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工作研究了耐酸微晶搪瓷的配方、工艺和性能,对搪瓷的化学成分、显微结构与搪瓷耐酸、耐温急变和强度等性能之间的关系亦作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本工作研制成功的Li_2O-Al_2O_3-SiO_2系统的高强度耐酸微晶搪瓷除了具有良好的耐酸性能(酸蚀失重小于0.15毫克/厘米~2)外,与普通耐酸搪瓷相比,还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冲击功大于9000克—厘米)和较好的耐温急变性能(温差大于300℃)。  相似文献   

2.
对稻壳进行碳化得到的稻壳焦压制成型耐酸、耐热隔热材料并研究其性能.通过浸酸、高温、隔热及力学等实验研究表明,稻壳焦隔热材料在酸性介质和高温环境中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优良的体积稳定性,稻壳焦的多孔性和其碳质粒子的红外阻隔作用、硅质粒子的化学和高温稳定性赋予其制品优良的隔热效应和耐酸耐热特性,其SiO2粒子所具有的水硬胶凝性起着增强作用,提高了隔热制品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3.
硅酸锆具有熔点高、热导率低、膨胀系数小及化学稳定性优异等特点,是高温结构陶瓷、耐火材料和锆基色料的重要候选材料。鉴于天然硅酸锆粉体的固有缺陷,开展化学合成硅酸锆粉体意义重大。总结了硅酸锆粉体制备的主要方法,包括高温固相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沉淀法和微乳液法等,分析了硅酸锆粉体的合成机理,最后展望了合成硅酸锆粉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材料保护》2005,38(11):30-30
2005年9月28日,上海市教委在东华大学材料学院主持召开了“耐高温耐强腐蚀搪玻璃设备及管道”项目鉴定会。鉴定组认为,该项目研制的耐高温耐强腐蚀搪玻璃设备及管道,具有优良的耐酸耐碱性、耐温急变性和耐机械冲击性,可在200℃强腐蚀条件下工作,填补了普通搪玻璃设备和管道不能在高温强腐蚀条件下工作的空白,拓宽了搪玻璃设备及管道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5.
《材料保护》2005,38(11):30-30
2005年9月28日,上海市教委在东华大学材料学院主持召开了“耐高温耐强腐蚀搪玻璃设备及管道”项目鉴定会。鉴定组认为,该项目研制的耐高温耐强腐蚀搪玻璃设备及管道,具有优良的耐酸耐碱性、耐温急变性和耐机械冲击性,可在200℃强腐蚀条件下工作,填补了普通搪玻璃设备和管道不能在高温强腐蚀条件下工作的空白,拓宽了搪玻璃设备及管道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稀土掺杂的磷酸盐玻璃作为激光介质和特种光学玻璃材料,其化学稳定性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研究了掺加10mo1%和15mo1%Sm2O3的P2O5-BaO-Al2O3体系玻璃的化学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玻璃的耐水性能受玻璃中离子含量的影响较大,Al3 和Sm3 离子的含量越高,结构越稳定,耐水性能越好;玻璃的耐酸性能与结构中阳离子的极化能力(Z2/r)有关,Z2/r越大,耐酸性能越好,而且玻璃的侵蚀是渐缓的,这是由于玻璃表面形成了一层明显的覆盖层所致;玻璃在碱性介质中的侵蚀机理是磷酸盐长链末节的金属离子被水化,产生P-O-P断键,形成正磷酸盐溶解到溶液中,同时,随着稀土离子的增加,耐碱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7.
闪烁晶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闪烁晶体用于X射线和γ射线等高能粒子探测,在分子医学成像、高能物理、核物理、安全检查、材料无损探伤和地质探矿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闪烁晶体的更加深入的认识以及晶体生长技术的发展,许多已开发的闪烁晶体的性能得到优化和提高,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大,随着应用的更高要求,对闪烁晶体的综合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进一步设计、发现、开发和生长具有高密度、优良光学均匀性、高能束粒子阻止本领、高光产额、快衰减、高稳定性、低成本等综合优良性能的闪烁晶体仍然是闪烁材料研究的重点。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卤化物、钨酸盐、锗(硅)酸盐、铝酸盐和硼(磷)酸盐等重要闪烁晶体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闪烁性能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芳香聚酰胺酰亚胺是一类耐温、耐辐射、化学稳定性优异、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优良的高分子材料。本文主要阐述了了手性酰胺酰亚胺在国外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手性聚酰胺酰亚胺的合成种类,溶解性及热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最后展望了手性聚酰胺酰亚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电光晶体材料是全固态激光器的基础材料之一,可实现激光传播特性的调制,电光调制具有效率高、稳定性好、响应快及无惯性等优势。新型高效电光晶体的发展,对于全固态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多功能晶体材料,钽铌酸钾晶体具有显著的电光效应和光折变效应,其发现和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以激光调制技术需求和电光晶体发展为背景,从电光晶体材料理论出发,系统回顾和介绍了钽铌酸钾系列晶体作为一种可实用化的二次电光晶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在SiO2-Al2O3-ZnO-CaO-ZrO2-TiO2搪瓷中加入10%~20%(质量分数)粒径为20~50 nm的CeO2颗粒,制备出SiO2-Al2O3-ZnO-CaO搪瓷,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镜(TEM)研究其在900℃空气中的析晶行为和相演变。结果表明:添加20%的CeO2颗粒可阻碍针状ZrSiO4和羽毛状CaTiSiO5晶体的析出,随着CeO2颗粒添加量的提高阻碍作用增强;CeO2与搪瓷中的ZrO2结合生成固溶体促进初生晶体CaZrTi2O7析出,而CaZrTi2O7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几乎不转变为ZrSiO4。同时,在生成CaZrTi2O7晶体的过程中Ca和Ti的消耗也抑制了CaTiSiO5晶体的析出。这表明,添加20%的CeO2可使这种搪瓷体系在900℃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优异的抗热震性能,从而延长搪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纳米复合电镀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原理制备具有某些特殊性能镀层的复合表面处理技术。首先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特点和几种典型的纳米复合镀层形成机理,以及纳米颗粒的分散方法和对复合电镀的影响。其后重点综述了纳米复合电镀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应用情况,概括了纳米复合电镀在现阶段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铝及铝合金表面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铝合金耐磨性差、特殊条件下耐蚀性差的缺点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利用,对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长期以来一直是扩大铝合金使用范围地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综述了铝合金的各种表面处理方法,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指出表面氧化是铝合金表面处理的主流,复合处理、纳米化处理将是今后铝合金表面处理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在传统复合镀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纳米复合镀技术,其应用于注塑模具腔体表面处理的研究刚刚起步,将其与普通镍电刷镀技术相比较,叙述了注塑模具腔体表面实现纳米化的基本途径,说明了纳米复合电刷镀的优势,即增加镀层厚度与硬度,提高注塑模具腔体表面的耐磨性、耐疲劳性和耐腐蚀性,从而提高注塑模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燃气轮机叶片表面涂层经腐蚀和冲蚀动态实验后,用溅射中性粒子质谱仪对其进行表面元素成分和浓度分布的分析研究,这为涂层的耐磨、耐腐蚀机理的探讨以及涂层质量的比较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想探讨关于检定便携式直流电阻电桥QJ23A量程系数比M的方法,根据《直流电桥》检定规程所说测量便携式直流电阻电桥的量程系数比要用整体检定法,接入电阻箱进行测量。由于QJ23A的量程倍率为七个固定的比率分别为×0.001,×0.01,×0.1,×1,×10,×100,×1000,均是10的整数次幂由此突发奇想,想用准确度更高的,年稳定性0.0003%的一等标准电阻作为被测接入电桥中测量电桥的量程系数比看看是否可行,将从测量原理,实验方法,及两种实验各种因素所引进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探讨两种方法的区别,最终选择电阻箱法测量。  相似文献   

16.
Cu-Zr合金基体上的复合镀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复合电沉积的方法在Cu-Zr合金基体上沉积出含ZrO2微粒的Ni-ZrO2复合镀层,研究了镀层中的ZrO2微粒含量与镀液中ZrO2微粒含量的关系以及Ni-ZrO2合度层在高温条件下的抗高温氧化笥能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Cu-Zr合金基体上镀覆的Ni-ZrO2复合镀层的抗高温气化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对铸态和锻态的Cr9Mo和Cr5Mo钢分别在700℃、800℃和900℃下进行了为时500h的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在700℃、800℃下Cr9Mo的抗氧化性能比Cr5Mo的优越得多,而在900℃下则相差不多。两种钢的抗氧化性能的差别主要是其表面氧化物性质不同所致。铸态和锻态抗氧化性能的差别则是由于其合金元素分布的均匀度不同,致使氧化物结构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从贮备电池非工作状态下电性能测试的需求出发,构建了智能化测试系统的总体框架,介绍了系统的测试原理,研制出贮存电池电阻智能化测试系统。结果证明该系统实现一次多个参数多个产品的测试及测试数据的自动记录与合格与否自动判读,提升测试过程的安全性与测试效率,为贮备电池电阻检测的智能化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Impact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five glassceramics tiles. The ballistic resistance was evaluated by the depth of penetration of the projectile into the backing. The fragmentation behaviour of the glassceramics showed that the glassceramics compared with with alumina and displayed some advantages over it.  相似文献   

20.
《工程(英文)》2020,6(1):40-48
Haemophilus parasuis (H. parasuis) is one of the bacterial pathogens of great concern as it causes huge economic losses to the swine industry worldwide. One of the reasons why the control of H. parasuis has failed is the increase i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 The country of Vietnam has the second-largest pig production in Asia.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data about the AMR prevalence of H. parasuis in Vietna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AMR and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MR and AMR genes (ARGs). The H. parasuis strains used in this research were isolated from swine in the Quang Binh and Thua Thien Hue Provinces, Central Vietnam, as reported in our previous study. All of the strains were tested for AMR against 25 antibacterial agents using the 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 and for the presence of ARGs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method. The tested strains were shown to have a high frequency of resistance to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94.6%), followed by resistance to colistin, chloramphenicol, gentamicin, penicillin, lincomycin, and amoxicillin. The most prevalent ARGs in these strains were blaTEM-1 (94.6%), int (76.8%), gyrA (58.9%), and rmtD (50.0%). Cefuroxime, chloramphenicol, and tobramycin resistances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the ARGs blaROB-1 (odds ratio (OR) = 26.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2.7–255.7, p = 0.002), catl (OR = 25.1, 95% CI 2.4–258.9, p = 0.004), and strB (OR = 23.5, 95% CI 2.6–212.6, p = 0.001),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reveal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 parasuis AMR in Central Vietnam,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clinical control of this disease, as well 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to reduce AMR in swine production in Central Vietn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