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学普及的目的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科学文化进行传播,最终将科学理性、求真、批判、务实等科学文化要素融于民族文化的血脉中,锻造优良的民族性格。科普图书、报刊、音像等科普出版物是科学文化传播的物质承载者,在科学普及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滕艳霞 《科普研究》2011,6(7):82-85
发展科学普及事业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措施,由于数字科普相对于传统科普形式而言,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生动、互动性强等特点,因此更能有效地吸引受众。近年来数字科普在我国发展迅速,但仍需不断提高,要对受众进行认真分析,正确把握科普知识的需求,以免造成科普资源的浪费。数字科普更要关注弱势群体,尤其要肩负起社会老龄化赋予的历史使命。发展数字科普是数字时代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新形式,其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台湾的科学普及运动,都透过平面出版的形式来展现,有过4波巨大的浪潮。这种经验有值得海峡两岸四地省思之处。第一波是1970年《科学月刊》创刊,高举“让科学说中文”的大旗。第二波是1983年的《牛顿杂志》登陆,标榜“开启图解科学新页”。第三波是1991年天下文化“科学文化”书系的建立,把温温热热的“典范科学家”带入冰冰冷冷的“科学典范”中,开始了科学与人文的对话。第四波从1998年起,各大出版社纷纷跨入科普出版领域,盛况空前;持续到2002年,更出现两本科普杂志《科学人》(ScientificAmerican的繁体中文版)及《科学发展月刊》(由台湾的“国科会”主办)。近乎每隔10年,科普运动的浪潮就爆起一声拍岸巨响。可是,蒙昧的岸石并不见裂痕,只是微微松动。所幸巨浪过后,余波仍然不息,继续拍打岸边,只是力道渐弱。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就平面出版的领域而言,有以下当务之急。(1)重新定位“科学普及”的核心对象。是漫天撒网,遍及社会大众?或是只针对学生,而且是精英学生?还是只想跨越学门藩篱,仅供学术社群内部交流?“科学普及”的对象不同,诉求与做法就应当有差别。(2)报纸、周刊、月刊、书籍等平面媒体,性质有异,传播速度也不相同。须各尽其责,共同推动科普。(3)严守科学立场,不要宣扬伪科学。(4)重视翻译,重视写作技巧。(5)尊重美术设计、广告、行销、财务等等专业,群策群力。(6)大学出版社最靠近丰沛的学术资源,应该参与科普运动。  相似文献   

4.
颜燕 《科普研究》2023,(1):87-95+104+110
科学普及局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专门科普行政机构,它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落实党和国家科普工作指导思想的产物,体现了科学普及的重要地位。它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普工作的基本方针,致力于建立全国的科普行政机构网,并为全国性科普群众团体的成立打造社会基础,通过典型实验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科普工作。受科普工作的特性及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科学普及局最终被合并,但它推动了当时科普工作的开展,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普及协会的建立和科普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我国科普建制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坚 《科普研究》2010,5(3):48-50
1 科学普及的目标选择 科学传播的大众化即科学普及,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文化,使公众具有科学理性精神,能够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处理事务。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看,科学具有知识形态、技术形态和文化形态三种社会形态。科学最开始表现为知识形态,随着科学向社会系统的扩散,  相似文献   

6.
游清徽 《科普研究》2010,5(6):80-85
赫胥黎是科学普及发展历程中的著名人物,他通过大量的科普讲座和科普读物,让公众了解并热爱科学,促进了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本文从主体、对象、目的、途径等角度,对赫胥黎科学普及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昀京 《科普研究》2009,4(6):58-62
本文从历史角度提出了科普的概念,认为科学普及是“科学”在社会中以各种方式产生越来越广泛作用并且引发反作用的过程。科普的历史属于文化史,在中国,“科学是在没有社会基础的条件下开始传播的,因此带有政府引领、精英实施、自上而下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发展模式的转型演化,适应新形势的国家发展路径、创新要素与创新战略、公共政策制定立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等层面的调整构建了当前国家发展语境。本文基于国家发展新语境的研判,从科技的全民开放性趋势、公共资源与市场资源一体化转型、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覆盖、科技普惠和科学普及的全民需求四个层面分析了科普工作转型的新要求,并对科普工作转型目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启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资源配置顶层模式设计工程;二是促进消费性科普产业全面发育;三是实施国家级科普服务平台开放共建工程;四是打造“全民创新创业”期待的服务体系与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文娟  任秀华 《科普研究》2021,16(6):9-17,24
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基于对科普专业方向的教育场域和劳动力市场互动机制的理论分析,收集首批试点高校2013—2019级科普硕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与科研经历、实习与就业等方面实证分析科普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的建议:区分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两个主要培养方向,依托教育或社科相关院系设置面向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专业,依托理工科院系设置特色专业的科学普及专业,对不同培养方向的课程做进一步区别和细化,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课程内容和毕业设计的专业实践性,同时打造数字化科普作品的管理平台,依托院校建设特色科普中心,从而多方位地保障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通过辨析科普文化与科学文化、民族文化、大众文化的关联,指出发展科普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题中之义与必然要求,进而简述了科普文化建设的成效,并对科普文化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科学普及是劳动分工-社会分化的产物。劳动分工-社会分化孕育、造就出科学家阶层。自18世纪科学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形成以来,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是科学家的重要社会职责。随着社会进步、信息和知识的增长,科学普及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可以缓解信息、知识分化的负面影响,是消除知识贫困的有效手段、途径,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少的重要社会基础。科学普及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的社会行动。科学普及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只有疏通科学普及社会渠道,让广大社会公众理解科学,才能实现科学的本体化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科普事业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进一步加大科普工作的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项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本文通过对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科普活动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调查,了解居民对社区科普的态度和要求,提出开展社区科普活动的有效途径,这对规划和促进重庆市甚至我国科普工作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厚宇德 《科普研究》2012,7(1):52-56
近年来,迷信与伪科学事件不断出现并产生大范围影响。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科普或科学大众化工作还有待加强。科学史上一些有深刻思想的伟大科学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认为将科学大众化是科学家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希望通过搜集并分析他们的这类相关思想能够对我们的科学家和学者有一定的启发和激励,并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使我们的大众社会文化更加健康,充满科学文化氛围、充满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许清 《科普研究》2009,4(1):52-57
欧盟实施《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的宗旨是促进科学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强化研究人员、企业家、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拉近科学与社会的距离。这也是创建欧洲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欧盟的《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具有很强的欧洲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整个欧洲层面上进行这个被民众普遍关注问题的研究,从不同国家得到互补的经验。目前在欧洲,科学与社会的含义己远远超越了人们常说的“科普”,它的研究领域和活动范围是不能仅以科学知识传播和普及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5.
科普人才建设任务及执行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刚 《科普研究》2011,6(4):45-49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我国尽快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而科普工作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支撑手段。我国目前的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因此,必须加快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在尽快补足科普人才数量的同时,扎实提升科普人才的工作能力酝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围绕重点任务的执行需要,设计好支撑办法,形成环环相扣的措施体系,并最终实现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受北京市科委相关部门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课题组对北京市基层科普队伍———包括科技场馆、社区和中小学及校外教育机构科普队伍理解科普状况进行了典型调查。调查表明,上述基层科普队伍中8成以上人员对科学的理解是理性的,他们对科普及其作用、自身科普能力和影响科普的社会因素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判断能力。调查同时也反映出,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基层科普队伍人员在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中,还未能完全摆脱重知识、轻能力以及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课题组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明确科普是基层单位(组织或机构)的重要职责的机制探索,以及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在基层科普队伍中的作用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婷 《科普研究》2011,6(1):58-62
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科技创新是创新系统中重中之重的一环。在现代社会,科学已经有别于过去的个人单干、英雄主义形象,它说到底是一项公共性的事业。从战略高度考虑,我们国家要在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培育丰厚的科学文化土壤,既能够维护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的空间,使科学界英才辈出,又能够使科学与技术、经济紧密结合,并预防科技异化的负面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周程 《科普研究》2012,7(5):40-45
"科学拓展活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学学会、科学基金会之类公共团体开展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增进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的科学传播活动的总称。科研人员有必要围绕自己所开展的研究平等地面向公众开展双向科学传播活动,也即开展科学拓展活动,这是由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科学拓展活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在英美兴起,各国重视科学家与公众的对话交流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科学决策需要公众参与。尽管日本大力倡导开展科学拓展活动的时间稍晚于英国和美国,但是不到十年科学拓展活动就在日本实现了体制化,尽管如此,但是真要把科学拓展活动抓好,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