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9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提出了对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利情况的批评,重点强调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真实性”要求。以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大遗址“真实性”保护与展示利用的途径。提出大遗址保护应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及可逆性”的保护展示原则,以遗址片区“最小干预”为规划理念,充分考虑遗址公园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从考古资料中分析挖掘史料信息,对遗址价值进行研究判定,从而构建遗址价值载体的展示阐释体系,最后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角度,提升遗址公园社会效益的大遗址“真实性”保护展示途径。 相似文献
2.
3.
洛阳隋唐城应天门遗址保护建筑平面呈凹形布置,结构分缝后分为中部城楼、东西飞廊+朵楼+连廊、东西阙楼5个结构区段.为避让遗址和展示古代建筑形态,结构体系下部采用单跨斜柱支撑结构,中部采用空间桁架转换结构支撑上部框架结构,属于平面和竖向不规则体系.介绍了典型单体中部城楼区段、西飞廊+朵楼+连廊区段、西阙楼区段的设计方案、结构特点、分析结果及抗震设计原则.对各结构单体分别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分析方法结果吻合,结构能够满足预期抗震性能目标.采用Push down分析方法考察下部遗址层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下部遗址层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及塑性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通过对遗址保护影响因素的研究,归纳了遗址保护与展示形式的多样性,并分析不同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在遗址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整体规划、动态保护以及多学科配合的重要性,对我国今后的遗址保护开发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遗址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宝贵的国有资产。它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遍布于全国各地,展现着灿烂的文明,是我们国家社会文明发展的精神动力。遗址景观含有多种价值,通过研究遗址景观的历史、艺术、科技、社会、经济、教育等价值,我们从中探索研究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模式,并且进行创新和发展,使遗址能够完整、原始的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本文首先介绍了老司城遗址概况,然后分析了遗址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最后结合老司域遗址探讨了老司城遗址展示规划要求和老司域遗址本体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遗址公园模式在城市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大量遗址面临破坏或潜在破坏的威胁,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困难重重.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为城市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在对城市遗址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遗址公园的保护理念及作用,归纳了遗址公园存在的三种类型,并在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概念设计的研究中,提出了遗址公园规划的三大原则--严格保护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可逆可还原性原则,进而阐述了遗址公园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遗址及大遗址保护展示概念和现状的分析,指出国内大遗址保护面临的问题,强调大遗址保护展示中的整体环境观理念。通过大遗址保护规划和景观规划结构图示的剖析,进一步揭示景观规划如何在大遗址保护展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针对洛阳隋唐城大遗址进行了保护展示规划的研究,探讨了可行的景观规划方法和措施,如功能调整、景观环境设计、游览策划、视听系统、重要节点控制等,以求为整体理念下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增添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野趣水景园的植物造景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野趣水景园的规划理念、植物配置类型及景观营造的总结与分析,以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中的野趣水景园为例,探讨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营造规划方法,特别是水边空间的植被绿化,要根据各自的场所和植物的不同生活形态来选择,充分利用水、湿生植物,通过合理分区营造丰宫多彩的水体景观,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城墙类土遗址展示和保护研究入手,以大河村遗址城墙的展示设计为例,分析遗址本体信息、展示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展示策略与方法,并与其他类型遗址展示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城墙类土遗址的展示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叠加的历史环境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同“时
态”的历史遗迹不仅表现了当代历史环境的复杂
性,也表达着城市时空演变的内在逻辑。聚焦金
元洛阳城(洛阳老城)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叠加
现象,剖析两座古代城池内在的空间和功能联
系。探究从隋唐到金元时期,洛阳城池规模骤
减的现实背景下,古人在充分尊重山水格局、利
用自然资源环境、沿袭街巷空间结构、保障城市
功能复合、恢复人文生活场景等维度的营城策
略,总结洛阳老城隋唐时期的历史环境和选址
逻辑,窥见先人借势营城的规划智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中的生态安全意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古代城市选址的安全因素包含着两层涵义:自然环境(生态)安全因素和军事安全因素。城市选址的生态安全,一般要从饮用水源、区位及交通条件、气候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发展前景乃至阴阳八卦等方面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城市所在位置与区域的自然生态演化进程与走向。 相似文献
13.
人居型世界遗产保护规划探索——以平遥古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居型世界遗产是传统的人类居住地的杰出范例,其中的传统生活与传统空间相互依存共生,具有遗产和生活的双重属性,是一种“活态遗产”.通过分析人居型世界遗产的特征和价值,指出建立“遗产保护”与“人居改善”的双重目标以及“以居民为核心”的保护方法的重要性.在分析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以平遥古城为例,解析其在2006年以后在新的理念引导下保护规划及其实施保障制度的新探索,包括价值阐释、针对遗产“整体性”的保护框架、针对遗产“动态性”的建设控制和监测体系,以及落实“以居民为核心”的规划理念的具体措施等,为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学方法,分析研究隋唐时期古徐地建造的园林景观数量及来源,结果表明,寺观祠堂园林共29处,其中,隋朝时期建造1处,唐朝时期建造28处,占总数的65.91%;皇(王)家、官署园林8处,占总数的18.18%;公共园林4处,占总数的9.09%;私家园林3处,占总数的6.82%。这个时期,尤其是唐代皇帝大力倡行宗教,有的甚至还是宗教信徒。帝王的爱好和提倡,极大促进了佛教和道教的兴盛,进而促进寺观祠堂的发展,形成数量可观的寺观祠堂园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谷阳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将景观体验理论应用于考古遗址公园设计。从个体感知、社会认同和场景塑造三个方面,通过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发掘和景观设计分析,介绍了遗址公园体验式景观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谷阳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将景观体验理论应用于考古遗址公园设计。从个体感知、社会认同和场景塑造三个方面,通过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发掘和景观设计分析,介绍了遗址公园体验式景观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汉至唐,洛阳私家园林类型多样,其美学特征鲜明,主要通过园的规模、性质、环境空间以及追求的艺术境界来体现的,往往与园主的社会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个人情操以及造园的选址、手法有很大关系.该文通过对汉唐时期洛阳私家园林典型实例的分析,来论证其具备自然山水和写意山水同存的环境特征、恢宏壮阔和平淡青远并蓄的空间特征、雄浑壮美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城市选址存在三种主要的思想学说,其中以《管子》为代表的“地利说”在城市选址的水源、交通、军事防御、地质、气候、防灾等方面均有详细而科学的论述,其历史经验对现今的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古代武昌城池历代虽有兴废,但城址却少有变迁,显示其选址的科学性。文章从地理区位、交通条件、自然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武昌古城的选址特征,并指出其选址充分体现了对于《管子》的地利学说的运用,以期对今日城市的建设有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及其内部
主要宫殿、坛庙的选址、规划与建筑设计具
有明显的特征。城市的“外局—大地景观”,
“内局—皇城与宫城”和“堂局—紫禁城建
筑群”三个层面的设计中运用了中国传统的
风水与礼制思想方法,城市及其内部主要建
筑群的位置、形态与尺度的确定具有深刻的
含义。归纳并总结这一古代优秀城市与建筑
的设计意匠,将为当代全球化加剧背景下我
国城市与建筑设计特色的建构带来启示和借
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洛阳伽蓝记》详尽记载了北魏时期洛阳佛寺.该文据此对我国佛寺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北魏洛阳城市佛寺园林的形制特征、文化特质以及对后世寺庙园林的历史影响进行了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