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无定形VDC/MMA共聚树脂,研究了单体配比、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等因素对聚合速率、树脂组成和树脂某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中MMA质量分数含量在20%~40%范围时,VDC/MMA悬浮共聚的速率随MMA含量的增加而加快,并具有明显的自动加速现象,温度低于60℃时,自动加速现象较剧烈;高转化率的树脂中MMA单元的含量大于初始单体中MMA的含量,其玻璃化温度与窄组成分布的VDC/MMA共聚树脂相近;当初始单体中MMA质量分数大于25%时,用本文悬浮法制得的树脂为无定形VDC/MMA共聚树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VDC/MMA和VDC/AN悬浮共聚过程中蒸汽压的变化。结果表明:该两个共聚体系的蒸汽压—聚合时间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迅速升压,第二阶段缓慢升压,第三阶段显著降压;由于AN部分地溶于水,使VDC/AN悬浮共聚的第二阶段压力变化很小;VDC/MMA悬浮共聚约在转化率为70%时开始降压;VDC/AN悬浮共聚约在转化率为65%时开始降压  相似文献   

3.
偏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悬浮共聚合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苯乙烯(St)三元悬浮共聚合体系的聚合机理、共聚速率、非聚物组成及其特性粘度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随着投料配比的改变,可分成四个不同聚合机理区域。St对VDC/AN/St三元悬浮共聚有缓聚作用。VDC三元悬浮共聚速率可用半经验模型,dC/dt=αC^β「Ⅰ」o^γexp(-γkdt)描述,由实验得到模型参数γ值为2.24,模型参数α、β是聚合温度与引发剂浓度的函数。VDC-AN-St三元悬浮共聚物存在着较宽的VDC组成分布,并受到单体AN水溶性的影响,经AN动态相平衡校正后,可预测VDC三元共聚物组成。VDC-AN-St共聚物的特性粘度随着转化率的升高而增大。在相同引发剂用量下,高转化率VDC-AN-St共聚物特性粘度的对数与温度的倒数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吕群  周树学  翁志学  黄志明 《塑料工业》1999,27(5):20-21,44
研究了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树脂的组成,玻璃化曙度Tg、熔融焓△Hm、结晶度Xc和溶解度参数δp。结果表明:虽然AN的竞聚率较大,但VDC/AN悬浮共聚树脂中AN含量却低于原料单体中AN的含量。、熔融  相似文献   

5.
以偶氨二异丁腈(AIBN)作引发剂,合成了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苯乙烯(St)三元悬浮共聚树脂。在聚合过程中,压力先逐步升高后下降。当悬浮聚合质量投料比为60:15:25(VCD/AN/St)时,其压力转变点的转化率约为55%~65%。聚合得到的三元VDC-AN-St悬浮共聚树脂为球形半透明颗粒,重均粒径约为50.56μm。合成的悬浮液中存在数量较多的微小粒子,加入NaNO2可减少其  相似文献   

6.
根据氯乙烯(VC)/N-苯基马来酰亚胺(PMI)/乙烯基单体悬浮共聚合工艺的特点,确定了倒加料的聚合工艺,比较了丙烯腈(AN),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对VC/PMI聚合速率的影响,研究了AN的用量和聚合温度对VC/PMI/AN三元悬浮共聚合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DSC测试及HAAKE流变测试,对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悬浮共聚树脂的组成及聚合温度对其加工性能、熔融温度、结晶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进而对树脂的结晶结构进行了探讨,为工业控制树脂的合成条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悬浮共聚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VDC含量的VDC-MA悬浮共聚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高VDC含量的VDC-MA共聚体系的高转化率速率模型:dc/dt=ac~β[I]~r_o exp(-γk_dt),研究了单体组成、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求得VDC-MA配比为93:7时模型参数与聚合温度的关系,此模型可以使用到85%转化率。  相似文献   

9.
E/VAC与马来酸酐反应挤出接枝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机进行E/VAC熔融接枝MAH的反应。考察了单体、引发剂用量和加工条件对接枝率及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VAC接枝MAH的反应中,接枝率随着DCP用量、MAH用量以及螺杆转速的增加出现峰值,较佳的实验配方为E/VAC:MAH:DCP=100:2:0.2。接枝反应对E/VAC的流动性有很大影响,接枝物的熔体流动速率随DCP用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偏二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转化率等因素对偏二氯乙烯(VDC)-丙烯腈(AN)悬浮共聚树脂的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速率的影响,建立了动力学模型,讨论了AN的水溶性对树脂组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对分子质量与聚合温度及引发剂浓度关系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
在5L聚合釜中合成了偏氯乙烯(VDC)-氯乙烯(VC)悬浮共聚树脂,研究了聚合温度、转化率、单体配比和助剂对分子质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树脂的分子质量与聚合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其综合活化能为-32.877kJ/mol;聚合物的特性黏数在高转化率阶段基本不变;分子质量随着单体配比中VC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分子质量分布也有一定的波动;聚合前加入助剂对共聚树脂的分子质量及分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在氯化聚乙烯存在下进行悬浮接枝共聚,获得MCS树脂。本文着重考察影响MCS透明性的因素。MCS树脂的透明性与CPE及MMA/S共聚物的折光指数,连续相的透明性有关。单体配比、CPE用量、溶胀时间、转化率及硫醇用量等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PVF2/P(MM—St)共混体系的结晶性能和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示差量热法(DSC)、动态力学分析法(DMA)和悬浮法测密度法研究了聚偏氟乙烯(PVF2)/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的无规共聚和[P(MMA-St)]的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结晶性能。结果发现PVF2/P(MMA-St)共混体系是部分相容体系,其结晶性能随共混物中P(MMA-St)的含量而变化,并就模压成型的热历史对该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氯乙烯悬浮聚合配方中以过氧化物或腈类作引发剂,以聚乙烯醇(PV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复合作分散剂的同时,还采用“一剂多能”的特种化学助剂,均为无毒(低毒)物质。1982年我们开发了“添加特种助剂法生产低残留VCM的悬浮PVC树脂”新技术,生产食品级、药用级及医用级PVC树脂,不仅树脂中残留VCM在1 ̄5×10^-6,而且树脂其它毒性毒理指标符合卫生要求。  相似文献   

15.
环氧交联型低温丙烯酸酯橡胶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临  李效玉 《弹性体》1998,8(2):7-11
本文以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单体,以丙烯酸甲氧基乙酯为共聚单体,以GMA或AGB为硫化点单体,采用乳聚法合成了含环氧交联点低温(Tg=-28℃)丙烯酸酯橡胶(ACM)生胶凝胶含量小于1%,并用IR^1H-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DSC测定出共聚物的Tg为-28℃,并考察了不同聚合工艺对生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空气氛围下,通过添加少量含氯55%-57%的氯化EVA和少量VAc单体进行氯丁橡胶、MMA的共混接枝聚合,以解决接枝氯丁橡胶共聚不稳定问题和提高接枝氯丁橡胶粘合剂的粘合性能。以BPO为引发剂在85—90℃下反应3—3.5h制得的接枝共聚混合物,显示出对PVC革极高的粘合性能。  相似文献   

17.
氯丁橡胶/氯化EVA-MMA-VAc四元接枝共聚混合物及其粘合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空气氛围下,通过添加少量含氯55-57%的氯化EVA和少量VAc单体进行了氯丁橡胶、MMA的共混接枝聚合,以解决接枝氯丁橡胶共聚不稳定和提高接枝氯丁橡胶粘合的粘合性能,以BPO为引发剂在85-90℃下反应3-5.5h制得的接枝共聚混合,显示出对PVC革极高的粘合性能。  相似文献   

18.
聚乙烯醇在二元和三元共聚乳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雅焕  陈彦玲 《化学与粘合》1998,(4):215-216,221
本文通过实验讨论了PVA对VAC/MMA二元共聚乳液性能的影响及对VAC/BA/MMA三元共聚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二元共聚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及苯乙烯为主要单体、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方法,合成一种白色颗粒状的共聚型高吸油树脂。考察了搅拌速率、分散剂浓度、聚合温度、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颗粒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共聚单体配比(质量比)为1.6∶1、分散剂水溶液浓度为0.1%~0.2%、交联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搅拌转速200~300 r/min、聚合温度70℃、聚合时间为6h时,合成出的树脂粒径适中,吸油倍率达到20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研究了Poly(MMA-BA-AA)聚合体系中溶剂的种类,含量,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的配比,聚合温度对体系聚合速率的影响,绘制了各影响因素变化时的时间-转化率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