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高健  陈玲  张会亮 《科普研究》2015,10(5):51-55
本文基于国内外科学传播相关案例,从科学家与大众媒体的沟通交流、科学家如何展示研究成果、科学 家参考公众心理特点谈论科学风险等方面,对《科学家与媒体交流指南》报告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基于此,本文 进一步提出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工作的三点建议: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大众媒体的作用; 科学家应以足够审慎和负责的态度、简明易懂的通识语言与公众交流;科学家应谨慎表述和传达研究成果所带来 的风险和收益。  相似文献   

2.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3.
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家的媒体素养在科学传播对话模式的背景下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要实现科学与公众的有效对话,除了强调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之外,还必须关注科学家媒介素养的提高。近几年,英国机构推行了一系列项目,旨在提高科学家的媒介素养,促进科学家与媒体、公众的对话交流,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首先探讨了科学家媒介素养概念的重要意义,其次,对英国此类项目具体方案和特色进行分析,为国内开展提高科学家媒介素养的项目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周立军 《科普研究》2009,4(2):30-36
提升科学传播的影响力,离不开工作创新。"首都科学讲堂"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其准确的定位以及在传播机制和运作方式上的创新。这个新形势下科学传播的有益探索,既满足了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给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传播提供了条件,并为科协组织开展科普工作、促进科普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对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姝  李大光 《科普研究》2010,5(3):68-73
促进科学家群体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从来都是科学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先后推出了多项政策、制度来激励科学家参与其中;相关研究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有待国家科普决策机构采纳实施。但是,这些针对科学家提出的建议,在科学共同体内部能否得到认同、支持度如何,却没有经过严格细致的研,通过与不同学科背景、学历、职位的科学家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发现,科学家对于纳入科学评价体系内的科普内容认同度很低,同时对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反应平淡。同时科学家所处环境中管理者对于科学传播活动的态度,对科学家产生的压力较大,而管理者却偏向于否定这种影响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聂海林 《科普研究》2016,11(1):56-62
随着科技类博物馆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参观科技类博物馆走近科学、理解科学。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国际科学教育理念正在经历又一次变迁。追本溯源,科学传播的源头是在专门从事科学实践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共同体。科技类博物馆可充分发挥科学传播媒介作用,为公众与科学共同体搭建深入沟通的平台与桥梁。欧洲“开放式实验室”和美国“现场实验室”是很好的实践案例。受此启发,可在学习借鉴欧美经验的基础上,与专业科研机构合作将科研项目引进科技馆,在场馆内建设研究级、传播级科学实践平台,为公众提供深度参与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蔡雨坤 《科普研究》2017,12(5):50-57
为了认识我国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现状,本文对样本科学类微信公众号进行了量化分析,以了解其科 学信息传播内容和信息表现形式。结果表明,科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拓展了科学传播的传播渠道。科学类 微信公众号在科学主题上均比较多元,同时也积极使用图片、动图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以提高文章的生动性, 在内容建设和信息形式方面是积极向好的。  相似文献   

8.
2002年以来,科学媒介中心在各国相继成立,本文选取其中范本——英国科学媒介中心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了其如何促进科学家与媒体间的沟通,增进两个群体间的理解合作。英国科学媒体中心为我国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应充分调动科学家利用媒体平台传播科学信息的积极性,在提高科学家沟通传播能力,培养记者科学思维和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建立两者有效沟通互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谢莉娇 《科普研究》2010,5(1):32-36
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中,与公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事件性科普占据总数近半。"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利于增强传统科普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前沿性,提高公众对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兴趣与关注,推动公众参与科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巩固科学传播的效果和效应。此外,通过"风险社会"、"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建制及公共事件对"世俗不经意"原理的打破等角度对公共事件科普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对公共事件科普对当前科学传播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科学传播政策指导着科学传播活动的组织、开展、监督、评价等各个方面,保证了科学传播的效果。借鉴发达国家科学传播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经验,有助于完善我国科学传播政策体系。以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部分发达国家为对象,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络调研法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科学传播政策的制定理念、制定过程、倡导内容、实施机制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我国科普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符合本国阶段性目标要求,从“公众理解科学”转向“公众参与科学”,创新科普内容和形式,系统化建设科普能力,监督科普政策的执行和效果评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模式和实施过程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我国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的意义,从科研人员的角度对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项目、科普任务和合理经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借鉴发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模式,提出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初步模式和具体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2.
潘津  孙志敏 《科普研究》2014,9(1):46-53
本文通过对美国互联网科普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科普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科技传播理念和方式,使科学普及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逐步变为公众与科学家的双向交流互动。公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甚至去发布信息。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科普的重要平台,使得科技传播成为公众的共同事业,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职业。公众既是科技信息的接受者,又是科技信息的传播者。基于互联网的科普,能够给我国的科普事业带来"介入科技传播的人越来越多、介入欲望越来越强烈、介入能力越来越强大"的良性循环局面。本文还针对我国目前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网络科普的现状,提出了开设"大规模开放式线上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开设"虚拟实验室"、引进和开发科学游戏等具体实施方案,特别对科学游戏在青少年科普方面的作用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现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现状,指出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已远远落后世界科技发展要求,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不相匹配。建立我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机制是增进我国国家科技发展后劲、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实现我国国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厚宇德 《科普研究》2012,7(1):52-56
近年来,迷信与伪科学事件不断出现并产生大范围影响。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科普或科学大众化工作还有待加强。科学史上一些有深刻思想的伟大科学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认为将科学大众化是科学家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希望通过搜集并分析他们的这类相关思想能够对我们的科学家和学者有一定的启发和激励,并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使我们的大众社会文化更加健康,充满科学文化氛围、充满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许清 《科普研究》2009,4(1):52-57
欧盟实施《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的宗旨是促进科学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强化研究人员、企业家、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拉近科学与社会的距离。这也是创建欧洲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欧盟的《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具有很强的欧洲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整个欧洲层面上进行这个被民众普遍关注问题的研究,从不同国家得到互补的经验。目前在欧洲,科学与社会的含义己远远超越了人们常说的“科普”,它的研究领域和活动范围是不能仅以科学知识传播和普及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谈的科学传播是指将科学信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知识、观念等资讯)传播得正确、广泛、深入、快速且有效,实现科学普及、民智发达的境界。论述前提限于大众传媒的科普范畴,至于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则不在讨论之列。本文从科学与媒介、科学作者、科学写作、科学消息之传播,以及科学家等5个理论研究的面向来分析台湾的科普困境,以为台湾的科普是相当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科学普及是劳动分工-社会分化的产物。劳动分工-社会分化孕育、造就出科学家阶层。自18世纪科学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形成以来,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是科学家的重要社会职责。随着社会进步、信息和知识的增长,科学普及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可以缓解信息、知识分化的负面影响,是消除知识贫困的有效手段、途径,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少的重要社会基础。科学普及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社会行动。科学普及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只有疏通科学普及社会渠道,让广大社会公众理解科学,才能实现科学的本体化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相互作用的原理,科技先行国家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相结合方面的典型做法;分析研究了我国目前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作用的现状;并对国内外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相互作用模式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国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相互促进作用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对于加强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的科研与科普结合,促进科普事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是在英国皇家学会和威康信托基金会以及其他研究机构在2000年和2006年进行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和看法的调查数据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英国的这两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英国科学家对科学传播的必要性,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情况,科学家应该对谁传播、传播什么,科学家传播的传播能力与信心,科学传播的主要障碍,政府、研究经费的提供者应该如何支持科学传播,研究机构和学校在科学传播方面的责任和作用,进行科学传播的科学家心理活动和认识以及被访科学家对激励科学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