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研究不同接种量对红薯酒糟中温厌氧发酵的影响,探求红薯酒糟厌氧发酵的最佳接种量.在45℃时,比较4种不同接种量对红薯酒糟中温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率、pH值、氨基态氮(NH4+-N)、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甲烷百分含量及TS、CODcr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接种量的增加,微生物的积累周期减短,有利于产气高峰提前,缩短产气周期;同时能提高发酵系统酸碱的缓冲能力.其中,50%接种量的总产气率、甲烷平均百分含量及TS和COD去除率最高,分别为124.14%、66.37%、35.77%、47.90%;pH值都在正常发酵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发酵原料总固体含量(TS)为8%,以多粮型白酒酒糟和水稻秸秆不同比例混合废弃物发酵原料,研究了30℃下不同比例混合废弃物厌氧发酵产沼气的特性,分析了厌氧发酵过程中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p H值和挥发性脂肪酸质量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以单纯酒糟作为发酵原料厌氧发酵初期启动速度很快,第2天达到产气最高峰,然后产气量快速下降。(2)以酒糟和稻秆不同比例混合作为发酵原料,发酵天数明显长于单纯酒糟,并且混合发酵物中稻秆所占比例越高,其发酵天数也就越长。(3)在温度为30℃,总发酵原料TS含量为8%,多粮型白酒酒糟与水稻秸秆质量比为1∶2混合时,累积产气量最大(8 600 m L),p H值的降低幅度最小,抑制酸化效果最佳,产气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多粮型白酒酒糟和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接种量对玉米秸秆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玉米秸秆作为原料,改变接种比例,在温度38℃条件下采用批量发酵工艺进行高浓度厌氧发酵,研究不同接种量条件下的产气效果。试验表明:接种物与玉米秸秆TS的比例为1.10,Vs的比例为0.79时,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效果最佳,TS产气率为412ml/g,VS产气率为470ml/g。  相似文献   

4.
以苹果渣为原料,通过液态厌氧发酵技术制备氢气,经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苹果渣与活性污泥的比例、发酵温度、初始pH、发酵液浓度对苹果渣厌氧发酵产氢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渣液态厌氧发酵产氢的最优条件:发酵温度为(30±2)℃、活性污泥与苹果渣比率为4∶10、初始pH值8.5、发酵液浓度0.125g/mL,该务件下,苹果渣产氢率达到19.29mL/g.TS.  相似文献   

5.
为利用废弃菌丝体生产短链挥发性脂肪酸(Short Chain Volatile Fatty Acids,SCFAs)的资源化方法提供有益参考,研究了废弃菌丝体预处理温度和pH值对总固体(Total Solid,TS)和有机物(Volatile Solid,VS)融出率,上清液中SCOD、可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氨氮浓度及预处理液发酵产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废弃菌丝体预处理温度和pH值有利于TS和VS的融出,所得上清液中SCOD、可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氨氮浓度均较高。当预处理温度一定(90℃)时,废弃菌丝体预处理pH值对厌氧发酵产酸的效果影响较大,pH值为5.0时,SCFAs的质量浓度最高,为8.01 g/L,但各预处理pH值条件下有机酸的主要成分均为乙酸。由于中性pH值(pH值为7.0)时溶液中氨氮质量浓度高达1.96 g/L,抑制了厌氧产酸微生物的活性,产酸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6.
秸秆-酒糟混合液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秸秆-酒糟液在不同秸秆质量浓度,不同温度条件,添加剂吐温-20存在下的沼气厌氧发酵.酒糟液中的有机物质非常丰富,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秸秆是农村粮食作物的废料,焚烧处理会严重污染环境.而经过沼气厌氧发酵后达到了保护环境和产生能源的双重目的.实验结果表明,秸秆-酒糟液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最佳条件是秸秆质量浓度10%,温度25~35℃,吐温-20添加量10ppm.在此条件下,沼气的总产量为55692mL·30d-1,秸秆利用率为139L·kg-1,总糖浓度最大消耗率为53g·L·d-1,蛋白质初始浓度为4.77mg·mL-1,发酵30d以后降为0.68mg·mL-1.  相似文献   

7.
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催化合成低聚半乳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反应时间、乳糖浓度、温度、加酶量、pH对低聚半乳糖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加酶量、乳糖浓度、反应温度的影响较大。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的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催化合成低聚半乳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6.0、温度55℃、乳糖浓度40%、加酶量40U/g、反应时间32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低聚半乳糖的合成率为32.4%。  相似文献   

8.
制备条件对小麦蛋白膜性能影响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蛋白(WG)膜制备过程中乙醇浓度、pH值、甘油用量、WG用量、加热温度和时间对膜的抗拉强度、伸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浓度、pH值、甘油用量及温度对膜的机械性能影响较大,最佳条件分别是乙醇浓度50%、pH值为11、WG∶甘油为3.5、温度为70℃。  相似文献   

9.
用啤酒废酵母作吸附剂,以海藻酸钠作包埋剂将酵母固定化制作成小球,分别从吸附时间、温度、酵母小球用量、Cr6+ 溶液质量浓度、pH 值等因素,研究啤酒废酵母菌体对Cr6+ 的吸附特性。确定固定化啤酒废酵母对Cr6+ 吸附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时间1.5h、温度15℃、酵母小球用量3g/20mL、Cr6+ 溶液质量浓度40mg/L、pH值为3。在该条件下,对Cr6+ 最大吸附率为27.6%,最大吸附量为10.8mg/g。其中pH 值、Cr6+ 溶液质量浓度、酵母小球用量3 个因素对Cr6+ 吸附特性影响较大,其余因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小麦蛋白的酶法水解工艺,分析了水解时间、酶用量、底物浓度、水解温度及pH值等因素对小麦蛋白水解度的影响,得出酶法水解小麦蛋白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底物浓度5%,酶用量50LAPU/g,水解时间6h,水解温度50℃,pH值6.0。  相似文献   

11.
周坚乔  羊悦  杨胜利 《中国酿造》2014,(12):151-154
采用冬虫夏草作为富硒的载体,啤酒糟为基质,进行富硒冬虫夏草液态深层发酵试验,研究冬虫夏草对无机硒的生物转化能力.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富硒冬虫夏草液态深层发酵条件如摇床转速、接种量、pH等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冬虫夏草能在含有低质量浓度亚硒酸钠(10~25mg/L)的培养基中生长,并在菌丝体内富集硒,最佳发酵工艺为摇床频率180r/min、培养10d的条件下,装液量50mL/250mL,pH值为7.0,接种量15%,温度20℃,亚硒酸钠质量浓度25 mg/L,啤酒糟质量浓度20 mg/L.在此优化的发酵条件下,富硒冬虫夏草菌丝体总富硒量为5808.20 μg/L.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利用白酒厂丟糟营养成分,以白酒厂大曲中分离筛选到的一株具有较高纤维素酶活性曲霉菌为菌种,用白酒丟糟为主要原料,对该曲霉菌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以白酒丟糟为主要碳源、麸皮为诱导氮源、(NH4)2SO4为速效氮源时,培养基组成以速效氮源(硫酸铵)与诱导氮源(麸皮)比例约为2∶3,碳源(丢糟)与诱导氮源(麸皮)比例约为2∶1,固液比为1∶5时,其纤维素酶活力最高,可达4.07U/mL。  相似文献   

13.
混菌固态发酵玉米酒糟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酒糟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对混菌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加工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底物水分含量对蛋白饲料的真蛋白含量影响最大,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54h,接种量30%,酒糟和豆粕比例7∶3,底物与水分比例1∶0.9。  相似文献   

14.
以考氏科萨克氏菌(Kosakonia cowanii)为试验菌株,对其产酶条件、酶活性质以及初步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产酶条件为装液量90 mL/250 mL、培养基初始pH值为5.5、接种量4%、温度34 ℃。在此优化条件下,酶活为28.27 U/L,比优化前提高了20.92%。该酶最适反应温度、pH值分别为 50 ℃、5.6,在30~40 ℃及pH 5.0~6.8范围内稳定性良好。将该菌株应用到麸皮、大曲和糟醅中,麸皮中发酵至第7天时阿魏酸含量比最初提高了22.42%,糟醅中阿魏酸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大曲中阿魏酸含量呈递增趋势,表明添加菌株有利于释放麸皮、糟醅和大曲中的阿魏酸。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富集培养方法分离到一株对木薯酒糟具有良好发酵性能的耐高温酵母菌株WHCZ.经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分类鉴定为热带假丝酵母.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产朊假丝酵母1807.对木薯酒糟的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木薯酒糟液的COD去除率比产朊假丝酵母更高;接种酵母菌株WHCZ后,经33℃摇床培养24h,木薯酒糟固形物的粗蛋白含量由原糟的12.48%升至19.6%,粗蛋白含量提高了57.77%.  相似文献   

16.
传统酱香型白酒糙沙轮次工艺是将下沙轮次出窖糟醅和糙沙轮次投入的粮食混合蒸料蒸酒并混合堆积。本研究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即:①将下沙轮次出窖糟醅和糙沙轮次投入的粮食分别进行蒸煮,分开进行堆积,二者混合入池发酵;②将下沙轮次出窖糟醅和糙沙轮次投入的粮食分别进行蒸煮,下沙轮次出窖蒸馏糟醅进行堆积而蒸煮后的粮食不堆积,二者混合入池发酵。结果表明:方式①产酒最好,与传统工艺相比,1次酒酸味、生涩味减弱,酒体更干净,产酒量也略有提高;2次酒质量数量有所提高,但不如1次酒明显;3次酒以后,质量数量与传统工艺产酒趋于一致。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我国酒糟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和利用,本论文探究了基于超声波预处理的酒糟纤维素酶解工艺条件.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超声工作参数(时间、温度、功率)及酶解工艺参数(时间、pH、温度、酶添加量、底物浓度)对酒糟纤维素酶解效果影响,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影响酶解反应的关键因素,再采用Bo...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耐高温产乙醇菌株,对实验室保藏的菌株JZ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紫外(UV)-硫酸二乙酯(DES)复合诱变,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筛选得到的诱变菌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JZ被鉴定为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经紫外(UV)-硫酸二乙酯(DES)复合诱变,得到诱变菌株JZ-2,且当紫外照射时间为80 s,硫酸二乙酯含量为5%时,在40 ℃条件下发酵6 d,乙醇产量可达4.8%vol。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40 ℃、初始pH值为4、初始糖度16 °Bx、接种量12%,静置发酵时间6 d。在此优化条件下,乙醇产量达5.6%vol,比优化前相比提高了17%。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发酵过程各影响因素的实验得出:高粱、小麦、麸皮分别占投料量的比例为80%、15%、5%,高粱粉碎成4~6瓣,小麦为2~3瓣,将原料混匀,用不低于90℃的热水润粮1 h,添加量为投粮质量的45%。在实验室采用灭菌锅进行蒸煮,0.1 MPa加热1 h,后断电保温1 h。酵母添加量为5%;麸曲的添加量为20%,通过添加酸或碱的方式调节酒醅的酸度为1度,发酵前酒醅的含水率控制在55%,发酵的第1天培养箱的温度为20℃,1 d后调节温度为30℃。根据不同发酵时间分别对发酵过程中酒醅的酒精度、酸度、含水率、残糖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发现酒醅的酒精度、酸度、水分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后趋于稳定,而残糖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发酵时间为7~9 d。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条件对酵母发酵蜂蜜过程中高级醇生成的影响,以蜂蜜、麦曲、酵母为原料,以高级醇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发酵温度、酵母添加量、发酵时间、磷酸氢二铵添加量和发酵液糖度对酵母发酵蜂蜜过程中高级醇生成的影响。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当麦曲添加量为4%,干酵母的加入量为0.2%,磷酸氢二铵添加量600 mg/L,起始发酵液的糖度为30.0%,pH为4.5,培养温度为34℃,培养时间为4 d,在此条件下得到高级醇的最低值43.72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