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辊轧机辊系偏移距机理的不确定性和微尺度静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板带的四辊轧机辊系,普遍设置偏移距求得轧辊间平行定位及其稳定以防止辊间交叉,成为四辊轧机辊系平行定位机理编入轧机教科书及参考书中。近代相继出现的现代四辊轧机辊系都设置偏移距,但未能保证其机理的确定性,辊间动态交叉现象的发生屡禁不止,引发超大轴向力损坏推力滚动轴承或生成轧制支反力偏差破坏板形控制的稳定性。设置偏移距3mm的高速铝箔四辊轧机轴向力在线检测试验,揭示轧制过程中工作辊与支承辊之间发生规律性动态交叉现象。轧制中轧辊之间的动态交叉行为,与轴承座和机架窗口立柱间微小间隙大小相对应,只限于轧机的交叉角β≤0.05°区间,远小于交叉(Paircross,PC)轧机的交叉角(β=1°~1.5°),但派生的轴向力超出额定值的3倍以上。四辊轧机模拟辊系偏移距静态零调试验,探明轧辊间初始安装位置不变没有轧辊的水平位移。辊间动态交叉现象和静态水平位移为零的两种结果,揭示出设置偏移距机理的不确定性,不能用于四辊轧机辊系平行定位及稳定性设计。  相似文献   

2.
针对带钢热连轧生产线四辊粗轧机下支承辊止推轴承的破碎事故,由此线监测的记录曲线,建立符合实际的下支承辊总成在轧机牌坊窗口中沿水平面振动的动力学模型。再根据模型找出造成止推轴承破碎的冲量矩生产的原因,提出预防事故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森基米尔轧机支承辊成组背衬轴承与中间辊弹性耦合系统多界面接触机理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弹性系统及界面接触问题进行了大规模数值迭代求解;并基于此模型研究了支承辊挠曲变形对支承辊成组背衬轴承系统接触行为的影响,得到了给定2种轧制力和耦合场作用下支承辊的挠曲变形及6套成组背衬轴承内部的接触应力分布状态,以及成组背衬轴承与中间辊的接触行为规律。结果表明,在给定轧制工况条件下,中间辊最大挠度远大于支承辊的最大挠度;支承辊挠曲变形对成组背衬轴承与中间辊间的接触均匀性以及轴承内部接触均匀性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厚板轧机窜辊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牌坊窗口尺寸发生变化,会导致工作辊与支撑辊轴线产生交叉,导致工作辊产生轴向窜动的现象,严重时烧损工作辊轴承以及影响钢板板型及宽板轧制。通过对轧机辊系偏移距定位理论分析,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分析轴向力产生的原因,及轴向力对中厚板轧机设备,及轧制板型的影响。并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对现场整改后,跟踪设备运行情况,轧机设备运行状况有较大改善,同时钢板板型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四辊轧机的主传动系统万向接轴除了带动轧辊旋转的转矩,还产生附加力矩。对于在线换辊的轧机,机架与轴承座存在必需的换辊间隙,虽然传统理论中设置有工作辊与支承辊的偏心距,但在附加力矩的激励作用下,整个带间隙的开放辊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万向接轴附加力矩的消除仅仅靠偏心距是不够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高速箔轧机工作辊止推轴承,一般选用角接触球轴承,因其运转速度高。承受载荷复杂,经常发生烧损、滚道边缘剥落、抱死、保持器断裂现象。止推轴承使用寿命普遍较短,甚至发热起火,是目前困扰各家生产企业的一大难题。通过对止推轴承运行工况的分析,提出了工作辊用止推轴承的结构改进,提高了轴承使用寿命。减少了因轴承损坏对生产企业的损失,取得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的四辊板带轧机由于在线换辊的需要,轴承座与机架间存在换辊间隙.虽然为了保证轧制稳定设置了工作辊相对支承辊的偏心距,但偏心距派生出的水平力仍使辊系处于不稳定的工作状态.本文在充分考虑附加弯矩和摩擦弯矩的影响后,通过对板带轧机轴承座与机架间有效间隙的分析,并结合辊系最佳偏移距的确定,提出了保证轧制稳定的措施,给出了相应的理论计算.  相似文献   

8.
朱明 《一重技术》2021,(6):31-33,12,21
对朝阳钢铁1700 mm轧机机架及工作辊与支承辊的接触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找到机架和主机框架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9.
小型四辊轧机由于工作辊长径比较大且辊径较小而造成工作辊沿轧制方向很容易出现水平位移现象,常规四辊轧机板形计算模型不能满足出口板形的准确计算与预测,为此,充分结合小型四辊轧机的设备与工艺特点,建立了四辊轧机考虑工作辊水平位移时的板形模型;通过板形对比说明了该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工作辊水平位移产生的规律以及在考虑工作辊水平位移时弯辊力对板形控制的影响,并将该模型应用到某钢厂650可逆四辊轧机机组,开发了650可逆四辊轧机工作辊水平位移对板形影响分析软件,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板形计算误差大的问题,实现了对出口板形的准确计算与预测,大大提高了板形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从附加弯矩、摩擦弯矩和附加水平力等方面对四辊轧机工作辊辊系的稳定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建立了影响辊系稳定性的力学模型,为确定辊系最佳偏移距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