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粗钢消费历史分析和人均粗钢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的"S"形规律,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按照人口、人均GDP、城市化率等指标划分为四种类型,对各类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到2040年的粗钢需求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粗钢总需求量分别为4.9亿t、6.21亿t、7.66亿t、8.57亿t、8.52亿t。其中,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将是未来沿线国家钢铁消费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钒是一种战略金属,主要应用于钢铁领域及高端制造方面,准确预测研判我国未来钒矿产品需求形势,可以为我国矿产资源"十四五"规划以及钒矿供给侧产能规划布局提供参考。本文分析了典型国家钒消费与粗钢生产的内在规律,发现两者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通过分析我国钒矿产品各消费领域情况,发现各领域消费数据适用ARIMA(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本文运用钒钢相关性法和基于ARIMA模型的部门需求预测法,预测了未来15年我国钒矿产品的需求量。综合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得出如下结论:短期内我国钒需求量仍将增长,2026年到达峰值,届时需求量为11.62万t,人均钒消费量为82g,随后维持在10.79万~10.90万t高位震荡。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以下建议:编制实施钒矿产品需求侧发展规划、做好我国钒矿供给侧产能规划布局和提升钒钢科技工艺。  相似文献   

3.
伊朗不仅是传统的能源和金属矿产供应大国,同时其能源资源消费在中东地区也是首屈一指,其未来需求趋势对区域乃至国际供需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伊朗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能源和重要金属消费历史的分析,综合运用人均矿产资源需求预测法和部门需求预测法,在全面研判伊朗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预测了能源、粗钢、精炼铜和原铝需求;指出2030年较2015年,伊朗能源需求总量增长将超过80%,石油出口将下降约3000万t(降低约20%),天然气将主要用于本国消费,基本不再出口;粗钢人均消费将在2025年到达顶点;铜、铝需求将分别增长74%、117%;未来伊朗粗钢、精炼铜和原铝出口规模将持续扩大,成为中东地区主要供应地。  相似文献   

4.
锰是重要的基础性矿产资源,主要应用于钢铁工业。对锰资源需求形势的准确把握,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锰产业政策及规划的前提。本文分析了美国、日本等典型国家近100年的锰消费历史,发现人均锰资源消费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形规律,厘定了锰资源消费的起飞点、转折点和零增长点。同时,还分析了典型国家锰消费与粗钢生产的内在关系,发现两者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本文运用锰消费倒“U”形规律和锰-钢线性关系两种方法预测了未来中国锰的需求量。通过两种方法获得的预测结果相互验证,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基于锰需求倒“U”形规律中的参考情境下,判断2016~2017年中国锰消费量已达到峰值,为1 180万t,人均锰消费量为8.4kg/人。最后,对中国未来锰需求进行中长期尺度上的定量预测,为我国未来锰资源开发规模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我国钢铁及铁矿石需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需要依靠大量的钢铁原料支撑,需要大量铁矿石资源提供保障。根据工业化国家钢铁消费规律以及我国钢铁生产特征分析,今后10年我国钢铁需求和产量增长速度将趋缓。预测到2020年,我国粗钢需求量将达到6.8亿t,相当于23.8亿t的国内平均品位的铁矿石生产的粗钢量。考虑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及找矿新发现等因素,届时国内铁矿石产量有望达到11亿~12亿t,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会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围绕“双碳”目标和碳达峰前后能源供给安全保障,从全国及区域角度分析了煤炭消费的现状与趋势,并对煤炭需求进行了预测;通过构建煤炭供需平衡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煤炭供需趋势。认为,全国现有煤矿产量在2030年后将快速衰减,不能满足碳达峰后煤炭消费峰值平台期的煤炭需求,需要在此之前累计在晋陕蒙新等重点区域新建9亿t/a煤炭产能;同时,认为要缓解2050年后煤炭产能过剩压力,中短期可通过产能核增方式代替一部分新建产能,并在中远期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拓展煤炭消费空间,提高我国能源总体自给率、缓解油气进口压力。研究得出,2020-2035年期间,东部煤炭产量将下降60%,中部将下降36%,西部将上升;未来煤炭开发潜力主要集中在晋陕蒙新,4省区现有规划煤矿产能占全国的86%。  相似文献   

7.
中国铜需求趋势与消费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铜资源消费迅猛增加。2013年,中国铜消费量983万t,占全球消费总量的47%,对外依存度高达69%。本文采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创建的人均铜资源消费"S"形规律预测模型,对未来中国铜资源需求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需求峰值期铜资源需求量将达到1400万~1600万t,电力仍是最大需求部门。  相似文献   

8.
正10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的最新成绩单。截至9月底,钢铁、煤炭两个行业退出产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80%以上,部分地区和中央企业已提前完成全年任务。从产量看,1~9月,煤炭产量为24.6亿t,同比下降10.5%;消费量28.4亿t,同比下降2.4%,第三季度全国煤炭消费由负转正,同比增长约0.5%,其中电力行业耗煤增长4.8%。从价格看,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价为580元/t,比年初回升210元/t,涨幅为56.8%。从效益看,规模以上煤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能源及煤炭消费现状,总结了未来钢铁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未来中长期全国钢铁行业产量及煤炭需求量进行了预测研究,测算了我国粗钢产量的峰值及相应时间,给出了未来钢铁行业煤炭消费需求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钢铁与铁矿石资源需求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测中国钢铁需求和钢铁对铁矿石资源的需求,对于我国工业经济、环境和贸易的意义重大。根据建筑业、工业领域和交通运输业三方面的钢材需求,测算了粗钢的需求。通过对铁钢比、进口依存度的分析,测算同期铁矿石资源的需求量。得出:若钢材出口需求7%,2013年钢铁总需求超过8亿t,2015年接近9亿t;若铁钢比维持在0.95,当进口依存度为58%时,2013年,需进口铁矿石7.28亿t,2015年超过8亿t,当进口依存度降为53%时,2014年需进口铁矿石7亿t,2015年约需7.4亿t。提出了降低铁钢比和保持适宜进口依存度的相应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最优的煤炭消费预测模型,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提供依据,基于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灰色预测(GM)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构建了8个组合预测模型,对我国煤炭消费量进行预测分析,应用评价指标R、MAE、MAPE和RMSE对预测模型精度进行比较,筛选出最优组合模型并预测分析未来10年我国煤炭消费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最优加权组合模型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等参数均较小,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单项和简单组合预测模型;(2)构建了权重为(0.73,0.09,0.18)的我国煤炭消费预测最优加权组合模型ARIMA-GM-ANN。(3)将煤炭消费增长趋势分为"缓慢上升期"、"急速增长期"、"下降期"和"平稳期"四个阶段,2013年煤炭消费量达峰,约43.14亿t,2020年以后,煤炭消费量稳定在35.5亿t左右。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及煤炭行业形势和发展趋势,采用部门耗煤法对我国煤炭需求峰值及届时煤炭供应情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2020年左右我国煤炭需求将达到峰值,约为43.6亿t煤炭,其中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四大行业用煤及其他用煤占比分别为61%、13%、12%、11%、3%。届时,煤炭供应能力约44亿t,供需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3.
菱镁矿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其主要消耗的行业是钢铁和水泥。本文在分析菱镁矿需求分析的背景下,运用部门需求预测法,通过追踪菱镁矿产业链,在收集其上游生产环节的开发利用数据及其下游产品终端市场的消费数据,建立菱镁矿需求预测模型,预测我国菱镁矿未来需求量。预测结果表明,随着钢铁和水泥消费顶点的很快到来,我国菱镁矿消费已进入峰值区,其峰值约为2510万t,且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消费,随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研究未来我国能源系统如何演化,探索“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以宏观社会经济和重点用能行业发展分析为基础,以国家关于经济和能源等中长期规划为关键边界条件,综合考虑“安全、经济、环境”的能源发展需求,面向“双碳”目标,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能源系统预测优化模型(CESFOM),回答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若干重大问题,对我国中长期能源消费情况、能源供给情况、“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等重点内容开展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预计在2029年前后达峰,峰值为109亿t左右,到2060年降至22亿t左右,届时可通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和林地碳汇共同作用实现能源活动碳中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预计在2033-2035年达峰,相比碳排放达峰要晚4~6 a,峰值为52亿~54亿t标煤(电热当量法),较2020年有6亿~8亿t标煤增长空间,到2060年逐步降至32亿t标煤左右;煤炭消费量预计在2028年达峰,峰值为45亿t商品煤,2035年前始终保持在40亿t商品煤以上,仍然发挥着能源安全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到2060年降至8亿~10亿t,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化工。煤电装机和年利用小时...  相似文献   

15.
钾盐是我国的紧缺矿种之一,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战略角度出发,有必要对我国钾盐的中长期消费做出预测。本文对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钾肥消费规律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人均钾肥消费量、单位耕地钾肥消费量和钾肥施用总量分别与人均GDP呈倒"S"形,具有明显的峰值特征。发达国家的钾肥施用总量轨迹可分为密集型、稀疏型和中间型三种。密集型国家国土面积中等,单位面积耕地钾肥施用量较大,人均GDP相对较低的11 000~16 000美元就达到钾肥消费的峰值;稀疏型国家国土面积较大,单位耕地面积钾肥施用量较低,单位耕地的粮食产量较低,人均GDP较高,19 000~20 000美元才达到钾肥消费的峰值;中间型国家国土面积较大,人口众多,为农业大国、强国,钾肥消费总量较高,人均GDP 18 000美元左右时达到钾肥消费的峰值。我国钾肥的消费特点属于中间型,在人均GDP达到18 000美元时,将迎来钾盐消费的高峰,峰值约为1 400万t K_2O,时间在2025~2028年。  相似文献   

16.
菱镁矿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钢铁和水泥行业是菱镁矿最主要的消费部门。本文在分析菱镁矿需求预测必要性的宏观背景下,运用部门需求预测法,通过追踪菱镁矿产业链,广泛收集其上游生产环节的开发利用数据及其下游产品终端市场的消费数据,建立菱镁矿需求预测模型,预测我国菱镁矿未来需求量。预测结果表明,随着钢铁和水泥消费顶点的陆续到来,我国菱镁矿消费已进入峰值区,峰值约为2510万t,且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消费,尔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随着我国菱镁矿传统消费部门需求趋势的减弱,菱镁矿传统企业应提前制定发展计划,聚焦高端领域产品生产,积极推动企业转型,规避企业运营风险及从业人员失业风险,保障我国菱镁矿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印度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量和发展轨迹也比较接近。当前,印度已进入工业化加速期,钢铁消费快速上升,这类似于中国2002年到2012年的黄金发展期。钢铁需求量的激增势必对全球的钢铁贸易,尤其是中国的钢铁产业产生显著影响。本文运用矿产资源需求预测理论—人均矿产资源消费与人均GDP“S”形规律,对印度中长期的粗钢需求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将其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中国的钢铁产业在未来与印度有竞争也有合作,但合作的空间更大,只有以合作来竞争,才能在国际贸易和全球局势下获得双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矿业快报》2003,19(6)
据中国钢铁业协会统计 ,我国钢产量在 1 996年突破 1亿 t后持续快速增长 ,2 0 0 1年为 1 .5 3亿 t,比 2 0 0 0年增长 1 9.1 % ,2 0 0 2年为 1 .82亿 t,比 2 0 0 1年增长 2 0 .34%。2 0 0 2年 ,中国人均钢消费量为 1 41 kg,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1 38kg。但与发达国家比 ,仍差距巨大 ,美国人均钢消费量达到 61 8kg,欧共体为5 1 0 kg,日本为 681 kg。国际钢铁协会秘书长Ian Chrstmas说 :2 0 0 2年世界钢材需求可以被分成两个非常不同的区域 ,一个是中国 ,另一个是世界其他地区。 2 0 0 2年 ,中国对钢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这一速率还会…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再压减钢铁产能3 000万t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t左右,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k W以下煤电机组。加大"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力度,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等。"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告诉记者,中国政府提出2016—2020年压缩钢铁产能1~1.5亿t。经过两年坚定不移地推进,已经出清过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空     
《中国煤炭》2006,32(2)
【数据解读】2006年我国需煤22·5亿t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预测表明,2006年我国国内煤炭需求将达到21·7亿t左右,其中发电用煤12·1亿t,占到了总需求的55·76%,加上出口约8000万t,总需求将达到22·5亿t左右。2006年全国产煤将达22亿t中国物流信息中心2月的预测,2006年全国煤炭产量将达到22亿t。预测表明,动力煤进口关税的下调及国际煤炭价格的走低,促使我国煤炭进口量进一步增长,其中仍以炼焦煤和无烟煤为主要进口煤种,预计今年煤炭进口量将达3000万t。煤炭出口实行配额管理,全年预计完成8000万t。煤炭消费将进一步集中,电力、钢铁、石油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