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五菌联合固态发酵法以生产出高含量粗蛋白质的豆粕。本实验探讨了菌液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初始pH值对发酵豆粕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此外,综合考虑发酵豆粕蛋白质溶解度、pH值和酸结合力等指标,得出高含量粗蛋白质豆粕的最佳生产工艺。正交试验表明,五菌联合固态发酵法的最适条件为:菌液量3.0%、初始pH5.2、发酵温度30℃和发酵时间24h。发酵豆粕的粗蛋白质含量为50.94g/(100g),比发酵前提高10.88%,粗脂肪提高12%,粗灰分提高9.29%,而蛋白质溶解度、pH值和酸结合力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红曲霉固体发酵豆粕及其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豆粕为原料,利用红曲霉菌株(Monascus purpureus)进行固态发酵,豆粕与水的质量比为1:1时得到的发酵产物的质量较高.并测定了发酵前后的产物色价、蛋白质类型、蛋白质含量、多肤含量及发酵产物中Monacolin K的含量,结果表明红曲霉固体发酵所得豆粕的色价不高;蒸汽加热会使豆粕中的蛋白质变性,溶解度显著降低,红曲霉发酵豆粕的过程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且使大分子蛋白质变成小分子肽类,从而提高了蛋白质的功能特性;发酵产物存在莫纳可林K,但含量不高.用红曲霉固体发酵豆粕生产红曲霉色素或莫纳可林K不可取.  相似文献   

3.
从发酵豆粕中筛选得到1株生长迅速产酸量大的乳酸菌,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命名为JUN-DY-6,利用该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发酵豆粕中的有机酸组成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用JNU-DY-6生产的发酵豆粕中主要有6种有机酸,其中以乳酸、乙酸、丙酸和柠檬酸为主。且发酵豆粕工艺中糖蜜的添加与否对发酵豆粕中丙酸含量影响较大。碱性蛋白酶添加量0.5%,糖蜜添加量为3%的条件下发酵豆粕,产生有机酸含量峰值为14.646 g/L,比仅使用乳酸菌发酵的情况下提高了23.1%。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发酵豆粕中的大豆蛋白基乎完全降解为小分子多肽。  相似文献   

4.
左青 《中国油脂》2021,46(4):142-144
我国进口大豆主要来源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地,由于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和含油率的差异,在预处理浸出过程中主要根据大豆蛋白质含量生产高、中、低蛋白含量的豆粕,因此生产的大豆油和豆粕质量存在差异。由于储存、环境气候和运输条件不同,大豆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各种损伤,特别是热损伤率高的大豆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处理量下降,蒸汽、溶剂和电耗增加,豆粕蛋白质溶解度低,只能生产低蛋白质豆粕,豆粕贬值3%~5%,其毛油酸值和含磷量高,毛油贬值1%~2%,其副产品浓缩磷脂中卵磷脂含量低,无法生产食品级粉末磷脂,浓缩磷脂贬值4%~6%。  相似文献   

5.
旨在为低变性豆粕制备腐竹提供参考,分析了豆粕陈化对豆粕中蛋白质结构性质(溶解度、粒径分布、蛋白质组成)和氧化程度(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羰基含量)的影响。同时,以新鲜豆粕和陈化豆粕为原料制备腐竹,考察豆粕陈化对腐竹制备(产率、基本成分、机械性质、颜色、耐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粕中的蛋白质在长时间储藏过程(相对湿度40%~50%,温度16℃,储藏时间150 d)中发生疏水聚集导致其溶解度降低,粒径增大和蛋白质组成改变,同时蛋白质氧化导致其游离巯基含量下降,降低了豆粕中蛋白质的共价结合能力;新鲜豆粕制备的腐竹在产率和蛋白质利用率上显著高于陈化豆粕,同时在机械性质、亮度和耐煮性上也显著优于陈化豆粕。综上,豆粕陈化导致豆粕中蛋白质的成膜能力下降,不利于制备高产率和良好品质的腐竹。  相似文献   

6.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营养物质利用、肝胰腺消化酶活性和血淋巴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豆粕(负对照组)、发酵豆粕T468、P839、B356和Y918等蛋白质替代正对照饲料中6%鱼粉(正对照饲料含21%鱼粉),另以发酵豆粕B356等蛋白质替代正对照饲料中9%鱼粉(B356-2),配制成7纽等氮饲料,饲喂平均质量4.0 g的凡纳滨对虾42 d。结果表明:发酵可部分降解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原蛋白质及大分子蛋白质,提高粗蛋白质和小肽含量;与负对照组相比,发酵豆粕T468、P839、B356、Y918替代6%鱼粉后,提高凡纳滨对虾增重率16.7%、12.0%、9.9%、11.9%,降低饲料系数18.1%、13.7%、12.6%、14.8%(P0.05),到达和正对照组基本一致的生长性能,同时显著提高了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干物质消化率和蛋白质消化率(P0.05);各发酵豆粕组均较负对照组显著提高了肝胰腺淀粉酶活性和血淋巴SOD活性(P0.05),P839组的蛋白酶活性和血淋巴PO活性显著高于负对照组(P0.05)。发酵可改善豆粕的可利用性,在不影响凡纳滨对虾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前提下,发酵豆粕可替代饲料中6%鱼粉。  相似文献   

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4):108-114
为了提高豆粕饲料的品质,采用菌酶协同方法发酵豆粕。筛选了最优植物乳杆菌和蛋白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确定了1株产酸多、谱宽的植物乳杆菌DY6作为发酵菌株;选择中性蛋白酶进行酶解;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为菌液接种量5%,最佳加酶量1 250 U/g,最佳发酵温度37℃,最佳发酵时间48 h;此工艺下的豆粕中粗蛋白质量分数为53. 1%,肽含量为107. 21 mg/g,总酸质量分数为2. 5%,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为69. 8%;与未发酵豆粕相比,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提高了6. 23%,肽含量提高了223%,总酸含量提高了1. 8%,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提高了17. 85%。菌酶协同处理豆粕可以有效提高豆粕的各项指标,提升饲料品质,在生物饲料行业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发酵提高玉米-豆粕型日粮营养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蔡国林  陆健 《中国油脂》2012,37(3):27-30
对玉米-豆粕型日粮进行混菌固态发酵,以去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发酵饲料的抗原蛋白发生了大幅的降解,发酵后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18 kDa以下,小于5 kDa的小分子肽含量从发酵前的1.35%提高到了3.60%,蛋白质的体外消化率提高了4.0个百分点。发酵饲料的棉子糖家族寡糖被彻底降解,其淀粉含量降低了3.5个百分点,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4.13个百分点,有益的代谢产物乳酸等有机酸的含量达到2.78%,pH下降至4.43。  相似文献   

9.
霉变大豆对豆粕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兰  李燕  汪学德 《中国油脂》2006,31(12):17-20
大豆霉变后,营养物质含量减少,籽粒变色变味,某些微生物分泌的毒素富集在大豆上可能使籽粒感染上毒素。通过对霉变大豆含量不同的大豆样品和豆粕样品进行油脂含量、粗蛋白含量、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尿素酶活性、色泽和气味等质量指标的测定,分析和研究霉变大豆对豆粕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霉变大豆含量的增加,豆粕粗蛋白含量有所升高,豆粕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豆粕尿素酶活性降低,豆粕颜色灰暗无光泽,霉变味加重。由此得出。用豆粕蛋白质含量作为评价霉变大豆加工所得豆粕质量的指标是不合适的,而采用豆粕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作为评价指标更为合理。这一结果应在大豆油脂生产和豆粕贸易中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蓝泡菜发酵过程中的有机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同时测定泡菜中9种有机酸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利用该法测定甘蓝泡菜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变化情况。色谱条件:以C18色谱柱(Agilent TC-C18)进行分离,流动相为甲醇:0.01 mol/L磷酸二氢钾(3:97)(pH2.80),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在此条件下,可有效地对泡菜中9种有机酸进行分离、测定,精密度检测相对标准偏差为0.06%~0.26%(n=6),重复性检测相对标准偏差为0.67%~4.85%(n=6),加标回收率为 95.23%~104.76%。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泡菜中有机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大豆蛋白质含量和可消化性,选取纳豆菌为发酵菌株,以发酵产物蛋白质含量为指标,优化固体发酵豆粕的工艺参数,进一步对发酵产生的大豆肽进行了初步分析。确定最佳固体发酵工艺是:料水比1∶3,发酵时间72h,温度42℃,接种量6%,该条件下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50%,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发酵后豆粕中的蛋白类产物分子量均为22KD以下。  相似文献   

12.
酱油原料脂肪利用率研究实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选用大豆、豆粕、豆粕和菜粕混合料三组蛋白质原料,采用固态无盐发酵工艺酿造酱油,通过检测酱油中的含油量和氨基酸态氮含量,计算原料的脂肪利用率和蛋白质利用率,结果表明:大豆、豆粕、混合料所酿酱油的脂肪利用率分别为6.15%、35.6%、36.9%;蛋白质利用率分别为56.3%、62.29%、60.38%。  相似文献   

13.
发酵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8.75%脱皮豆粕、8.67%发酵豆粕等蛋白替代饲料中鱼粉用量的20%(对照组鱼粉33%,替代组鱼粉26.4%);另在脱皮豆粕组基础上,以25.03%发酵豆粕全部取代脱皮豆粕和普通豆粕的使用(全发酵豆粕组),饲养体重为0.10 g凡纳滨对虾1个月。结果表明:对照组幼虾的增重率最大,其次为全发酵豆粕组,二者均显著高于脱皮豆粕组(P<0.05),发酵豆粕组的虾体增重率介于对照组和脱皮豆粕组之间。在饲料系数方面,以全发酵豆粕组最低,其他依次为对照组、发酵豆粕组、脱皮豆粕组。对虾体肌肉成分的分析显示,各组幼虾肌肉在水分、蛋白质含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发酵豆粕为优于脱皮豆粕的鱼粉替代品,可取代饲料中鱼粉用量的20%而不会对虾体增重率、虾体肌肉组成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固态发酵法生产发酵豆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莫重文  黄岗 《中国油脂》2007,32(7):38-40
采用米曲霉(A3.042)和啤酒酵母混合菌株固态发酵法生产发酵豆粕,利用霉菌产生的多种酶系,降解其中的纤维素及蛋白质等物质,利用酵母菌合成菌体蛋白。研究了发酵料坯组成、接种菌配比、接种量及发酵温度对发酵豆粕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即最适温度28℃,发酵料坯组成100∶6(豆粕/麸皮),接种菌配比为1∶3(米曲霉/酵母),接种量6%,发酵时间为72h。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可达49.10%,比原料中增加12.1%。  相似文献   

15.
以秦冠苹果渣为原料,采用稀释平板法和HPLC分别对发酵苹果渣的微生物及有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发酵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发酵苹果渣中主要微生物是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苹果渣发酵产物中的有机酸主要是醋酸和乳酸,分别占有机酸总量的45.840%和44.746%,发酵苹果渣中尚未发现有害菌。发酵果渣的蛋白质含量较未发酵果渣有较大的提高;采用不同方式发酵的果渣,其蛋白质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以露地薄膜法发酵的蛋白质含量为最高,且氨基酸组成较为合理,优于小麦蛋白。  相似文献   

16.
组合微生物发酵提高豆粕品质的方法与优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组合发酵豆粕,通过研究不同接种量、料水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对发酵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影响,旨在确定豆粕适宜的发酵参数以及发酵对豆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理想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枯草芽孢杆菌4%、酵母菌5%、乳酸菌2%,料水比1∶0.9,发酵的起始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72 h,培养基的初始pH为自然(自来水)。豆粕发酵后可有效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剂。豆粕发酵后蛋白质含量提高12.12%,而氨基酸态氮含量发酵后是发酵前的10.87倍。发酵豆粕的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著提高,改善了豆粕品质。  相似文献   

17.
建立豆粕中水苏糖、棉子糖的快速检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菌种对豆粕中水苏糖和棉子糖的降解效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豆粕中的水苏糖和棉子糖含量。采用单一菌种和混合菌种固态发酵法进行豆粕中水苏糖和棉子糖的降解。水苏糖和棉子糖的最佳检测条件为:示差折光检测器,NH2柱,色谱柱温度35℃,流动相为乙腈∶水=65∶35,流速1.0 m L/min,进样量10μL。在上述条件下水苏糖和棉籽糖的检测限分别为4.00~40.00 mg/m L和2.00~10.00 mg/m L,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68%和95.08%。单一菌种和混和菌种固态发酵结果表明,将豆粕∶玉米粉∶麸皮为9∶0.5∶0.5的比例进行混合,按15%的接种量,30℃下发酵48 h,可部分或者完全降解豆粕中的水苏糖和棉子糖。所建方法能够准确快速的检测豆粕和发酵豆粕(FSM)中水苏糖和棉子糖的含量。发酵结果表明,在很好的降解水苏糖和棉子糖的基础上,由于混合菌种发酵能提供更全面的菌体蛋白和营养物质,因此更适合用于新型发酵豆粕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酶法提取变性脱脂豆粕中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刘芳  王遂 《食品科学》2004,25(3):89-92
变性豆粕是由大豆浸油后,经高温脱溶所得。本文以高温变性脱脂大豆粕为原料,用正交实验法对变性豆粕在蛋白酶作用下的水解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选用国产胰蛋白酶为水解酶对变性豆粕进行水解,研究了变性豆粕中蛋白质溶出率随温度、pH值、时间、底物浓度及用酶量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水解变性豆粕的最佳实验条件,为生产实践提供了基础数据。该研究结果对其它蛋白质原料的水解特性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胰蛋白酶水解高温变性豆粕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0℃,时间6h,底物浓度11%,用酶量1000U/g,pH值8.0,在此条件下,变性豆粕中蛋白质可有69.34%水解溶出。所得蛋白质其水解度DH为9.0%,溶解度(用氮溶解指数NSI表示)为57.0%。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目前尚无对红茶菌发酵液中多种有机酸同时检测方法的问题,本文利用液相色谱建立红茶菌发酵液13种有机酸的准确定量方法,并对发酵过程中的典型有机酸变化进行跟踪。优化后的色谱条件:Atlanis T3色谱柱,流动相为0.02 mol/L KH2PO4(pH=2.6),流速0.4 mL/min,等度洗脱,柱温30 ℃、检测波长210 nm。此色谱条件下,葡萄糖醛酸和草酸完全重合(只能用葡萄糖醛酸标准曲线相对定量),但其它11种有机酸均能有效分离。定量方法线性范围较宽,R2>0.990,定量限0.080~4.789 mg/L,加标回收率92.68%~107.35%,相对标准偏差<5%,葡萄糖酸、乙酸、苹果酸在发酵过程中一直增加,而其它酸类呈先升后降趋势。葡萄糖酸、乙酸是主要的有机酸,在17 d的发酵液中所测有机酸占75.03%和10.46%。本研究建立的有机酸检测方法适合红茶菌发酵样品的检测,为红茶菌发酵毛葡萄生产酸性功能软饮品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6):143-147
该实验主要通过固态发酵结合酶解两步法处理菜粕,在此新工艺条件下考察小肽含量及蛋白溶解度的变化。菜粕经黑曲霉固态发酵后小肽质量分数和蛋白溶解度显著提高,分别为7.86%和25.23%,相比于空白对照分别增长了148.08%和174.83%。之后将发酵后的菜粕置于45℃下酶解30 h,小肽质量分数和蛋白溶解度进一步提高,分别为14.12%和44.95%。相比于单步固态发酵和空白对照,小肽含量分别提高了79.64%和393.71%,蛋白溶解度分别提高了78.16%和341.99%。与此同时,酶解结束后,采用Tricine-SDS-PAGE测定菜粕中蛋白质分子质量,电泳结果显示,大分子蛋白质被分解为小分子蛋白质,其分子质量<4.6 kDa。以上结果表明,经发酵、酶解两步法处理菜粕后,相比于传统单步固态发酵,菜粕的营养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可为菜籽粕生物肽制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