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吡哆醇二棕榈酸酯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吡哆醇与棕榈酸为原料,水溶剂法合成吡哆醇二棕榈酸酯。通过正交实验得到适宜的反应条件为:棕榈酰氯与吡哆醇的质量比为2∶1,反应温度16℃,反应时间20 h,以吡哆醇计产率58.4%,纯度88.9%。  相似文献   

2.
在棕榈酸/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水微乳液中,研究了DBSA催化下棕榈酸和1,4-丁二醇的酯化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考察了物料配比、酯化时间、酯化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在n(1,4-丁二醇)∶n(棕榈酸)=5∶1,酯化时间2.5 h,酯化温度70 ℃,DBSA的用量为棕榈酸物质的量的3%时,酯化率最高可达90.86%.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C棕榈酸酯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在浓硫酸催化下维生素C和棕榈酸直接酯化合成维生素C棕榈酸酯的工艺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在分离过程中选 取了更适宜的萃取剂,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该方法操作简单,步骤少且收率高,更适宜工业化生产。产品标准符合美国药典。  相似文献   

4.
以棕榈酸、氯化亚砜为原料,在60~65℃下卤化合成棕榈酰氯;再以吡啶为催化剂、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与曲酸酰化合成标题化合物,反应温度为15~25℃,收率88.0%。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周重道 《上海化工》1997,22(6):44-4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糕点、快餐方便食品的需求量增大,肉类深加工食品和含油脂食品、奶制品增多,而且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食品添加用抗氧剂的消费量有显著增长的趋势,其中棕榈酸维生素C酯占有很大的比重。如1994年,美国合成类和天然类抗氧剂消费量达到约8200吨,而其中棕榈酸维生素C酯达到7400吨左右,约占总消耗量的90%。而我国棕榈酸维生素C酯无论是生产和应用均仅处手开发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6.
曲酸双棕榈酸酯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新型美白剂曲酸双棕榈酸酯的合成。该合成由棕榈酸的酰氯化和棕榈酰氯与曲酸的缩合两步反应完成。对棕榈酰氯制备过程中棕榈酸与PCl3的摩尔比、反应时间等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获得了适宜的棕榈酰氯的制备方法。采用了正交实验法对曲酸与棕榈酰氯的缩合反应(酯化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获得酯化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曲酸)/n(棕榈酰氯)为1 0/2 5,反应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2h,丙酮用量为18mL/g曲酸,吡啶用量为3mL/g曲酸。在此条件下,酯化转化率可达88 9%,重结晶纯化得熔点为92℃~94℃的白色固体产品。  相似文献   

7.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合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L-抗坏血酸和棕榈酸为基本原料,通过棕榈酰氯中间产物,在L-抗坏血酸的第六位碳上酯化。总产率72.5%,产品红外光谱、 ̄(13)C谱符合文献值,理化测试数据符合美国药典ⅩⅩⅡ版标准。  相似文献   

8.
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合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陆豫  甘利军 《精细化工》1996,13(3):17-18
以L-抗坏血酸和棕榈酸为基本原料,通过棕榈酰氯中间产物,在L-抗坏血酸的第六位碳上酯化。总产率72.5%,产品红外光谱、 ̄(13)C谱符合文献值,理化测试数据符合美国药典ⅩⅩⅡ版标准。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的合成工艺,考察了各种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盐酸异丙叉克林霉素的适宜条件为:反应温度为40℃,n(盐酸克林霉素)∶n(DMP)=1∶1.3,反应时间4 h,TsOH的用量为0.2 g;异丙叉克林霉素棕榈酸酯水解温度为35℃,水解时间为6 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的收率为70.5%。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离心———抽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焦油渣含量,并运用激光粒度分析技术测定焦油渣粒度分布。结果表明,焦油中焦油渣以<10μm微粒组成为主,占总渣量88%~97%。  相似文献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尺寸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迹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基于模拟抗体-抗原相互作用原理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性物质拆分、仿生传感器、固相萃取、抗体模拟等领域。悬浮聚合法是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最常用的方法,本文就影响悬浮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粒径尺寸及分布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7):1771-1784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the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n granular bed filter and crossflow microfiltration performanc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granular bed filter with pollen particles in suspension showed that the presence of large particles improved the filter efficiency of smaller particles in suspension. Microfiltration results with bi and tri‐modal latex suspensions showed that the permeate flux and the quality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particle size and its distribution, especially when the particle size was smaller than the pore size of the membrane. The mathematical model simulation results of granular bed filtration show that media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of filtration for the particle removal and pressure drop across the filter.  相似文献   

14.
一种纳米颗粒粒度分布的非接触测量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基于高频宽带超声衰减谱非接触式方法测量纳米颗粒悬浊液中颗粒相粒度分布问题.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选择ECAH模型作为反演计算的理论模型. 以1%(j)的纳米银水悬浊液作为实验样品,采用标称中心频率为50 MHz的超声换能器和变声程脉冲回波法进行了非接触测量,获得了可利用的高频宽带(10~50 MHz)超声衰减谱,结合理论模型和最优正则化算法反演出纳米颗粒的粒度分布. 实验结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法和高速离心沉降法的测定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方法可测量悬浊液中纳米颗粒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15.
基于超声衰减谱的脂肪乳粒度分布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超声衰减法测量高浓度多分散脂肪乳浊液的粒径分布问题.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验测量了多个浓度(1%~20%)下脂肪乳试样在2~13 MHz频带下的超声衰减谱,结合反演算法,由实验数据计算出乳浊液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 将用超声衰减法对脂肪乳试样在原始浓度(20%)下测得的粒径分布与用消光法超细颗粒粒径分析仪在稀释条件下对试样的测量结果作对比,粒径均小于1 mm时,二者比较吻合. 超声法测得的浓度与给定值误差约3%,反演谱误差率小于10%,表明此法可在无需稀释的高浓度条件下准确测得乳浊液的粒径分布和浓度.  相似文献   

16.
王巍 《四川化工》2007,10(2):38-39
以水作分散介质,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了氧化锆催化剂粉末粒度及粒度分布,测试方法快速、准确,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激光粒度仪法测定HDPE粉末粒度及粒度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营 《云南化工》2006,33(1):46-48
将HDPE粉末分散在乙醇-水介质中,用激光粒度仪动态测定其粒度及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18.
王巍 《辽宁化工》2007,36(5):325-326,342
用乙醇做分散介质,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四个乙氧基镁催化剂粉末试样的粒度及粒度分布,测试快速、准确。试验结果显示乙氧基镁(德国)催化剂粉末粒度最小,粒度分布集中,在四个样品中质量最好,试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美国炼厂规模和布局的发历程,现状,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几点启示,从而为我国炼油工业的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蒋兵  翟涵  李正民 《硅酸盐通报》2012,31(2):311-315,321
孔径及其分布决定了多孔陶瓷的性能及应用,因此对其测定和定量表征非常重要。本文综述了多孔陶瓷孔径及孔径分布的常见测定方法,包括气泡法、压汞法、气体透过法、气体吸附法、气体渗透法、液-液法、悬浮液过滤法、X射线小角度散射法、核磁共振成像法、X射线断层扫描法以及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法。比较了各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认为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法是最直接有效的测定方法,并对多孔陶瓷的测试表征方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