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汾源县(废用名)因在汾河源头处故名为汾源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岢岚县为汾源县,大业四年(608)改名静乐,即今静乐县。《隋书.地理志》楼烦郡:"静乐,旧曰岢岚,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大业四年改焉。"  相似文献   

2.
河阴县(废用名)因在桑干河之阴,故名之。辽代设置,金大定七年(1167)改为山阴县。故治在今山阴县城南7.5 km处的故驿村。《辽史.地理志》应州:"河阴县,本汉阴馆县地,初隶朔州,清宁中来属。"《金史.地理志》应州:"山阴,本名河阴,大定七年因与郑州属县同,故更焉。"  相似文献   

3.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9,25(4):24-24
临津县唐武德七年(624)时改临泉县为临津县,贞观元年(627)更名合河县。故治在今兴县西20km处的碧村。《元和郡县志》岚州:合河县,“武德七年改(临泉)为临津县,属岚州,贞观元年,改为合河县。”《旧唐书·地理志》岚州:“(武德)七年置临津县”。又,合河,“(武德)四(七)年置临津县”。  相似文献   

4.
卤城县(废用名)因盐碱地分布较多,故名之。西汉时设置,新莽改名鲁,东汉仍名卤城,建安中撤销。故治在今繁峙县东30km处的固伏村。《汉书·地理志》代郡:“卤城……莽曰名鲁。”雍正《山西通志》卷五十七古迹:“卤城,在(繁峙)县东百里故福都,周三里一百步,  相似文献   

5.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10,26(6):51-51
乌河县(废用名)唐武德元年(618)改抚城县为乌河县,贞观元年(627)并入盂县,故治在今阳曲县东25 km处的东凌井乡。《旧唐书.地理志》太原府:武德元年,并州总管领晋阳、乌河等十六县。贞观元年省乌河、罗阴二县。“洪武《太原志》”:唐武德三(元)年,改抚城县为乌河县,贞观元年省。  相似文献   

6.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8,24(4):92-92
河津(现用名)因其滨临黄、汾两河要口而得名。河津西临黄河,汾河从东向西贯穿。旧称龙门,宋宣和二年(1102年)改称河津。《明一统志》平阳府:河津县“宋宣和初改为河津县,金属荣州,后复属河中府,元仍旧,本朝因之。”《清一统志》绛州:河津县“宣和二年改日河津,金元因之,明属蒲州,本朝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改属绛州。”  相似文献   

7.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9,25(2):40-40
天池县(已废用县名)唐末设置天池县,宋成平五年(1002)并入静乐县。故治初在今娄烦县东南20km处的孔河沟村,后移至今娄烦县东南17.5km处的天池店。《旧唐书·地理志》:宪州:天池县,“岚州西南五十里置,本置于孔河馆,乾元后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下。”  相似文献   

8.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9,25(1):53-53
泽州(现用名)因在获泽河旁而名之。隋开皇(581-600)初年改建州为泽州,炀帝废。唐武德元年(618)恢复,天保元年(742)改为高平郡,乾元元年恢复。金天会六年(1128),更名为南泽州,天德三年又恢复。清雍正六年(1728)升为泽州府。故治初在今泽州县东北19km处的高都镇,唐武德元年在今阳城县,  相似文献   

9.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9,25(5):90-90
临河县(废用名)北周宣帝时设置,属汾州,隋开皇五年(585),改属隰州,十八年改称永和县,故治在今永和县南17.5km处。《隋书·地理志》龙泉郡:“永和,后周置,曰临河县及临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元和郡县志》隰州:永和县,“高齐后主于狐嗫故县城置永和镇,周宣帝废镇置临河郡及临河县,属汾州,隋开皇五年改属隰州,十八年改临河为永和县。”《太平寰宇记》隰州:  相似文献   

10.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9,25(3):92-92
乌河县 唐武德元年(618)设置(一说是隋末置抚城县,唐武德元年改名乌河县),属并州,以县城居之乌旁河取名。贞观元年(627)并入盂县。县志称:“乌河故城在盂县西50km处之凌井村,又名抚城。”当为今阳曲县之东凌井。  相似文献   

11.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9,25(6):15-15
温泉县(已废用县名)①唐武德三年(620)设置,因县南有温泉故名。五代、宋、金沿袭。元至元三年(1266)并入孝义县。故治在今交口县东北25km处温泉村。《元和郡县志》隰州:温泉县,“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土军县地也……武德三年于(新城)县东南四十里置北温州及温泉县,因县南温泉县慰问名。贞观元年省北温州及新城县,以温泉县属隰州。”  相似文献   

12.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8,24(2):91-91
文水,因境内有文峪河而得名。文峪河,古称文谷水、文水,发源于方山县境内关帝山的神尾沟,称为中西河,至文水境内与西葫芦河相汇后,始称文峪河。出文水后,过汾阳、孝义,在介休汇入汾河。上游位于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内,植被甚好,河经之地多为山谷,且水多波纹,故称文水。《水经·文水》:“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东入于汾。”  相似文献   

13.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8,24(3):89-89
河曲(现用名)因地处黄河曲折之处,取“黄河千里一曲”之意而得名。东靠大山,西临黄河,地势东高西低,黄河沿岸仅只800米左右的河湾是所谓的平川地带,县城即在最大的河湾处。春秋为晋边地,战国时属赵。《清一统志》保德州:河曲县,“明洪武二年复置河曲县,六年省,十四年又置,属太原府。”又:“河曲故城,在河曲县东南七十里,周六里有奇,宋太平兴国中土筑……乾隆二十七年移治西北河保营。”  相似文献   

14.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8,24(6):89-89
阳曲(现用名)西汉时设置,东汉末年移往太原县北。故治在今定襄县北。《元和郡县志》太原府:阳曲县,“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曰河曲。按此前阳曲县,今忻州定襄县是也。后汉末年移于太原县北四十五里阳曲故城是也。”《清一统志》忻州:“阳曲故城,即今定襄县治,汉置县,后汉建安二十年改置定襄县。”故治初在今阳曲县南7.5km处的石城村,  相似文献   

15.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10,26(5):21-21
<正>西获泽县(废用名)因有获泽河而名。北魏孝昌中年置,北齐时废除。故治在今阳城县西。《魏书.地形志》建州:泰宁郡,"孝昌中置,领有西获泽县。"《北周地理志》建州:永凝,"有旧置西获泽,今山西阳城县西,北齐废入。"  相似文献   

16.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10,(10):12-12
陵水县(废用名)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设置,属西河郡,东汉永和五年(140)因匈奴入侵,并入离石县,故治在今临县境。西河县(废用名)北魏孝昌中年(525—527)时设置,属泰宁郡,隋初废除。故治在今沁水县西20 km处的西河村。  相似文献   

17.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10,26(11):60-60
<正>桑泉县(废用名)①西魏恭帝二年(555)改猗氏县为桑泉县,周明帝复改为猗氏县。故治在今临猗县。《元和郡县志》猗氏县:"西魏恭帝二年,改猗氏县为桑泉县。周明帝复改桑泉为猗氏县,属汾阴郡。"②隋开皇十六年(596)时设置,唐天宝十二年(753)改为临晋县。故治在  相似文献   

18.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10,26(4):19-19
<正>龙门县(废用名)著名的黄河干流峡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皮氏县为龙门县,宋宣和二年(1120)改称河津县,即今河津市。《魏书.地形志》东雍州高凉郡:"龙门,故皮氏……真君七年改,属。"《元和郡县志》绛州:龙门县,"后魏太武帝改皮氏为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清一统志》绛州:皮氏故城,"王思诚《图记》曰,河津县,宋宣和二年改名,旧县圯于汾水,元皇庆  相似文献   

19.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8,24(1):61-61
地名是一定地域的标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地名的生成,既受所在区域自然条件的影响,又有区域历史文化的作用。地名是历史和地理的结合。人文与自然的融汇。山西省水资源紧缺。所以县名的取用反映了晋人对水的态度。现将山西与水相关的县名分在用和已废两部分辑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10,26(3):60-60
<正>河北县(废用名)因在黄河北岸,故称为河北县,即今平陆县。西汉时设置,东汉、晋沿袭。北周天和二年(567)徙大阳。天保元年(742)故名平陆。故治初在今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