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彰显着愈来愈强的可行性。不论是从广义的对翻译活动的认识、阐释与批评,还是到具体的对翻译文本互文指涉的探求,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研究都有着启迪性的意义与作用。对此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重点探讨毛泽东诗词翻译中译者作为读者、阐释者和作者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按照互文性理论,文本的创造及其意义的产生依赖文本的共生性语境和不同文本间意义的参比。仅凭单一文本,不能完整解释文本自身的全部意义。文本自身也往往通过参照其他文本去获得意义,进而形成意义的增殖。互文性理论及其实践方式,可以引导作家和读者避免从单一视角、纬度、语境去孤立地对待文本的创造与解读。  相似文献   

3.
按照互文性理论,文本的创造及其意义的产生依赖文本的共生性语境和不同文本间意义的参比。仅凭单一文本,不能完整解释文本自身的全部意义。文本自身也往往通过参照其他文本去获得意义,进而形成意义的增殖。互文性理论及其实践方式,可以引导作家和读者避免从单一视角、纬度、语境去孤立地对待文本的创造与解读。  相似文献   

4.
因文本传播介质的异质性,新媒介时代文本生成与解读越来越呈现跨媒介互文的趋势。本文回归互文性概念的本来定义,辨析当中已蕴含的跨媒介互文的可能性,认为跨媒介互文性传播有三种常见方式:中介性转移、体裁互文和重新语境化,指出跨媒介互文性既是语篇生成策略,也是一种修辞手段,旨在把某些立场和解读优先置于其余立场和解读之上,引导受众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解读文本,促成特定的读者反应。  相似文献   

5.
要准确掌握翻译的目的及文本的交际目的,就要对源语文本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然而,译者只有通过了解各种影响文本分析的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源语文本特有的功能并选择与其翻译目的相适应的翻译策略。在此对诺德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6.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7.
运用互文性理论解读《紫色》与《对抗的力量》,认为两部小说在表现女性主义思想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分析了两部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女性的社会贡献和关于女性联盟的思想,认为这两部作品在诸多主题上构成了文本互文,可互为参照,互为指涉。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种特殊的再创造,因此互文性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尤为重要。翻译时如何感知、理解并在译语环境中恰当地反映出文本间广泛而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拟在互文性理论视角下,探讨钱钟书名作《围城》唯一日译版《结婚狂诗曲》的典故日译问题。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理论从宏观和微观方面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译者在多重主体交互中承担着多重身份,不断地与原文、原文作者、文化语境、个人特质等进行多元的对话,重构互文性的译文文本。  相似文献   

10.
作为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向中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强调文本的相互指涉、渗透、吸收和转化。从互文性理论审视中国古诗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可以成为诗歌翻译实践及其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译者既要充分认识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策略准确传递源语的互文指涉,同时激励读者产生积极联想,了解异域文化,形成有效的互文。  相似文献   

11.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目标。近年来,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我国大量文学作品被翻译到国外。本文试图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阐述功能理论关于文学翻译的要素(解读文本,文本功能,文化距离和文本效果)及对应翻译策略。同时,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介绍互文性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及文本中互文参照的分类情况,从微观角度(词、句层面的具体互文性)探讨了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和价值。通过分析原文中前文与现文具体语料的互文现象及其给译者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几种文学翻译策略,即直译、文化替代、文中注释或脚注、省略和音译。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中,归化意味着消除源文本中的陌生感和异域性,异化译法则力争保留原文的异质成分。目前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都呈现出异化译法渐渐占主导地位的趋势,这个趋势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汉语成语英译时应以异化译法为主,归化译法为辅,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为测评不同翻译系统产出的海洋科技文本英译汉译文质量,为海洋科技文本的译者更好地利用翻译系统、提高译文质量提供参考,针对有道翻译、百度翻译、谷歌翻译和搜狗翻译这四个机器翻译系统,提出以下问题:1.四个主流机器翻译系统产生的通用文本译文质量是否高于海洋科技文本译文质量;2.四个机器翻译系统翻译的海洋科技文本译文质量有无显著差异,有何差异。采用人工测评和自动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四个机器翻译系统的海洋科技文本英译汉译文质量进行测评,并对人工测评和自动测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四个机器翻译系统产生的通用文本译文质量高于海洋科技文本译文质量。2.自动测评中,将四个翻译系统的BLEU分值进行正态性检验后发现,各机器翻译系统产生的译文质量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但其平均值显示有道翻译高于其他三个系统;人工测评中,有道翻译在准确性和充分性方面均优于百度翻译、谷歌翻译和搜狗翻译。这说明,人工测评和自动测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典故,充满着丰富的互文性。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从互文性角度探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红楼梦》中典故翻译。认为译者充分发挥了主体性,把保留原语互文关系和文化特色放在首位,这对提高翻译质量和更好地传递典故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拉维尔斯坦》这个文本里,索尔·贝娄运用了各种不同的后现代写作手法,其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互文性:对经典文本结构和内容上的引用,对社会历史现实以及人物的参照,对自己其他文本的映射。这些互文性手法相得益彰,为读者揭开了伟大灵魂人物拉维尔斯坦的种种谜团,巧妙而又精细地刻画了这个充满悖论人物的方方面面。通过互文性,贝娄还借助两个主人公对他笔下的其他主人公的超越,表达了他对犹太问题的高度关注与认真思考,以及对美国文化和学术问题的担忧。  相似文献   

17.
翻译功能理论开始于对“对等”的研究,在发展过程中将行为理论和翻译过程相结合,形成了“翻译目的论”该理论强调翻译过程和翻译过程的参与者:信息发出者、翻译者和信息接受者。当然在功能翻译理论中还有其他的法则,但不论是忠信法则或连贯性法则,一切都以目的为准则。从该理论出发,该文对西奥多·得莱塞的著名小说《嘉莉妹妹》以及它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从词汇、语篇、句法方面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理论界的研究中,"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这两种"间性"之外,还存在一种"文化间性"。从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论证,得出结论:"文化间性"应是翻译本质属性的应有之义;"文本间性","主体间性"与"文化间性"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任意一方的考察都不能忽视与其他方面的关涉,以此希望对汉籍外译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语文本大部分的隐喻都富有文化内涵,经济类新闻文本中的隐喻更是大多来自对其他领域的映射,是英汉经济新闻中必不可少的修辞手法之一。"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顺应了经济、文化、信息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经济类新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现象进行了阐述及分析,以期帮助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相似文献   

20.
死亡、生命、苦难、抗争是解读阎连科作品的符码,除此之外他的创作中始终贯穿着权力这一主题。本文从阎连科小说的具体文本出发,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权力放在阎连科整个创作过程中来探讨它的意义,论述阎连科乡土小说在权力阴影中对人性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