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近日学习了郑刚等先生的“软土中超长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一文 (《岩土工程学报》2 0 0 2年第 6期 ,以下简称“原文”) ,获益甚丰。针对文中一些观点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与原文作者商榷。(1)原文在“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性状及破坏模式试验”的分析中提出“不考虑 9#桩 ,7个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加荷至破坏时沉降量 s与承压板 b之比s b 平均为 0 .0 19,考虑到桩土相互作用影响 ,复合地基破坏时桩间土反力较小 ,远未达到天然地基极限承载力” ,这个结论似乎缺乏充分的试验依据 ,至少仅从文章中提供的试验数据得不到这样确切的回答 ,如果只是凭文献中的一些资料进行推测得到的  相似文献   

2.
软土中超长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软土中18m长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进行了现场单桩静载试验、承压板下有无褥垫层的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四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及桩中心插12m长微型加劲钢管的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研究了复合地基破坏模式、褥垫层、桩身强度等因素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对软土中超长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方法及承载力评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笔者学习了郑刚等先生的“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辨析”一文 (《岩土工程学报》2 0 0 0年 4期 ,以下称“原文”) ,针对文中一些观点 ,谈谈自己的看法 ,供大家参考。 (1)对桩间土承载力的确定。原文的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按相对变形值S =(0 .0 0 4~ 0 .0 1)b(b为复合地基荷载板宽度 )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基本值后 ,又取S =0 .0 2b(b 也为复合地基荷载板宽度 )确定此时桩间土的承载力。然后 ,认为二者取用的桩间土承载力对应的沉降不一致。反映到原文图 1上 ,就是将沉降S=0 .0 1b和S =0 .0 2b对应到桩间土天然地基载荷试验的荷载沉降曲线上进行桩间  相似文献   

4.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辨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是目前国内多层建筑最为广泛采用的地基处理措施之一 ,目前天津市大量安居住宅工程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 ,也出现了不少事故。其承载力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通过经验公式或载荷试验确定[1] 。规范经验公式如下 :fsp,k=m RdkAp+β( 1-m)fs,k ( 1)式中 β为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 ,当桩端土为软土时可取 0 .5~ 1.0 ,当桩端土为硬土时取 0 .1~ 0 .4 ,当不考虑桩间软土的作用时可取零 ;Rdk 为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也可根据桩身水泥土材料强度或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按刚性桩方法计算。由于计算单  相似文献   

5.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试验确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能否正确合理地确定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是确保其安全性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文献中见到的通过静力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在工程中如何通过静力载荷试验确定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对试桩作单桩和复合地基静力载荷试验;对工程桩只作复合地基静力载荷试验。  相似文献   

6.
感谢裴向军先生对拙作“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概率分析”(以下简称原文 )的讨论 ,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 1 关于是否应在计算水泥土桩极限承载力中考虑地层围压原文中以pp =η·qu 为基本模式来计算水泥土桩的极限承载力 ,其中 η反映的是现场桩身强度和室内试块强度之间的差别 ,这里 η 的定义和《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 91中强度折减系数的定义并不一致。裴文认为 ,水泥土的抗剪强度大小与围压有关 ,这确实反映水泥土的强度特性。目前在复合地基工程设计中尚未能考虑桩侧土围压对桩体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JGJ 79- 91规范也未考虑 ,每种设计方法都有它的假定和简化之处。如在承载力  相似文献   

7.
林晗平 《福建建材》2021,(3):48-50,57
针对软土地基承载力较低和沉降量较大的问题,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计算方法,以及施工工艺流程和注意事项,最后采用静载试验对单桩竖向承载力进行了检验,桩顶施加荷载为120~200kN,水泥搅拌桩未出现破坏迹象。  相似文献   

8.
《天津建设科技》1997,(2):10-14
本文介绍在软土地基中,利用水泥搅拌桩加固。内容为:工艺顺序和注意要点、复合地基条件论证、加固效果以及体会。  相似文献   

9.
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个用水泥搅拌桩法加固软粘土地基的工程实例,探讨了其设计、施工和检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以试验证明其在提高地基容许承载力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温州某工程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资料、现场载荷试验及及取芯试验等资料 ,对于软土上搅拌桩的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桩身强度的影响、褥垫层的影响 ,特别是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中承载力的确定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门福录老师“我的几点补充意见”(《岩土工程学报》2 0 0 2年第 1期 ,以下简称“原文”)一文 ,强调了在岩土工程中研究物理机制的重要性 ,力图寻找物理规律间的因果性关系 ,并以此作为预测的基础 ,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为年轻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和学习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导 ,但对于非确定性方法的认识 ,笔者与门老师不尽相同 ,在此与门老师交换一下意见。 原文观点 (3 )认为“当前的各种不确定性的预测方法都是一种数学方法 ,首先它不能解决物理基础问题 ,其次它预测的结果和真正发生的结果可能完全不符 ,只是一种猜测方法”和文章结尾“如果必须对现在尚不完全清楚其机理的某项事务做个预测 ,那也只  相似文献   

12.
感谢刘松玉先生对“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存在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和讨论。讨论中的几个问题也是原文限于篇幅而未能探讨的问题 ,这些讨论对于深入全面地认识我国桩基静载荷试验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状况是十分有益的。笔者除赞同讨论中的一些意见外 ,现就讨论及原文中共同涉及的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存在的其他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以下几点作进一步说明。( 1)关于加载反力装置 yh概括起来 ,加载反力装置问题涉及两方面问题 :反力如何实现和反力的副作用。a)关于反力如何实现问题 ,笔者认为应作具体分析。对于较高量级反力 (这里指基础极限承载力在 10MN以内或总反力在 15~ 2 0MN以  相似文献   

13.
感谢裴向军先生对拙作“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概率分析”(以下简称原文 )的讨论 ,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 1 关于是否应在计算水泥土桩极限承载力中考虑地层围压原文中以pp =η·qu 为基本模式来计算水泥土桩的极限承载力 ,其中 η反映的是现场桩身强度和室内试块强度之间的差别 ,这里 η 的定义和《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 91中强度折减系数的定义并不一致。裴文认为 ,水泥土的抗剪强度大小与围压有关 ,这确实反映水泥土的强度特性。目前在复合地基工程设计中尚未能考虑桩侧土围压对桩体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JGJ 79— 9…  相似文献   

14.
 非常感谢刘吉福先生对“加筋垫层对地基沉降控制效果的多方案比较”(以下简称“原文”)一文的关注和讨论 ,现作以下几点说明。原文的宗旨主要是比较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加筋垫层对地基沉降的控制效果及其不同的作用机理 ,并且在结论中说明这是“定性地比较多种加筋方案的优劣”。由于原文模型尺寸比实际路基小得多 ,模型与原型间未能满足相似条件 ,因此模型试验和计算结果只能是定性的 ,实际数据的大小没有多少意义 ,但是如果不加特别说明 ,很容易给人误导。所以 ,刘吉福先生认为 ,原文模型试验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夸大了加筋垫层控制地基沉降的作用是可以理解的。加筋垫层对地基沉降控制效果的大小受诸多因素影响 ,其作用机理有  相似文献   

15.
非常感谢高玮先生对“边坡系统的变形行为特征及模型化研究”(以下简称“原文”)一文的关心和讨论 ,现就高玮先生所提出的疑问 ,答复如下。(1)关于边坡系统的变形模型问题原文是文献 [1]在刻画边坡变形行为特征中的推广应用因篇幅所限 ,未对式 (1)、(2 )导出的式 (3 )作进一步的物理意义分析 (对应于原文中的式 (2 ) (3 )和 (5 ) ) ,现简要说明D =v +bt+cedt (1)  dX( 1 ) (t+ 1)dt +aX( 1 ) (t + 1) =pt2 +u (2 ) D(t+ 1) =X( 0 )t+ 1 X( 1 ) (t+ 1) -X( 1 ) (t)   =(1-ea) X(1) -2p+ua2a3e-at+ …  相似文献   

16.
经绯 《岩土工程学报》2002,24(3):408-408
 感谢蒋忠信先生对“软土地基上路堤沉降变形特征分析”的关注和讨论。经笔者认真检查 ,发现原文图 2中的表达式确实存在配线时未注意应变量为横轴而产生错误 (图 2是为了将硬壳层和软土层厚度与沉降量的关系在同一张图中表示而将应变量表示为横轴 )。一般来说 ,只要对原文表达式中的S和H进行交换即可。但由于配线的方程是以最小二乘法为基础 ,故在点据较为散乱时 ,是以S为横轴还是以H为横轴进行配线得出的关系式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现将原文图 2中的点据较为散乱的软土层以沉降量为纵轴进行配线 (如图 1所示 ) ,供读者参考。由图 1可得 ,沉降量S与软土层厚度H的线性关系式为 :填土高度 2 .0~ 3 .  相似文献   

17.
首先感谢陈铁林和邓刚两先生对我们的工作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并在文献 [1,2 ]中提出了有益的问题。现就他们所提问题一一答复如下 ,如有错误之处 ,恳请再次批评指正。先答复文献 [1]所提问题。 文献 [1]的第一个问题涉及的是文献 [3 ]中式 (4 )εpij =F(εeij,α) 的存在问题 ,并在“原文中认为‘从客观上讲 ,式 (4 )的关系是显然存在的’ ,笔者对此不敢认同。求解问题中 ,对于巳经存在或达到的应力状态 ,可以采用某一标准将其总应变划分为弹性应变和塑性应变 ,这时式 (4 )存在 ,……”一段论述了其依据 ,并认为“对于还未存在或未达到的应力状态 ,只能用巳经存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感谢范华林、金丰年和浦奎源对“岩石塑性应变梯度与Ⅱ类岩石变形行为研究”的讨论 (以下简称 :“讨论”) ,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 ( 1 )变形局部化是材料不稳定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材料破坏的先兆 ,在广泛的材料如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地质材料等都可观测到 ,是国际上一个研究热点[1] 。目前 ,解释变形局部化现象一般采用可考虑材料细观结构的Cosserat微极理论和梯度塑性理论。对于岩石的宏观尺度与其内部的裂隙和孔隙尺度的数量级相差较大时 ,仍可用将岩石做为连续介质的研究方法对岩石破坏进行研究 ,用连续介质力学的框架和材料学的方法 ,定量地分析不稳定性 ,剪切带的形成[2 ] 。作者汲取上述  相似文献   

19.
非常感谢王同生先生对“基于粘弹性基础梁计算的地基参数反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的讨论 ,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弹性地基上基础梁板计算方法是一个具有悠久研究历史和众多研究成果的研究课题[1~ 3] 。近几年笔者主要工作是针对软基上船闸设计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展开的。由于地基沉降随时间变化 ,软土地基表现出明显的粘弹性特征 ,为了降低船闸底板可能出现的最大内力以避免船闸底板开裂 ,工程上采用墩底分浇、预留宽缝、后期封合的施工方案 ,具有较好的效果。工程设计时底板计算采用弹性地基基础梁算法 ,把宽缝外部…  相似文献   

20.
 感谢赵跃堂先生对“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动力反应分析的显式有限元法”一文所提供的算例中人工边界设置问题的讨论和关注。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答复和讨论。 1.原文是针对一般介质和一般局部荷载情况建立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这种模型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均质半空间表面作用均布荷载的情况。2 .原算例中设置的人工边界是针对该问题的一般情况给出的。但这一算例本质上是一维的 ,没有水平方向的运动 ,所以可以用“讨论”中的图 1(b)方式处理。但图 1(b)的处理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3.对于没有水平方向运动而仅有竖向运动 ,本质上是一维的问题 (指原文的算例 ) ,也可用讨论中图 1(a)的方式进行处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