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8,24(4):92-92
河津(现用名)因其滨临黄、汾两河要口而得名。河津西临黄河,汾河从东向西贯穿。旧称龙门,宋宣和二年(1102年)改称河津。《明一统志》平阳府:河津县“宋宣和初改为河津县,金属荣州,后复属河中府,元仍旧,本朝因之。”《清一统志》绛州:河津县“宣和二年改日河津,金元因之,明属蒲州,本朝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改属绛州。”  相似文献   

2.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8,24(3):89-89
河曲(现用名)因地处黄河曲折之处,取“黄河千里一曲”之意而得名。东靠大山,西临黄河,地势东高西低,黄河沿岸仅只800米左右的河湾是所谓的平川地带,县城即在最大的河湾处。春秋为晋边地,战国时属赵。《清一统志》保德州:河曲县,“明洪武二年复置河曲县,六年省,十四年又置,属太原府。”又:“河曲故城,在河曲县东南七十里,周六里有奇,宋太平兴国中土筑……乾隆二十七年移治西北河保营。”  相似文献   

3.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8,24(2):91-91
文水,因境内有文峪河而得名。文峪河,古称文谷水、文水,发源于方山县境内关帝山的神尾沟,称为中西河,至文水境内与西葫芦河相汇后,始称文峪河。出文水后,过汾阳、孝义,在介休汇入汾河。上游位于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内,植被甚好,河经之地多为山谷,且水多波纹,故称文水。《水经·文水》:“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东入于汾。”  相似文献   

4.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10,26(4):19-19
<正>龙门县(废用名)著名的黄河干流峡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皮氏县为龙门县,宋宣和二年(1120)改称河津县,即今河津市。《魏书.地形志》东雍州高凉郡:"龙门,故皮氏……真君七年改,属。"《元和郡县志》绛州:龙门县,"后魏太武帝改皮氏为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清一统志》绛州:皮氏故城,"王思诚《图记》曰,河津县,宋宣和二年改名,旧县圯于汾水,元皇庆  相似文献   

5.
梁山     
在广袤的鲁西大平原上,有一抹峰岚叠翠的群山,这就是由于一部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而闻名于世的梁山。最早在《史记、梁孝王世家》中,有“北猎良山”的记载,《汉书》即改作“梁山”。《大清一统志》载:“梁山在寿张县东南七十里,本名良山,以梁孝王游猎于此得名”。《寿张县志》亦云:“汉文帝第二  相似文献   

6.
《山西水利》2013,(11):51-52
浍河,古名浍水、翼水,汾河第三大支流。《左传·成公六年》:韩献子日:“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恶。”杜预注:“浍水出平阳绛县南,西入汾。”《史记·赵世家》:“魏败我浍,取皮牢。”正义引《括地志》:“浍水在绛州翼城县东南二十五里。”《元和郡县志》翼城县:“浍水,今改名翼水。”《水经注·浍水》日:“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西过其县南,又西南过篪祁宫南,又西至王泽,注入汾水。”  相似文献   

7.
水岩 《山西水利》2013,(9):51-52
汾河左岸一级支流,古名洞过水,亦称洞涡水、同过水、涂水,俗名小河,“潇河”之名始于1945年,因“潇”、“小”谐音而得名,是汾河的第二大支流.《水经·河水》:“洞过水,出沾县北山,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西入于汾.”《水经注·汾水》:“(汾水)又南,洞过水从东来注之.”《清一统志》太原府:“洞涡水,俗名小河.”《水经注·洞过水》:“洞过水出沾县北山.”《魏书·地形志》晋阳:“同过水,一出木瓜岭,一出沾岭,一出大廉山,一出源过祠下,四水合道,故日同过,西南入汾.”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马道岭,在太原市小店区洛阳、南马村间汇入汾河.  相似文献   

8.
“烂山”是隧洞施工中常遇到的问题,而处理“烂山”需要多花时,多费工,增大造价:并且有时遇着大“烂山”还要被迫改变设计,故研究“烂山”是一项重要的事。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对“烂山”的分类及各类“烂山”的处理方法,并举有实例。本文对于进一步研究“烂山”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9,25(5):90-90
临河县(废用名)北周宣帝时设置,属汾州,隋开皇五年(585),改属隰州,十八年改称永和县,故治在今永和县南17.5km处。《隋书·地理志》龙泉郡:“永和,后周置,曰临河县及临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元和郡县志》隰州:永和县,“高齐后主于狐嗫故县城置永和镇,周宣帝废镇置临河郡及临河县,属汾州,隋开皇五年改属隰州,十八年改临河为永和县。”《太平寰宇记》隰州:  相似文献   

10.
乘船出葛洲坝船闸,顺流而下10公里处,见江南夹岸峭壁乎寻,峰顶突兀,状如虎齿,构成万般奇景,这就是习称“川鄂咽喉”的荆门山。荆门山位于长江三峡的东D,上有盘亘雄踞的十二培,下有银浪倒泄的虎牙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对峙。北魏础道无《水经注·江水》中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墨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寨也。”那段文字形象而生动地描绘7荆门山与虎牙山的地形地貌。提到荆门山,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呢!相…  相似文献   

11.
在祖国锦绣的土地上,到处布有高温矿泉,而其佼佼者陕州温泉——水电部三门峡疗养院所利用的矿泉水,则由科技工作者鉴定为优于国内其他许多矿泉,堪与世界著名的法国维希泉相媲美。陕州温泉,即在今之陕县,崤山北麓。陕县在西周初期已名“陕”。周武王灭商,为了加强统治,令召公住在镐京管理西方,周公住在王城(今洛阳)管理东方,界线就是陕县境内的陕原,史称“分陕而治”,今陕西因此得名。陕县现属三门峡市,陕州温泉有史可考,自古闻名。《明成化志》载:陕州温泉“在州西南,其水四  相似文献   

12.
王建瑜 《人民黄河》2002,24(7):34-35
水库移民最重要的工作是移民生产安置,对山西省垣曲县小浪底库区移民外迁安置的研究表明:农村移民的生产安置就是以土为本,合理分配土地,发展高科技农业,提高农村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以亩定产”和“以产定亩”是垣曲县小浪底库区移民安置过程中划拨和分配土垢有效方法,遵照机会均等的原则,根据地形,地貌,水利,土壤及土地生产力等指标体系,力求公正合理,减少纠纷,避免冲突,维护了移民自身的权益国不受侵害,使移民安居乐业,达到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一、五山镇发展概况 五山镇地处湖北省谷城县西北部,因境内有马鞍山、云雾山、邱家山、李家山、百日山五座山而得名,有襄渝铁路横贯东西,汉十高速公路擦境而过。五山山奇水秀,乡土文化积淀厚重,茶文化兴盛,享有“湖北十大名茶之乡”和“山水园林小城镇”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刘备拜访襄阳名士司马徽的故事。而司马徽的故居水镜庄就座落在襄樊市郊的南漳县。恰值仲春时节,轻风徐徐,晨雾袅袅,细雨霏霏,我应热情好客的东道主之邀,冒着毛毛小雨游览了三国遗址水镜庄。 在车上,一同前往的老何告诉我们:司马徽,字德操,道号“水镜先生”。东汉初平至建安年间,因避战乱,隐居于白马洞,“水镜庄”亦由此得名。东汉建安12年(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赶,走投无路南下荆襄投奔刘表,又遭刘表妻弟蔡瑁追杀,情急之中,幸“的卢马”跳跃檀溪,才幸免于难。后偶遇一牧童,指…  相似文献   

15.
南宁古称晋兴、宣化、邕州等,以称邕州时间最长。邕州因邕溪而得名。《名胜志》载:“邕水流经马退山,夹古邕州前,入大江。韵书邕字从川从邑,以四方俱水也。”元泰定元年(1324年)九月,持续30余年的左、右两江地区的壮族反抗活动在元庭的  相似文献   

16.
兴山多山,因山而雄奇。城东的高岚,无山不奇,光峰不秀,无石不怪。有的岩峰状如拔节的竹笋,孤峰独立,呈红色,俗称“红石笋”;有的峰峦像绿色的屏风,细雨秀美,有“花屏石”之称;有的山峰若雄狮张开大嘴仰天长啸,人称“朝天吼”;有的山连绵起伏,像一尊仰睡的大佛爷:头部平放,嘴巴张开,双乳丰满,肚腹隆起,双腿直伸,脚掌竖立,这座“睡佛山”真是栩栩如生……难怪被人们誉为“十里画廊”,称赞道:三峡风光数高岚。兴山多山,因秋色而美丽。深秋时节,我重访兴山,依旧红叶满眼,满山烂漫,从山脚红到山腰,从山腰红到山顶,…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南郊有一座大型水库——白龟山水库,水库的主坝和副坝连接处为泄洪闸,此处原是一座山,当地人称“白龟山”,“白龟山水库”因此而得名。关于白龟山的来历,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似文献   

18.
梁晓菲 《山西水利》2008,24(6):89-89
阳曲(现用名)西汉时设置,东汉末年移往太原县北。故治在今定襄县北。《元和郡县志》太原府:阳曲县,“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曰河曲。按此前阳曲县,今忻州定襄县是也。后汉末年移于太原县北四十五里阳曲故城是也。”《清一统志》忻州:“阳曲故城,即今定襄县治,汉置县,后汉建安二十年改置定襄县。”故治初在今阳曲县南7.5km处的石城村,  相似文献   

19.
1984年,笔者搞渭河的河源调查,前往甘肃省渭源县,探索渭河的发源地。县城西北约2公里多,有座山名曰乌鼠山,因乌鸦与鼠同居而得名,此处即过去被称为渭河的源头。沿此沟壑向下到县城东门处,河宽只有3.4米,终年干涸无水,只有下暴雨时才有水,雨后则干涸;由渭源县往下约1公里处至书院门与清源河汇合,沿清源河而上,至老爷沟的老爷祠,  相似文献   

20.
唤醒金沙江     
长江从石渠以下至金江街一段,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沙江”,据说是因为这一江段盛产沙金而得名。然而。曾经盛产沙金的金沙江并没有给这一带的人民带来财富。金沙江穿行于横断山脉峡谷之中,两岸山高谷深,耕地资源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两岸百姓的生活一直不富裕。这里河道狭窄,江流湍急,是航运的“禁区”,金沙江又被称为“千古闭塞之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