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乡村景观不仅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深远的文化传统。当前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景观破坏日趋严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以乡村景观为利用对象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文化传承、产业复兴、环境提升等方面具有全面促进作用,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的契机与思考方向。本文从乡村景观保护更新和乡村旅游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出发,梳理出乡村景观要素与特征识别、乡村景观保护更新途径、乡村旅游视野下对景观保护更新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内容,并以诸暨牛头岭村为实证案例,通过对其景观要素的梳理与特征识别,提出“基于乡村特征延续下的景观保护”“基于旅游发展下的景观更新”的针对性策略,尝试系统性地探索旅游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保护更新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月  苏同向 《园林》2022,(6):35-43
城乡统筹、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业态成为乡村发展的助推剂。游客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环境感知结果直接影响游客体验质量、满意度及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其中植物是环境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基于UGC数据,辅以ROST CM6、NVivo11软件构建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要素体系,经IPA分析后提出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改进策略。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呈现:(1)感知网络中心聚集、平均发散,积极情绪明显;(2)感知维度多样化特征突出;(3)感知要素表现性差异大,满意度整体较高,美学特征仍是关注重点,文化特征为潜力因素。据此,提出未来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可从乡土树种利用充分化、造景特色化,植物观赏佳期可持续化,植物衍生文化可参与化、产业化等层面加以提升,并展望研究可拓展处。  相似文献   

3.
向梦茜 《城市住宅》2021,28(7):141-142
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在乡村旅游背景下,受多方因素影响,乡村景观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梳理乡村旅游相关概念,分析我国乡村景观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乡村景观规划策略,以促进建设生态和谐的乡村景观环境,为乡村旅游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乡村精品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版块,增强游客重游意愿对提升乡村风貌、改善村民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景观感知理论为基础,将外界环境刺激、情感状态、行为反应3个阶段作为分析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选取浙江省内具有代表性的3条乡村精品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可达程度对景观感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景观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景观感知包括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休闲游憩、经济生产4个维度,其中文化历史对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的路径系数最大;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并不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对游客重游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通过研究视角、量表设计、模型构建等方面的创新,验证了国内外关于景观感知过程的理论,并论证了景观感知与游客后续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关注到人地互动与人际互动是游客感知乡村精品线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化了景观感知理论在乡村精品线方面的应用,能够为今后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提供引导方向。  相似文献   

5.
手工性景观是反映人类长期手工劳作行为的痕迹并传达出人类手工生产信息和情感的景观类型,承载着人们对乡村的核心记忆,呈现出极具田园特色的乡村风貌。通过对国内乡村旅游区发展现状的调查归纳,乡村旅游在景观材料、景观小品、参与性旅游活动等三方面体现出手工性景观的典型特征,说明手工性景观符合人们对乡村的认知与想象,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结合对国内外相关成功案例的归纳和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引用、集聚、变异、因借、再现等手工性景观表现手法,为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区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方式.乡村旅游道路是沟通乡村旅游各景点的重要联系纽带,同时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体现,对乡村旅游道路沿线景观风貌的规划控制研究非常有必要.文章拟以庐江县汤池镇汤果路沿线景观风貌规划为例,研究乡村旅游道路沿线景观空间特性、规划方法以及控制措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乡村景观的地域个性丧失殆尽,附着在其上的民风民俗渐模糊甚至缺失,乡村景观走向凋敝,甚至面临死亡。本文以四川成都三圣花乡、山西阳城县南安阳村和北京密云石城镇捧河岩村为案例地,对三者在城镇化中出现的景观问题以及改建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导向型景观建设模式及其三种形式,总结了总体操作步骤和每种形式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区域为外来游客所熟识,该区域的乡村绿道景观带逐渐成为园内外自然景观、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的衔接过渡地带。但是伴随着城市道路的过度建设以及对景观风貌的逐层忽略,也出现了比如与周边环境断层、使用功能不完善、可持续发展不彻底等问题。本文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环境整治案例为例,首先通过研究分析该区域景观环境要素的现状与特点,整理出当前环境下该区域乡村绿道景观的不足,然后基于上述分析得出一系列乡村绿道景观的修复策略与提升技法,最后进一步提出未来该地区乡村绿道景观多样化、多功能化演进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结合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形势,提出旅游服务村的概念,指依托周边景区的客源市场、以旅游服务为主导产业、结合自身景观资源进行开发建设的乡村类型,从而进一步探讨景区周边乡村的发展困境与对策。通过实地调研、访谈、文献查阅与归纳等方法,分析了传统乡村演变为旅游服务村的过程,呈现出"功能融合"与"形态扩展"两种演变特征,反映出旅游服务村的景区依赖性和商业引导性的形成以及传统乡村属性的继承发展等空间属性变化。在此基础上,针对缺少独立旅游吸引物、景观风格杂乱夸张、景村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从艺术介入优化产业模式、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营造乡村风貌的整体性、构建景村互利的城郊旅游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琳 《风景园林》2017,24(5):87-93
乡村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是典型的文化景观,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乡村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为例,深入分析了哈尼梯田、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景观的特征价值及其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围绕"哈尼梯田遗产价值的保护及展现"、"传统民居的活态保护及价值更新"、"哈尼传统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这3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规划思考。提出要从旅游的视角科学地认识并尊重乡村景观的价值,自然性、真实性、完整性、地域性和体验性是乡村景观的核心特征,不仅构成了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更是进行乡村景观保护和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当代乡村景观衰退的现象、动因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解读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急剧衰退的现象,深入剖析了乡村衰退的原因,即乡村规划政策的匮乏与乡村规划体系的偏见等;并结合乡村景观职能价值的多元化、正外部性、多重空间属性的特征,提出在国家层面确立与乡村价值一致的政策目标与补贴机制,在区域层面建构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及差异化的发展体系,在地方层面以民主自治的公共机构建设为目标,同时利用新的规划工具与方法进行管理与设计,以保障未来的乡村景观在满足人类多样的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英瑾 《中国园林》2012,28(1):102-104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拥有大面积乡村地域,但乡村类文化景观未被列入被保护景源.在风景名胜区中保护乡村类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乡村自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和减少区内社区与管理机构的矛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发展目标和保护原则,并从土地权属与管理责任、社会系统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和乡村景观规划方面,探讨保护与管理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13.
李翅  吴培阳 《风景园林》2017,24(4):41-49
论文从产业发展类型和乡村景观建设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并指出:需要寻找两者之间的融合,才有利于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对北京市海淀区温泉村的自然地貌环境以及现状不同产业类型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乡村景观风貌塑造的四大基本策略:1)基于生态保护的产业结构优化;2)构建整体风貌协调的三个景观层次;3)划定四个相应的景观风貌控制片区;4)连接城镇化地区通向自然地区的生态廊道。从而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4.
沈实现 《风景园林》2018,25(5):43-47
针对当前乡村景观设计"千村一面"的现象进行剖析,反思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提出传统造园中的相地和借景理论是乡村景观设计的核心基础,乡村天然地具有山林、江湖等自然资源,同时又因村民世代居住而流传下宗族起源和文化认同,这给予设计师难得的机会去挖掘、思考和创作。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也应该以新的语言和技术去创新和探索表达场地特征,当代而又本土的乡村景观。此外,还以皂溪村、龙坞茶村、下杨村3个案例来具体探讨实践过程中的相地之理解和借景之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生物多样性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生态基础,无论是在乡村自然景观、生产景观,还是在乡村聚落景观中,生物多样性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乡村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变化、维持机制及保护策略亟待研究。【方法】通过综述国内外乡村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乡村生物多样性概念构架,探讨乡村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特征,分析乡村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结果】乡村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既包括由非生物因子调节和生物因子调节的自然机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协同调节机制。【结论】提出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策略,并以重庆梁平区印屏村为例,进行乡村景观营建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案例分析。最后,对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乡村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传统乡村景观与诗人情怀境界融合并符号化为古诗词,是传统乡村景观的诗化意象。基于乡村居住文明价值认同,针对当前乡村景观与诗意栖居理想相悖的建设现状,以及当代乡村景观规划理论诗意语境缺失的理论现状,从古诗词入手,运用语义分析方法,以成都平原为例运用符号学理论建立空间源词条-标准词条对照表,以此为参数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对成都平原古诗词乡村景观信息进行词条挖掘、词频分析和聚类分析,从中析出成都平原乡村景观语义及诗意意象图谱,在此基础上构建与现实地域相对应的在地性诗意乡村景观意象特征,以探索优化乡村景观特征及乡村诗意栖居之可能。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居环境三元理论的乡村景观 游憩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18.
乡村景观     
考察了乡村景观作为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状况,阐述了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持续演进的乡村景观所面临的管理议题,探索了农业可持续产品及其认证、乡村发展模式与技术,以及确保乡村景观重要特性及其组成的指导条例,使乡村景观免遭新的人工构筑和植物品种的损害,最后提出乡村景观的保护需要社区住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9.
英国国家公园与法国区域公园的保护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区是人类与自然在长期合作下共同创造出来的具有突出美学、生态和文化价值的乡村地区.英国国家公园将公园内的乡村景观视为国家利益,投入必要的管理资金和管理资源,采取自然保护、适宜的农场管理方式、严格的建设控制等举措,通过强制或经济补偿的方法保护乡村的文化景观.法国区域公园则指出了一条通过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景观保护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载体.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与特征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护乡村景观地方性特征与性格是未来乡村规划的重要途径和共同愿景,而识别与评价乡村景观特征与性格的关键在于其表征体系的构建.基于新时期乡村景观的认知,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