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ARIMA模型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趋势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2020年前的能源消费总量及煤炭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进行了预测,对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及未来能源结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表明,ARI-MA模型对能源消费量进行预测效果较好,可以作为能源消费量预测的工具.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大,调整经济结构和节能减排依然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按照目前的用能习惯和清洁能源的建设速度,煤炭仍将是我国未来的主要能源,其比例将一直在70%左右;非化石能源的比例在2020年的预测结果为11.9%,与我国提出的15%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论文提出我国应加快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优化煤炭定价机制、着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加快清洁能源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发达国家近50年来的各产业部门能源消费强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了各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倒“U”形规律。在综合分析未来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基础上,以部门能源消费强度法为基本方法,分情景对我国未来10年一次能源需求量进行了系统预测,结果显示:在参考情景下,2015年、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8.4亿和34.9亿t油当量,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30.8%和60.9%。未来10年,我国将处于前所未有的能源消费高增长期,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将是控制我国能源消费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析研判未来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变化,对国家制定能源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预测全球能源需求趋势,分析能源消费品种以及全球能源市场格局变化,研判了未来全球能源供需新格局本文通过分析全球能源需求趋势、气候变化对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美国能源独立对全球能源市场格局的影响,研判了未来全球能源供需新格局:一是中国、印度、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将拉动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但消费增速逐渐趋缓;二是气候变化促使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加速调整,煤炭占比将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将持续增加,未来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呈“四分天下”格局;三是美国有望于2020年基本实现能源独立,成为继中东、俄罗斯以外的重要油气供应中心,将重塑全球能源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4.
能源消费量、能源生产量和能源结构是一个国家进行能源发展规划时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利用ARIMA模型预测我国短期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生产量,再利用马尔科夫链预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结合“十三五”能源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对我国能源战略规划的实现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十三五”结束,能源消费总量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但能源生产总量稍有不足;煤炭消费的减少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费的增加情况足以达到预期目标,但天然气消费略有不足,到2025年,预计能源自给情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进一步下降但天然气消费增长缓慢。针对这些情况,本文建议一方面坚持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重点加强油气和非化石能源的供应能力,着重推进天然气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能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能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本文构建面板模型,分析能源消费位居世界前三的国家,即中国、美国和印度能源消费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①中国、美国和印度能源消费与城市化水平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其城市化水平每提升1%,能源消费分别增长2.10%、1.76%和5.19%;②中国、美国和印度城市化发展是影响其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而其能源消费不是影响其城市化水平的格兰杰原因。鉴于此,建议健全节能政策体系,加强能源消费大国生态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6.
2025年中国能源消费及煤炭需求预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和平  吴立新  郑德志 《煤炭学报》2019,44(7):1949-1960
煤炭在相当长时间内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为预测未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尤其是煤炭消费需求,以更好的指导煤炭工业发展,系统分析了中国近20 a经济发展、各分能源消费、能源弹性系数等变化特点,根据变化情况对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弹性系数等进行了阶段划分。采用弹性系数法预测了202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需求;提出了煤炭等各分能源增量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贡献值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采用分能源增量贡献值法测算了2025年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需求。研究表明:2000—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可划分为规模速度型、中高速增长型和质量效率型增长3个阶段;能源消费总量可划分为更多依靠高耗能重工业的粗放发展、粗放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过渡和新常态高质量发展3个阶段;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以及分能源增量贡献值也明显呈现出3个阶段特征。研究认为2025年中国能源消费需求为55亿~56亿t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需求分别为28亿~29亿t标准煤、11亿t标准煤、6亿t标准煤、10亿t标准煤,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52%,20%,11%,18%。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煤炭占比由2007年最高72.5%降至2018年59%,2025年进一步降到50%~52%;非化石能源占比由2018年的14.3%增加至 2025年的18%。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及主要特征,重点采用能源弹性系数法和人均能源消费法对"十三五"及未来中长期全国能源消费需求进行了综合预测研究,给出了预测过程及结果,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伊朗不仅是传统的能源和金属矿产供应大国,同时其能源资源消费在中东地区也是首屈一指,其未来需求趋势对区域乃至国际供需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伊朗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能源和重要金属消费历史的分析,综合运用人均矿产资源需求预测法和部门需求预测法,在全面研判伊朗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预测了能源、粗钢、精炼铜和原铝需求;指出2030年较2015年,伊朗能源需求总量增长将超过80%,石油出口将下降约3000万t(降低约20%),天然气将主要用于本国消费,基本不再出口;粗钢人均消费将在2025年到达顶点;铜、铝需求将分别增长74%、117%;未来伊朗粗钢、精炼铜和原铝出口规模将持续扩大,成为中东地区主要供应地。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17,(3):331-332
根据近10 a我国总能源需求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数据,分析我国总能源与经济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预设经济增长目标,采用线性回归预测方法,预测能源需求量,在此基础上,以煤炭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提出未来几年我国煤炭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概念,以及各界对气候变化原因的不同认识;阐述了国家层面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部署的能源转型目标任务以及出台的“1+N”政策,认为能源产业首先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由此,对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研判了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的不同特点,分析了能源转型期间氢和智慧能源的重要作用。指出,在发展氢的过程中,要重视相关法规标准建设,关注制氢成本、效率和安全性问题;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智慧能源,是实现电能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路径。同时简要分析了俄乌冲突对世界能源格局以及对全球能源绿色转型进程的影响。研究提出,我国能源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处理好降碳和能源安全的关系,并将能源安全放在优先位置。  相似文献   

11.
首先选取多重指标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雾霾污染现状进行描述,然后选取中国30个省市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能源消费结构对雾霾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对雾霾污染的影响进行预测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整体上,我国现有能源消费结构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雾霾污染,尽管煤炭消费占比最高,但其单位消费占比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并非最大;2)我国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多样化,对煤炭能源的依赖性较低;3)不同雾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也不尽相同,就全国而言,雾霾污染呈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提升环境效率是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探讨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区域,利用Undesirable-SBM模型及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测度了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环境效率及产业集聚水平,结合能源消耗结构、城镇化、科技水平等关联因素,分析各因素对环境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环境效率值在研究期间总体偏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有明显差距,东部地区环境效率值最高,西部地区最低,结论与其产业集聚水平相契合,东部产业集聚水平最高,西部产业集聚水平最低,中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环境效率与关联变量皆通过了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环境效率对产业集聚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差距,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高限效应”已经显现,进一步产业集聚将阻碍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进一步产业集聚有助于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改善,因为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能源密集型产业较多,产业集聚所带来的交易成本、运输成本降低,使得企业有更富足的资金投入污染物处理中,同时产业聚集带来扩散效应,使得能源节约效应开始显现;4)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改善以一次能源消耗为主的局面,从而减少高耗能资源的消耗,提高环境效率;5)科技水平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能显著提高其环境效率值,在中西部地区则并不明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驱动环境效率的提升。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周小栋    沙景华    钟帅 《资源与产业》2015,17(5):112-117
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同时伴随能源消耗的迅速攀升,中国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能源安全、碳排放约束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城镇化对能源消费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7年 中国投入产出表,编制社会核算矩阵,构建静态CGE模型,模拟城镇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拉动作用;受收入效应的影响,城 镇化带来居民能源需求增加,同时替代效应使得生产部门能源投入增加,能源需求的增加推动能源价格上涨;城镇化使得居民总体福利上升,其中城镇居民福利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能源领域低碳转型的紧迫性和国外能源转型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应从自身条件出发选择能源转型方向,而不是“整齐划一”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对2021年碳中和、碳达峰“一波三曲”的特征进行了简要回顾,认为能耗“双控”考核要强调科学性,不能因为能耗控制限制我国的发展;并且认为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先立后破”具体化,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退出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能耗“双控”考核给出了严格的科学界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2021年“拉闸限电”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应对“双碳”挑战是持久战,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首要任务;煤矿退出的确定要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提出,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须将可负担作为政府调控能源的政策导向;要优化能源结构,争取减污降碳的协同效益,科学推进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同时指出,颠覆性技术是未来能源的最大变数;我国推动低碳转型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我国能源安全和减少石油对外依存,充分分解分析历史影响石油消费增加的潜在性因素是势在必行的。本文采用分解技术方法分析了1980~2012年4方面因素对全国及六大行业石油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产出是拉动全国及各行业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而石油消费抑制作用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费强度。行业间以工业和交通业的产出效益和能源强度效应最为显著。能源结构对全国、工业及其他行业(非物质生产行业)的石油消费起着抑制作用,而对农业、建筑业、交通和商业起着拉动作用。化石能源替代对全国石油消费起着拉动作用,这归因于工业的化石能源替代正效应要强于其他四大行业负效应。未来我国对石油消费的控制主要途径是降低经济产出效应,其根本在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经济对能源的依赖,通过政策扶持改善能源结构,以及通过技术改进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6.
系统分析新疆工业化、城镇化和能源消费的历史演变及特征,并采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1978—2011年新疆工业化、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能源消费增长分别与工业化、城镇化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能源消费与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新疆的工业化水平提升1%,能源消费将增长4776%;城镇化水平提升1%,能源消费将增长4047%。城镇化和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要远远高于能源消费对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影响程度,并且能源消费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小兵 《资源与产业》2014,16(1):99-103
以世界整体、欧盟、美国、日本、德国、巴西、印度、韩国为对照分析样本,以长序列统计值为基础分析数据,从世界和历史两个维度寻找降低能耗强度的方式,从产业结构变化中探寻能耗强度变化的根源,从工业门类能耗强度指数中寻找要重点着手降耗的工业门类,以期为中国降低能耗强度工作提供一些思路。能耗强度的降低是一国经济结构综合调整的结果,要经过较为漫长的过程。中国要关注工业自身的结构调整,在工业自身的再平衡过程中,把分配给过剩重化工业的资源逐步转向其他工业门类;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创新驱动,使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的“斯密型”逐步向创新驱动的“熊彼特型”转变;要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做好节能工作。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消费周期理论与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点。根据矿产资源消费周期理论分析了中国大规模工业化以来能源消费变化及其时间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尽管中国能源生产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会持续增长;能源消费的时间效应分析表明,与发达国家相同,由于大规模技术、产品和管理引进所产生的巨大节能效果及能源消费结构演进的加快,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呈现明显的倒”U”字型;在空间效应方面,尽管中国始终在致力于提高本国能源的自给水平,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却对有限的资源基础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