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中共十五大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政治目标写入政府报告.1999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由此"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的宪法原则.治国方略的变化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依法行政、法治行政.本文就地方法治政府的定义、地方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做了简妥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认为,要弄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这两种手段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中这两种手段所表现的地位,首先注意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一个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这是指国家形态(国家权力的动作形态)问题,对此,我们党代表人民的意志,选择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种国家形态含有十项内容;二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这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或方式,它们都不具有国家形态的属性,相反,在一个国家形态(人治国家或法治国家)中这两种手段可以兼用,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我们党又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其必然性从根据上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必要性,表现在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法律是道德的制度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基于这种同一性,在治理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可以互补。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相比却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这是由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历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3.
法治思维就是在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运用法治的观点、法治理念、法治的方式分析处理法律事务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动态思维,法治思维以宪法法律至上为前提,以权利义务为内容。树立与增强法治思维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带头引领作用,而且有助于从动态意义依法治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及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根本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治理与道德治理这两个最基本的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更是这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强调法律治理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治理。道德治理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如何在法治社会中体现它的价值功能是本文命题的关键。通过法治社会中道德治理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具有的能动作用,促使政治人自觉认可政治规则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政治价值功能进一步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道德治理的重要政治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要弄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这两种手段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中这两种手段所表现的地位,首先注意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一个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这是指国家形态(国家权力的运作形态)问题,对此,我们党代表人民的意志,选择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种国家形态含有十项内容;二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这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或方式,它们都不具有国家形态的属性,相反,在一个国家形态(人治国家或法治国家)中这两种手段可以兼用.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我们党又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其必然性从根据上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必要性,表现在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法律是道德的制度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基于这种同一性,在治理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可以互补.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相比却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这是由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历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变迁决定法治建设和法律文化之间必然会有根本的差异,而文化的惯性力量和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的一些积极特征,又使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然对传统法律文化有所继承,这使得二者存在暗合之处。法治,既是一种治国方略和方法,也是一种原则性、根本的治国制度,它还表示由此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秩序,而从法律文化传统来说,现代法治能够从中汲取的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好好斟酌。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法治资源,深入挖掘并正确解读古代法治思想,有利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礼法合治"思想的剖析,在梳理传统治国方式的过程中,探究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蕴含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发展。研究邓小平法治思想,对于认清我国现时期法治发展规律,明确法治建设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比较“法制”和“法治”的异同,阐述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分析探讨我国法治发展的规律,从而进一步阐明邓小平法治思想是我国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在其“ 五计划建议”中又进一步确认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本文从依法治国内涵、重要性及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法治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在法治原则下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公平正义的宪法、立法、司法和执法实现路径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独特法治景观。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05方案”中高校统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课程承担着高校法制教育的重任.20年来,高校法制教育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校法制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05方案”中高校统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课程承担着高校法制教育的重任.20年来,高校法制教育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校法制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由宪法所确认,依法调整宗教社会关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分析了制定宗教基本法的法理基础,提出了宗教立法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及宗教基本法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4.
“82宪法”及其4次修改,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制度演进的历程。从经济制度来看,宪法肯定了“个体经济”,肯定了“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并且“改革和健全了公民财产制度;从政治制度来看,彰显了“从人治到法治制度的转变”以及“从重国家权力到重公民权利的转变”。“82宪法”及其修改案,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又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问题认识的深化,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制度变迁的记载、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国家文明进步的里认识程碑。  相似文献   

15.
法治思维是衡量党员干部依法治国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阐释了古今中外有关法治的思想,探讨了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出应把坚持依宪治国作为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对政治文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政治文明功能上。宪法主要有引导、确认、规范、监督和保障等五大政治文明功能。完善宪法、宪法司法化和创新宪法环境是充分发挥宪法功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对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素养是法治化建设进程中的基石保障,是塑造现代化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价值意蕴.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能力是法治素养的构成要素,与认知机制、推理机制、决策机制和建构机制一一对应.如何进一步提高全民族...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治理国家紧密结合 ,系统地阐述了法治的本质、地位、方针、原则和方法 ,清楚地表明了他在治理国家的方式、目标、系统、理念和途径方面的战略思考与抉择。本文力图从这一新的视角探讨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