,降低了地下水位,改良了草原植被群落,达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坚定治渍与井灌改善三江平原农业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荷兰王国为例说明三江平原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关键应在农业生态上下功夫。解除土壤过湿的渍涝治理与通过井灌降低地下水,都具有除害兴利双重作用,是改善农业生态的关键技术。坚定治渍与井灌,建立具有三江平原特色的“排降蓄灌”水利,从而改善农业生态,为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奠定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几点意见     
我认为,珠委报告中提出的关于珠江三角洲河口治理原则和治理方针是正确的。关于珠江三角洲防洪、口门整治、治涝和降低地下水、航运、灌溉及城市供水等各项规划,是符合统筹兼顾,兴利除弊的治理开发原则和方针的,关于磨刀门治理开发和伶仃洋治理规划的原则设想、工程布局、  相似文献   

16.
治渍是三江平原治理的主攻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两年来三江平原丰欠农业生产事例,说明历年来三江平原治理方法的局限;阐述渍涝危害及成因与特点,说明渍涝是三江平原农业生产主要矛盾,治渍应为三江平原治理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提出了在汾河流域全面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对汾河河道治理的标准、治导线的选定原则等,并提出应加强太行、吕梁两座山的绿化,搞好汾河两岸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18.
《人民黄河》2013,(10):20-22
黄河支流众多,系统开展规划工作的支流较少,支流的治理开发需要在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根据黄河主要支流的自然特点和流域治理开发要求,对支流进行了初步分类。对湟水、洮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重要支流提出了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指导性意见及主要治理措施,对其他支流提出了分类治理开发与保护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9.
涝渍兼治农田排水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沈荣开  王修贵  张瑜芳 《水利学报》2001,32(12):0036-0040
涝渍型的农田,灾害发生在雨季,农田先受涝,地表水排除后,由于地下水回降过慢而受渍,因此,作物减产是由涝渍双重作用的结果,在经济评价中,既不能单纯按受涝减产或按受渍减产进行分析,也不能分别将两者造成的减产损失进行简单的叠加。本文介绍了作者对在淮北地区开展棉花涝渍试验成果的分析,论证了以等效淹渍历时作为反映涝渍程度的综合指标的可能性,并提出确定涝渍兼治农田排水设计标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人民长江》2008,39(14)
为进一步促进鄱阳湖区综合规划修编工作,2008年6月25~27日,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率综合考察组赴江西省鄱阳湖区进行了考察。江西省省委书记苏荣,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达恒会见了蔡其华主任一行,省政府副秘书长赵泽华、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及地方政府领导陪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