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立峰 《国外塑料》1995,13(1):41-46
塑料工业用的拜耳(Bayer)无机颜料[德国]Bayer公司无机颜料服务部塑料着色用颜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以便在较短的滞留时间和低剪切速率下易于细化和分散,并很快达到最终的着色力。而且要求此着色物在以后的使用中不会产生迁移,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耐晒...  相似文献   

2.
陈昌杰 《国外塑料》2003,21(4):25-29
引言  塑料着色在塑料加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塑料通过着色 ,可以达到许多实用目的 ,诸如美化塑料制品 ,产生标识效果 ,提高塑料制品的耐光性及耐候性等等。热塑性塑料着色 ,一般是将以颜料或染料为主的着色剂加入到塑料中 ,经塑化混炼 ,使着色剂均匀地分散到塑料中 ,最终得到所需要的颜色的塑料制件 ;要得到优良的着色效果 ,必须使着色剂在塑料中有良好的分散。塑料用着色剂 ,特别是颜料类着色剂 ,一般分散效果较差 ,在没有加入适当的分散剂之前 ,直接用于着色 ,往往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 ,分散剂在塑料着色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可…  相似文献   

3.
迁移性是指着色剂从塑料内部迁移到表面上或从一个塑料透过界面迁移到其它塑料,它在塑料着色成型中有四种表现形式:(1)渗色(Bleeding):已着色的塑料制品与白色或浅色泽之塑料制品贴合时,颜料由该着色制品迁移至另一物品;(2)析出(Plateout):塑料成型时污染模具和辊筒;(3)起霜(Crocking or Blooming):已着色的塑料制品随时间会在制品表面引起发花和起白,而且着色剂可以被擦去;(4)铜光(Bronzing):从塑料制品的表面呈现出较明显的着色剂之金属之光.  相似文献   

4.
着色剂的色彩性包括相对着色力、饱和度、亮度、透明性(或遮盖力)的光学现象。着色剂在塑料上着色力(也称着色强度)是指赋予被着色物质颜色深度的一种度量,既每公斤塑料树脂中含5%TiO2(聚氯乙烯)或1%TiO2(聚烯烃),达到标准色深度时所需要的着色剂克数。  相似文献   

5.
陈信华 《上海染料》2012,40(3):41-43
(7)注射成型 注射成型也称注塑成型。塑料注射成型技术是根据压铸原理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所谓注射成型(injection molding)就是将塑料树脂和着色剂从注射机的料斗送入料筒内加热熔融塑化后,在柱塞或螺杆的加压下物料被压缩并向前移动,经过主流道、分流道、浇口,通过机简前的喷嘴以很快的速度注入较低温度的闭合模具型腔,经一定时间冷却定型后开启模具取出制品。该方法适用于全部热塑性塑料和部分热固性塑料。  相似文献   

6.
塑料添加剂(以下简称添加剂)加入基材(一般是高聚物)后,在基材加工和使用时其化学和物理性能应不变化,也应尽可能不从基材中损失(包括化学的及物理的)。对于化学损失,人们是足够重视的,但对于物理损失(如阻燃塑料的起霜)则认识不足。一般认为,就塑料本身而言,添加剂在聚合物中的物理损失是与添加剂在聚合物中的溶解性及迁移性有关的。添加剂在聚合物中固有的溶解度越小(达到平衡时浓度越低),迁移速度越快,越不能有效保留于聚合物中,则物理损失就越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塑料分散剂TAS-A与颜料共混应用于聚丙烯塑料着色。叙述了分散剂在塑料着色中的基本机理。通过分散剂TAS-A用量变化,观察颜料对聚丙烯塑料着色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塑料分散剂TAS-A可部分取代颜料,降低颜料用量,降低塑料着色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颜料均匀分散于塑料中,提高塑料制品的外观质量。  相似文献   

8.
黄泽雄 《国外塑料》2005,23(10):72-73
欧洲塑料母料加工行业最近执行了一项检测塑料熔体分布效果的新标准-DIN-EN 13900-5,欧洲从事着色母料和助剂母料生产及销售的企业将该标准简称为“滤网压力值(FPV)”。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有机颜料在塑料着色中的几个主要指标,分别探讨了这些指标的表征和测试方法,在试验的基础上,对比了国产塑料(杭州百合化工有限公司)与进口颜料的性能与水平。  相似文献   

10.
章杰 《上海化工》1994,19(5):28-31
90年代初世界塑料的年产量已超过1亿吨,其中大部分需要着色,因此塑料用有机颜料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年来,对着色塑料在使用时的毒性以及对着色塑料中有害杂质如多氯联苯、二恶烷、游离芳香胺和非结合重金属等的残余量要求不断提高,对塑料用有机颜料在制造过程中的安全和环境污染等的要求也愈来愈严格,使开  相似文献   

11.
塑料用着色剂的耐热稳定性是指在一定加工温度下和一定时间内,不发生明显的色光,着色力和性能的变化。塑料着色与油墨和涂料着色最大的区别在于绝大多数塑料着色成型过程中都有一个加热的过程,着色剂在塑料成型中常常受热会发生变色,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其它性能。所以耐热性在塑料着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干承世 《上海塑料》2004,(2):35-39,44
简要介绍了塑料着色剂的基本要求,常用塑料着色剂的主要性能,干法着色的方法以及在塑料配色时影响目测颜色精度的主要因素、并列出了可用于聚烯烃着色的几种配方。  相似文献   

13.
铝塑复合管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前言塑料管材产生于30年代,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塑料管材与金属管材(铁管、紫铜管、不锈钢管)、水泥管材、陶瓷管材等相比,具有重量轻、耐腐蚀、不生锈、易着色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日用等各个领域。目前,塑料管材的原材料品种主要有:聚...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新法规对一些材料特别是含重金属颜料的限制和禁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颜料的替代产品和着色技术。德国Evonik公司(前Degussa公司)利用其在塑料行业30年的经验.为客户提供了塑料着色新技术和产品,其创新点在于使用液体颜料和助剂,闻此制备和使用更容易方便。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对市售的6种食品接触用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1#~6#)材质进行鉴别,测试了其在不同浸泡条件下的总迁移量,并对部分样品的蒸发残渣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与4#样品材质定性结果与其标注材质不一致;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总迁移量远大于传统聚乙烯(PE)塑料购物袋,2#~6#样品在4 %(体积分数,下同)乙酸模拟液中浸泡及1#~6#样品在95 %乙醇模拟液中浸泡时的总迁移量均超过限量要求(10 mg/dm2),说明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直接接触食品存在一定食品安全风险;样品中的PBAT能在95 %乙醇中溶解;样品中掺杂的CaCO3在4 %乙酸模拟液中出现了大量迁移,这是由于CaCO3本体发生迁移及CaCO3与乙酸发生反应生成了乙酸钙;淀粉(ST)颗粒在水中会发生糊化脱落,而乙酸进入ST颗粒中会破坏ST的分子结构,导致掺杂ST的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总迁移量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6.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行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介绍了在热塑性塑料表面以酮羰基-酰肼交联固化的水乳涂料(包括油墨)涂层的两步法脱除的机理与方法,可以回收洁净的塑料底物进行循环应用,还可回收二酰肼(交联剂)与未交联的涂层桨状物。提出设计制造时就应考虑回收循环应用的需要,这应成为共同的理念。建议尽可能不用向塑料中搀颜料的方法着色,而采用酮羟基-酰肼交联的水乳涂料着色。  相似文献   

17.
《江苏化工》1999,27(6):36-37
塑料加工助剂是一类能改善塑料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的添加剂。目前,世界塑料加工助剂的年消费量占合成树脂总产量的10%,总计达1100万t。我国的塑料加工助剂自50年代起步,至今已发展到相当规模,预计到2000年还将取得更大的进展,发展前景是广阔的。(1)着色剂。现代塑料制品加工都使用色母料油颜料、载体树脂和添加剂组成着色的工艺。目前我国有色母粒生产厂70个,其中千吨级厂仅20余家,1994年生产能力仅为2-94万t。我国塑料加工业对色母粒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1996年为4万t,2000年将增至6万t…  相似文献   

18.
文章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塑料药用滴眼剂瓶中多环芳烃(PAHs)及其迁移的方法,采用HP-5MS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对16种PAHs进行分离,离子监测模式(SIM)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6种PAHs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提取实验回收率在80.28%~117.09%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44%~5.81%之间;迁移实验回收率在82.63%~116.73%,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38%~3.80%之间。提取实验检出限为0.005~0.050μg/g,迁移实验检出限为0.001~0.010 mg/L。此方法操作简单、准确、灵敏,适用于塑料药用滴眼剂瓶中PAHs及其迁移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聚氯乙烯塑料种类繁多,绝大部分都是着色制品,本文叙述了塑料着色的作用,理想着色剂的条件,着色剂的分类,形态与主要品种,最后列举了某些着色PVC塑料制品使用颜料的种类及用量。  相似文献   

20.
《应用化工》2022,(4):989-992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微塑料中添加剂的研究进展——微塑料的污染已经引起全球性的关注,大多数的研究关注微塑料的污染和生物毒性,而仅有少数研究涉及到微塑料中的添加剂。提出未来需要在微塑料添加剂的筛选分析、塑料添加剂的释放与迁移的模型建立以及老化过程对塑料添加剂释放的影响等方面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