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源广泛发育辫状河道,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辫状河群,在水流泥沙与河床地形数据缺乏的条件下,长江源辫状河道形态的时空变化尚缺少研究。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研究长江源通天河局部辫状河段的平面形态特征与分汊强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7—2016年辫状河段的水域面积与河床面积之比在年内呈现单峰变化过程,即汛期4—9月份逐渐变大,非汛期10月—次年3月趋于变小至基本不变,而且近30 a有所增加,间接反映了长江源径流量增加的趋势。辫状河段的36个横断面的汊道数指数和汊道长度指数分别为4~10和5~12,在1994,2005,2015年其均值几乎维持不变,表明此辫状河段的整体形态具有自相似性且河型不变。  相似文献   

2.
长江源干支流的不同尺度辫状河道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辫状河群,其形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值得探讨。采用Landsat遥感影像对长江源辫状河群内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同处于长江源干支流的辫状河群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分汊强度与河段宽度具有强相关性,同时期的冰川下游辫状河道之间以及非冰川下游辫状河道之间,分汊强度与河段宽度之比接近。辫状河道的水域-河道面积比增加达到0. 5时,分汊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而且只有径流量最大的7-8月份分汊强度才可能出现减小,此时大部分沙洲已淹没。冰川下游与非冰川的辫状河道相比,由于温度低、流量小和坡降大,其河道形状多为梭形,且同时期汊道密度和横向摆动幅度更小,汊道稳定性更强。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主支汊易位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自城陵矾至江阴属具有稳定江心洲的分汊河段,主槽与支汊交替转化是其突出的演变特点。本文在实测资料和原型观测的基础上,从分汊型河道演变特点出发,对天然情况下发生主支汊易位的河段进行了分析。指出两者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分流分沙对支汊有利,其发生转化是由于河势变化诱发主流线摆动、加之汊道水流结构的复杂性及由此触发的分流分沙比的变化而导致水、沙的重新分配。通过引入岸滩冲淤的相对速度,对主支汊易位现象的发生可以做到定量预估。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的演变特点及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长江中下游是典型的河槽分汊型河流,主槽与支汊交替转化是最突出的演变特点。两者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分流分沙对支汊有利;其发生转化是由于河势变化引起了主流线的摆动、汊道分流区水面横比降的变化及汊道的水、沙重新分配。经与国内外一些分汊河流对比,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指出长江属于江心洲高度发育、稳定性高的分汊河流。  相似文献   

5.
黄河源玛曲河段河型沿程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源玛曲河段是一段特殊的冲积平原河道,接连出现了网状河型、分汊河型、弯曲河型和辫状河型,在270km的流程里,冲积河型发生了4次河型沿程变化.通过遥感图像和野外调查相结合,描述玛曲河段河型多样性和河道的基本特征,分析河型沿程变化的原因.玛曲河段的冲积河道主要发生4次河型变化,即网状型-分汊型、网状型-弯曲型、弯曲型-辫状型和辫状型-弯曲型.网状型-分汊型变化的原因是地形限制,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植被发育.网状型-弯曲型变化的原因是地形限制、河床比降由大变小、河岸物质组成沿程变细.弯曲型-辫状型变化的原因是白河入汇、河床比降变大.辫状型-弯曲型变化的主原因是下游峡谷段河床下切和黑河入汇.  相似文献   

6.
刘中惠 《人民长江》1993,24(12):31-37
长江中下游典型的鹅头型汊道有8个,其形态特征往往为多汉并存,沙洲罗列且成不对称分布,这些汊道中较稳定的有枞阳,八卦洲河段,变化较大的有陆溪口,团风,龙坪,官洲及铜陵河段。鹅头型汊道多形成于地质构造相对凹陷区两以上不同方向断裂交汇地区,并发育在自身所造成的河流冲冲物上。其演变特点是主支汊分流比不断变化;主支汊交替转化,主泓周期性摆动;主流单向汇聚,崩岸,切滩时有发生。形成鹅头型汊道的必要条件是应有适  相似文献   

7.
节点广泛存在于分汊河段,对汊道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节点对汊道演变的影响,对指导河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下游马当河段为典型的微弯分汊河型,先后有骨牌洲、棉外洲、瓜子号洲等将河段多级分汊,依次有小孤山、彭郎矶、马当嘴、马当矶等山体形成控制节点。建立了马当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在验证的基础上,从水流及河床冲淤变化的角度,结合河床演变,探索各个汊道分流比调整后对上下游河段的影响,分析了节点在汊道演变中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小孤山-彭郎矶节点的控制,马当河段进口边界条件较为稳定,上游河势发生较大变化时,马当河段河势变化微小;经过马当矶-马当嘴节点的控制,棉外洲左右槽分流比变化为23.3%~58.1%时,对节点下游主流和河床冲淤的影响主要集中在2~2.5 km以内,影响范围有限。通过采用数学模型和河床演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汊道之间演变的相互影响,分析节点的控制作用,为河道治理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长江源辫状河流平面形态极不规则且错综复杂,其汊道与沙洲构成复杂的多汊道系统.采用无人机航测获取长江源典型辫状河道沱沱河和布曲的低空影像数据,通过降噪技术处理后得到高精度地形,进而测量30个汊道-沙洲单元的形态参数,分析汊道-沙洲单元的形貌特征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汊道-沙洲单元中沙洲与汊道的面积比值为0.174~ 1....  相似文献   

9.
受到弯曲与分汊河道的输水输沙特性的共同作用,弯曲分汊河道的河床演变过程复杂。以长江中游监利河段为例,选取9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和Arcgis解译并提取河道的平面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1987-2014年间,监利两汊道宽度变化显著,左汊宽从1 041m减少至340m,右汊宽从632m增大至1 531m;与此同时,江心洲最大长度增加近900m,平均宽度缩窄200余m。在1995年前后,监利河道的水面宽度增大,江心洲的长宽比从3.59增加至4.32,河道发生主支汊易位。通过对监利站的水沙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监利汊道发生主支汊易位可能是由流量自80年代后进入中高水期而引起的水动力轴线不断右移所致。同时,为了适应来水来沙由"沙多水少"向"水多沙少"转变,监利河段的平面形态从减小江心洲宽度和增加河道水面宽度这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以减少河道的输沙能力,维持合理的输沙效率。  相似文献   

10.
1河道概况长江流经丹徒区境内60km多,包括夹江在内江洲港堤总长122.05km,分属镇扬河段和扬中河段。镇扬河段左岸(瓜洲以下)是冲积平原,河床基本为疏松沉积物,抗冲能力较差;右岸是宁镇山脉的一系列丘陵阶地,河床基本为壤土和粘土组成,抗冲能力较好。扬中河段夹江两岸都是冲积平原,不抗冲。长江在丹徒区境内属分汊型河道。2河势演变分析1.镇扬河段①世业洲汊道世业洲南汊是主汊,向南微弯,长15km,分流比74%;北汊较平直,呈弓弘形,长13km,分流比26%。由于上游河势较稳定、两岸土质耐冲性较好、主汊水流阻力小等原因,长期以来,世业洲汊道处于相对…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的整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徐六泾段全长1 710 km,共有分汊河段55段,可分为顺直形、微弯形和鹅头形3种汊道。主汊和支汊兴衰交替是分汊河段河道演变的共同特点,大多数汊道主支汊交替周期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河床形态。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分汊河道的河床总体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具有与其上下游单一河段相当的泄洪能力。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的综合整治应依据“稳定分汊河势、适度减少支汊、合理利用洲滩”的原则,结合各河段情况制定整治方案;武汉河段的整治宜根据近期河道演变和环境保护要求,采用保持天兴洲汊道为双汊河段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下游镇扬河段平面形态复杂,整治难度大。从上游来水来沙变化、汊道分流比、深泓线及断面要素等方面,分析了该河段汊道近期河床演变特性,主要表现在左汊继续发展,右汊缓慢萎缩。为此,提出了汊道整治思路和整治工程方案,开展了河工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单方案看,工程规模越大,左汊减流越多;随着潜坝坝顶高程的增加,潜坝对左汊分流控制作用加强。左汊潜坝工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分汊河道水沙运动特性及其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测资料为依据,从理论上分析得出了稳定分汊河段的水面纵比降大于单一河段;分析了分汊河道进口段的水沙运动及输沙特性以及对汊道演变的影响;基于平衡输沙原理,分析得出了分流分沙变化对分汊河道冲淤影响的关系式,即分汊河道的冲淤演变与上游来沙量、主支汊分流分沙比及其变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许多汊道河段主支汊易位频繁,但对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驱动机理与影响因素一直争议不休。研究采用距平分析法、Mann-Kendall分析与基于分形理论的极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分析了监利河段1951年-2009年间流量和输沙率时间序列年尺度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流量及输沙率的Hurst数分别为0.943 0和0.923 9,均十分接近1.0,具有很强的持续性。Mann-Kendall分析发现,输沙率序列无明显突变,流量序列仅在1967年出现突变,主要由上游实施裁弯工程所致。系统分析来水来沙的匹配关系发现,该河段主支汊易位时间与水沙序列匹配状态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水多沙少"时期,监利右汊为主汊;而在"沙多水少"时期,监利左汊为主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布河的水文、泥沙以及比降条件。经过统计分析,指出布河具有相对稳定的节点和大江心洲以及分汊河道演变的特点,布河河岸的侵蚀,是单向的平面移动并伴随着江心洲演变的并洲并岸过程。文中将布河与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进行了初步比较。经综合分析,认为布河河型为江心洲分汊河道。  相似文献   

16.
马鞍山河段是长江下游典型的顺直分汊河段,河段内洲滩众多,消长频繁,是长江下游重点研究治理河段之一。基于历年实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马鞍山河段滩群演变特征及其联动效应,进而揭示了影响马鞍山河段演变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马鞍山河段内滩群以此消彼长的形式发生着局部格局的调整,随着江心洲左缘冲刷后退、心滩和下何家洲冲刷下移,牛屯河边滩淤积展宽、下延。上游河势调整以及来水来沙条件变化是马鞍山河段洲滩演变的外驱动力,河道宽而顺直的平面形态、滩群演变的互馈机制则是其内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较系统的文献调研,介绍了分汊形成机制如中心沙坝沉积、横向沙坝转换、斜槽切断、复合沙坝切割和河道决口,水沙分配影响因素如汊道几何形态、汊道河床地形、汊道内的水力特性和潮汐等因素,和水沙分配计算方法等主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以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为例,总结了其分汊河道的水力特征和演变规律。最后探讨了分汊河道研究中还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在分汊形成与演变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18.
钱海峰  何菁  葛俊  吴友斌 《江苏水利》2012,(11):21-23,25
1长江南京河段四面六边体框架群护岸工程概况长江南京河段右岸上起和尚港,下迄大道河口,左岸上起驷马山河,下迄小河口,全长约97km。河段内洲滩发育,其平面形态为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分汊河型,自上而下有新济洲汊道、梅子洲汊道、八卦洲汊道、栖龙弯道河段。主流走向为:走新生洲、新济洲右汊,经济潜水道到七坝节点,转向右岸的大胜关梅子洲头,由梅子洲、潜洲左汊进入下关、浦口窄段,再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鹅头型汊道演变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头型分汊是长江中下游城陵机至江阴分汊河段中形最复杂、放宽率最大,分汊数量多,占汊道总长度最大(达40%)的一种分汊形式。其演变主要于本身的河床形态,边界条件及水流条件的变化,基本上遵循新生汊道-产生、扩大、平移、衰亡而完成它一个完整的演变周期。由于汊道的弯曲引起滩地的大面积坍失,主流线大幅度摆动,各汊道水沙的重新分配及纵横剖面的调整,是一种最不稳定的分汊型式,对鹅头型分汊河道的形成条件及演变特征的研究是制订相应的规划整治措施,稳定河势,使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实际工程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城陵矶- 湖口分汊河道洲滩演变及碍航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归纳总结分汉河道演变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长江中游城陵矶-湖口分汉河道洲滩演变及航道条件变化的观测资料,对碍航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类剖析。结果表明:由于边界条件的制约,顺直或顺直分汊河道的长度、宽度的变化受到限制,边滩缓慢下移、心滩左右摆动;弯曲分汉河道受到进口挑流作用和弯曲汊道不断蜿蜒摆动的影响,主流频繁移位,以上因素造成一些河段内河势周期调整并伴随浅滩条件恶化,一些河段对来水来沙适应性差而频繁出浅。从本质上而讲,本河段内浅滩碍航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河床演变具有多重河型属性,低矮洲滩难以稳定,水沙输移在时间和空间上难以平稳衔接,对浅滩的治理需要注意以上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