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油田开发现状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根据中国目前油田的采出程度、综合含水率和近期石油产量变化特点,认为:①东部区老油田总体处于开发中晚期,进入产量递减阶段;②中部区油田处在开发早期,产量稳中有升,但增长幅度有限;③西部区油田处在开发早中期,今后增产潜力相当大;④海域油田总体处于产量上升阶段,产量增长幅度大。今后石油储量增长有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新增储量品质下降,勘探和开采难度会有所加大。针对中国未来储量增长幅度,选用“储量一产量”双向控制法预测今后石油产量的增长趋势,预计2005年至2015年产量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石油产量有望达到1.70亿~1.73亿t。表4参26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关研究机构对石油战略分别投入力量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此问题的重要程度。但是,有关重大问题如世界石油的枯竭时间问题、峰值产量时间问题、中国国内石油产量的合理安排问题、大庆等老油田的合理产量规划问题并没有给予很好的回答。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前沿问题,即油气田生命周期的理论中的储量、产量和成本规律问题。  相似文献   

3.
小友 《小型油气藏》2008,13(4):10-10
我国作为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除常规石油、天然气外,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也日益提上了能源战略的重要日程。经过50多年的勘探,我国已先后在全国12个盆地中发现了70多个重油油田,建立了5大开发生产区,产量已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10%。专家分析预测,随着石油技术的进步及其带来的重油产量的提高和开采成本的降低,重油将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接替能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北海四国海域油田出现了日益成熟的迹象.石油产量下降.石油新发现越来越小,最令人担忧的勘探活动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5.
对最常见的关于石油天然气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在概念上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油气增产量的经济成本的估算方法,如果能够取得关于储量的可靠数据,那么估算出的“成本”就很准确,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递减率、产量稳定增长和生产曲线差异造成成本估算的误差很小,但油田建设时间对成本估算的影响可能很大。  相似文献   

6.
关于石油储采比、储采平衡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油田开发过程中,石油储采比和储采平衡率是两个极其重要的开发指标,根据经验,油田储采比的高低与油田产量变化趋势有密切关系。从预测原油产量数学模型出发,推导出了保持油田稳产最低极限储采取值公式。为使产量不致于快速递减,油田储采比应大于(1+0.746B-1)(B为常数),同时,油田储采比与产量的增长率及递减率存在定量关系。根据合理储采比制定原则,可规划出油田合理储采比,在给定合理储来比及产油量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出合理储采平衡率,从而为制定合理油田开发技术指标提供依据。表1参3(张正卿摘)  相似文献   

7.
油田投资、产量、成本和效益优化配置方法及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优化理论,综合考虑油田开发状况及资源的均衡分配,建立了油田投资、产量、成本和效益优化配置模型.该优化配置模型把成本函数、投资函数与效益关系函数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还介绍了已开发油田和新开发油田的投资、产量、成本和效益的优化配置方法.根据动用地质储量不同类别储量,构造不同的产量规模,应用优化配置模型确定出S油田在不同油价下的优化配置产量和次优化配置产量规模.应用结果表明,模型适用于油田确定开发产量规模及产量构成,降低油田开发的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8.
孙娟 《石油知识》2005,(6):29-29
目前,我国油田企业的产量与效益的矛盾日益突出,管理模式和预算方法较为落后,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长远发展。与此同时,石油生产国际化,石油资本全球化和石油经济联动化发展趋势要求国内油田企业不断降低成本。而作业成本法不仅作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更是一种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 2 0 0 3年世界各国的石油产量 ,各国油田和石油公司的发展前景 ,及石油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0.
《国外测井技术》2006,21(2):75-76
碳酸盐岩储层在世界油气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统计,世界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产量约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全世界产量的2/3,其中80%的含油层是碳酸盐岩。北美的碳酸盐岩产量约占北美石油产量的1/2。在前苏联的生物礁油田内,石油储量约占整个碳酸盐岩储量的31%,天然气占29%。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智能油田技术在得克萨斯州Scurry县SACROC单元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C02-EOR)项目中的应用。2005年初,一个五井先导试验项目展示了智能井井下流量控制阀对约束或隔离来自生产井中突破层的CO2产量以及控制注入井中CO2分布的能力。目的是减少注入井与生产井之间不必要的CO2循环,提高波及效率,增加石油产量,并最终提高石油采收率。这是通过具有成本效益的、目标合适的智能井系统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GES)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仍继续有大油田被发现。这一事实表明,“石油产量峰值”理论所支持的观点,即石油企业再也找不到新的大油田,只好依赖于产量日渐减少的老油田的观点,显然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优化理论,结合马克维兹投资组合理论及风险效益前沿线等方法,综合考虑油田开发状况及资源的均衡分配,按照资金平衡原则,应用上市石油公司价值评估方法,建立了产量结构优化配置模型。产量优化配置总模型把成本函数、投资函数、效益及风险关系函数与价值评估原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确定无措施老井、聚合物驱油、老井增产措施和水驱新井4类井的产量子模型。应用建立的子模型给出了S油田产量优化配置结果,为油田开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谷晋 《中国石油》2008,(14):12-12
石油公司的巨大利润和飞速上涨的油价已经成为近期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各大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几年前,很多机构都预测到2007年和2009年之间,石油公司的生产将达到顶峰。但是,各石油公司正在通过油田的新发现、新的开发成果和并购等方式努力避免石油生产巅峰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研究油田规模经济产量的目的是基于产量和成本的分析,最终实现油田成本、产量的最优化配置,对油田的开发方案制定、生产计划配置、生产经营决策、生产组织安排等宏观和微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油田的实际,以平均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相结合为标准,总结出一套适合于老区开发区块规模经济产量研究的方法,确定出油田经济规模产量区间,并求得利润最大产量和成本最低产量,实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油藏地质参数建立翁氏旋回区域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合理开采的基础上,石油产量变化规律主要取决于油藏的石油地质特征,利用油藏基本地质参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可采储量,油层孔隙度,地面原油密度等,可以建立翁氏旋回模型--一种石油年产量预测方法--方程系数B的地区性求解方程,在此基础上,根据翁氏旋回模型的收敛特性,以可采储量,原油初产量拟合误差最小为约束条件,利用迭代方法可以计算出系数c,n,从而在早期建立油藏的翁氏旋回产量预测模型,利用济阳坳陷21个油田及世界各地10个油田的数据分别进行研究,证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可用于油田开发初期计算经济可采储量,评估地质储量,合理制定产量发展指标等。  相似文献   

17.
2001~2005年西非的石油产量(不包括尼日利亚)年均增加13万桶/日,而同期非欧佩克的石油供应年均增加80万桶/日。过去20年,由于勘探开发活动增加,非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增长强劲,而西非地区是主要的增长点,成为非欧佩克石油供应中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贡献者。其增长主要来自于深水油田。  相似文献   

18.
1997年12月25日下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香港中汇石油有限公司在北京就民114,油田、乾130油田和民47油田合作项目签订了石油合同。  相似文献   

19.
Щ.  ВН  吴冠玉 《国外油田工程》1996,12(8):21-23,27
该篇论文是在第十四届国际石油会议作的有关石油储量重新评估的方法的报告。文中以大量的数据为依据,提出了石油储量的新的评估方法,并建议石油行业组成专家组来完成大油田储量的评估工作。这对于预测石油的产量和改善油田的开采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大庆油田石油开采环境成本的构成及核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大庆油田(内陆油田的典型代表)为研究对象,以环境成本核算为研究视角,以折算经济价值为表现形式,从有关资料总结、开采历史回顾入手,分析石油开采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结合内陆油田石油开采特点归纳其相关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构成,按照环境成本的产生时序将其分为环境维护成本、环境治理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应用市场价格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在分类测算单项环境成本基础上,加和核算石油开采的整体环境成本。研究期间(2002—2003年)大庆油田石油开采环境成本约为239.3元/t,其中环境降级成本约占总成本的80.6%,由此揭示石油开采对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表2参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