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充分利用野生栽秧泡资源,解决栽秧泡不易贮藏和运输的问题,提高其附加值.方法:以野生栽秧泡果实为原料,葡萄酒-果酒专用酵母为菌种,优化栽秧泡果酒发酵工艺,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栽秧泡果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及相对含量.结果:栽秧泡果酒最适发酵条件为:酵母接种量0.7...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贝氏酵母发酵荔枝果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特征,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 GC-IMS)分析技术比较了贝氏酵母发酵过程中荔枝果酒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挥发性风味物质在W5S(氮氧化合物)和W2S(醇类、醛酮类)2个传感器的响应值差异显著。通过GC-IMS对挥发性成分定性分析,发现发酵过程中醇类和醛酮类物质(如乙醇、丙醛、3-羟基-2-丁酮等)变化显著,此结果与电子鼻的分析结果相符,此外,发酵过程中酯类物质以乙酸酯类为主,如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等也发生显著变化。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贝氏酵母发酵荔枝果酒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特征香气成分主要有丁酸乙酯、二氢草莓酸乙酯、异丁醛、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和辛酸乙酯,这些物质共同提高了荔枝酒风味的丰富性。感官评定样品的色泽、香气、口味和风格,综合感官分数为76,具有良好的果香和酒香。研究结果为贝氏酵母应用于荔枝果酒的发酵,提高荔枝果酒的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地区羊肉风味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技术分别对青海茶卡、青海玉树、青海祁连、四川、内蒙古和宁夏共6个地区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结合挥发性化合物的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区分不同地区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羊肉中共定性出36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酮类、醇类、醛类及其他类。其中,苯甲醛、丁醇、丙酮、2-丁酮、辛醛和1-辛烯-3-醇等为青海茶卡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2,3-丁二酮等为青海玉树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戊醇、己醛、1-戊烯-3-醇、庚醛、三甲基吡嗪、2-庚酮、环己酮、E-2-戊醛、己醇、3-辛醇和2-戊基呋喃等为青海祁连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乙酸甲酯、2-戊酮和2-己醇等为四川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丙醛、丁醛和二丙硫醚等为内蒙古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乙偶姻和丁酸异戊酯等为宁夏羊肉的特征风味物质。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结果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羊肉风味存在差异,青海茶卡和青海祁连羊肉风味较为相似且较其他四地区羊肉风味更为丰富。GC-...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石榴酒酿制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迁移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指纹图谱相似性分析,对大青皮石榴果酒酿制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并定性了样品中的36种成分,其中庚醛、壬醛和己醛等醛类成分在发酵后消失,乙酸乙酯、乙醇、3-甲基-1-丁醇和2-甲基-1-丙醇等物...  相似文献   

5.
李娟  任芳  甄大卫  张浩  谢建春 《食品科学》2021,42(10):235-240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乳制品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样品包括2个品牌巴氏杀菌乳、5个品牌超高温瞬时灭菌乳和1个品牌复原乳,共检出29种化合物,主要有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及其他类,己酸甲酯、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乙酸乙酯、戊酸乙酯、1-戊醇、柠檬烯构成了巴氏杀菌乳中特征峰区域;糠醛、苯甲醛、4-甲基-2-戊酮、2...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产地秋月梨品质特征,对6个产地秋月梨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测定其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显示,河南宁陵县秋月梨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地,部分产地秋月梨之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黄酮与总酚存在显著差异(P<0.05)。6个产地秋月梨梨皮和梨肉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酯类23种、醛类20种、醇类11种、酮类4种、烯烃类1种、酸类3种、其他类14种,梨皮中挥发性香气成分比梨肉中多24种。河北魏县检出特有挥发性香气成分乙酸异丁酯、丁酸甲酯和异戊醛。通过指纹图谱和相似度分析较好实现了不同产地秋月梨区分。该研究提供了不同产地秋月梨品质和挥发性香气信息,GC-IMS技术具有实现秋月梨产地区分和产地溯源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对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pH值、酒精度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总酸、总糖含量呈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挥发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主发酵结束后,李子果酒的酒精度为11.10%vol、总酸含量为9.13 g/L、pH值为3.76、挥发酸含量为0.25 g/L、总糖含量为22.90 g/L。主要变化的挥发性物质为6种醇类(乙醇、1-己醇、异戊醇、异丁醇、顺式-3-己烯-1醇、苯基乙醇)和6种酯类(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癸酸乙酯)。通过对李子果酒主发酵过程动态变化分析,为提高李子果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来凤姜(Zingiber officinale)的抗氧化、抑菌活性及挥发性化合物,并与云南小姜和山东莱芜娃娃姜进行对比。方法 以绿水镇、漫水乡、百福司镇3地的来凤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对来凤姜LS3(绿水镇3号姜)、BF5(百福司镇5号姜)、MS10(漫水乡10号姜)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并与YNXJ(云南小姜)和SDLW(山东莱芜娃娃姜)进行对比,基于相似度和主成分分析其特征挥发性物质。结果 来凤姜LS21(绿水镇21号姜)的抗氧化活性最强,MS7(漫水乡7号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与我国其他地方特色生姜相比,来凤姜中的茴香醛、异戊醛、3-甲基丁醛、2-庚酮单体及二聚体相对含量较高,为其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不同产地来凤姜相比,绿水镇LS3的β-月桂烯聚合物、β-月桂烯二聚体、α-水芹烯...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客家酒发酵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变化情况,对客家黄酒发酵过程进行分段取样,采用电子鼻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对不同发酵时期客家黄酒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探寻发酵初期(10 d)、中期(20 d)、后期(30 d)和炙酒后成品的风味物质差异。GC-IMS在4个不同时期客家黄酒中一共检测出107种挥发性物质,定性检出60种已知挥发性组分。发酵前期检出41种,中期检出47种,后期检出54种,炙酒后成品检出59种,其主要成分为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物质。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挥发性物质种类增多,酯类物质总含量随着发酵试验的延长不断减少,但是酯类物质种类却不断增加;醇类物质含量不断增加,20 d后趋于稳定;醛类和酮类物质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特别是炙酒后成品醛类和酮类物质显著提升。2-甲基丁酸乙酯在发酵后期消失,3-甲基戊酸乙酯、2-糠酸甲酯、丁醛、3-甲基丁醛、戊醛、糠醛和松油烯在发酵后期检出,2-甲基丁酸甲酯、3-甲基-1-丁醇乙酸酯、2-甲基丁酸丁酯、3-戊醇和2-丁酮等要到炙酒...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发酵香肠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规律,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阶段发酵香肠中菌群的16S rDNA V3~V4区进行分析,并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分析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发酵阶段样品的菌群结构及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科细菌始终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葡萄球菌属、短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在12 h增至最高(26.83%);乳杆菌科细菌在30 h时相对丰度最高(92.81%)。在发酵前期,挥发性风味成分以醛、酮等为主,发酵中期酯类物质逐渐增多,1-辛烯-3-醇、三甲基吡嗪在后期达到高峰。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乳杆菌科细菌与1-辛烯-3-醇、三甲基吡嗪、乙酸乙酯以及己醛、辛醛和2-丁酮等风味物质的合成密切相关,葡萄球菌属与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的合成呈正相关。高通量测序与GC-IMS结合能够解析发酵香肠的菌群演替与挥发性香气成分变化规律,为发酵香肠的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柯旭清 《中国酿造》2023,42(2):145-150
以4种不同果酒(青梅酒、桃花酒、杨梅酒、桑葚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建立综合评分模型对不同果酒挥发性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种不同果酒中共检测出7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醇类17种、醛类16种、酮类8种、酯类18种、脂肪酸类5种、萜烯类11种及其他类4种,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青梅酒、桃花酒、杨梅酒、桑葚酒的醇类相对含量分别为30.17%、25.15%、28.08%、28.41%。PCA结果表明,4种果酒综合得分按高低顺序依次为青梅酒>桑葚酒>杨梅酒>桃花酒。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发酵红枣汁理化指标,结合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及感官评价,探究乳杆菌及酵母菌发酵对陕北佳县红枣汁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杆菌发酵红枣汁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分析技术对小尾寒羊风干香肠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了82种化合物。结果表明,小尾寒羊风干香肠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酯类、醇类、萜类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番石榴果实绿熟期和黄熟期的挥发性物质差异。[方法]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4种番石榴果实绿熟期和黄熟期的挥发性物质。[结果]4种番石榴(胭脂红、四季红、白珍珠和四季)检测出130种挥发性物质。具有果香味的反式-2-丁烯酸乙酯、具有青草香味的2-己烯醛和己醛是4种番石榴中含量最高的挥发物。白珍珠黄熟期和绿熟期的挥发物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四季黄熟期和绿熟期的挥发物含量变化幅度最小,与绿熟期相比,四季黄熟期含量大幅增加的有(E)-乙酸-2-己烯酯和乙酸乙酯(二聚体),大幅降低的仅有α-蒎烯(单体)。[结论]4种番石榴在绿熟期的挥发物差异较大。黄熟期胭脂红和四季红的挥发物非常接近,而与白珍珠和四季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技术建立花生油挥发性风味品质判定方法。方法 以7个厂家的198个花生油样品为研究对象, 采用GC-IMS技术对不同厂家、不同工艺的花生油样品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组成进行分析。利用指纹图谱及动态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研究不同工艺对花生油挥发性风味品质的影响, 分析不同厂家花生油产品的调制情况。结果 共检出花生油中74种VOCs, 选取了花生油中响应强度共性较高的吡嗪类、呋喃类、糠醛类、噻唑类等15种挥发性物质进行深入分析, 其指纹图谱与PCA结果表明, 不同厂家及工艺的花生油有自己独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组内聚类簇明显, 风味轮廓相似, 表明加工工艺稳定性较好; 组间无明显交叉, 风味轮廓界限分明。但花生油风味并不能简单地按照工艺来区分, 厂家加工工艺间的差异将导致VOCs种类和含量的不同。结论 GC-IMS可实现花生油挥发性风味品质简便、快速、准确、灵敏科学测定, 该研究能够为厂家产品工艺优化和油脂品质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n this study, 2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namely 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 (SAFE) and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rehensive volatile profile of Doenjang (one of Korean fermented soybean pastes) efficiently. Quantitatively, major volatiles of Doenjang isolated by SAFE were 3‐methylbutanoic acid, butanoic acid, 3‐hydroxy‐2‐methyl‐4H‐pyran‐4‐one (maltol), ethyl 2‐methylbutanoate, 2‐methylpropanoic acid, tetramethylpyrazine, and 4‐ethyl‐2‐methoxyphenol, while ethanol, ethenylbenzene, ethyl benzoate, ethyl linoleate, ethyl acetate, ethyl butanoate, tetramethylpyrazine, and ethyl 2‐methylpropanoate extracted by SPME. In addition, volatile profiling that appli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datasets allowed Doenjang samples that had been prepared using different traditional and commercial methods to be discriminated, and the volatile compound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ir discrimination were assigned. The major volatiles that were related to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commercial Doenjang samples were 2‐pentylfuran, 4‐ethylphenol, dihydro‐5‐methyl‐2(3H)‐furanone, butanoic acid, pyrazines (for example, 2‐ethyl‐5‐methylpyrazine and 2,3‐dimethylpyrazine), esters (for example, ethyl 4‐methylpentanoate and diethyl succinate), maltol, dimethyl disulfide, 2‐ and 3‐methylbutanal, hexanal, 4‐vinylphenol, and ethano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脱脂工艺对牛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HS-GC-IMS)构建全脂牛乳和脱脂牛乳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对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全脂牛乳和脱脂牛乳中共检出50个信号峰,鉴定出2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6种醛、10种酮、4种醇、5种酯和1种萜烯物质。牛乳在脱脂处理后1-戊醇、2-庚酮、丁酸乙酯和2-甲基乙酸乙酯的含量降低,而辛醛、正壬醛、乙酸戊酯、E-2-庚烯醛、己酸乙酯和2-辛酮的含量则增加。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脱脂后牛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脱脂处理未改变牛乳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但对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养殖模式河蟹的风味物质。方法利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了全程颗粒饲料投喂的成蟹(1号蟹)、前期颗粒饲料后期冰鲜野杂鱼混养的成蟹(2号蟹)和全程颗粒饲料投喂的老头蟹(3号蟹)各食用部位(蟹腿肉、蟹腹肉、蟹黄)的风味物质。结果不同养殖模式河蟹样品的挥发性有机物组成主要包括醛类13种、酮类4种、醇类2种、呋喃类2种、酯类3种。通过蟹黄的指纹图谱可区分3种不同的养殖模式,1号蟹蟹黄主要特征化合物包括苯乙醛、壬醛、2-丁酮、辛醛、3-甲基丁醇、苯甲酸甲酯;2号蟹蟹黄主要特征化合物包括(E,Z)-2,6-壬二烯醛、(E)-2-辛烯醛、环已酮、1-辛烯-3-酮、(E,E)-2,4-癸二烯醛、2-戊基呋喃、2-乙基呋喃;3号蟹蟹黄主要特征化合物包括2-甲基丁酸甲酯。结论通过GC-IMS技术构建不同养殖模式河蟹风味物质的指纹图谱,对于快速鉴别河蟹感官品质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