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舰载雷达抗干扰性能的分析与评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现代海战条件下,雷达对抗的干扰模式和常用的抗干扰措施,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舰载雷达抗干扰性能的几个因素。结合舰载雷达所担负的战斗使命,提出了在干扰环境和战斗要求下对舰载雷达抗干扰性能进行评估的方法具体分析了舰载雷达抗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的效率,为实战中舰载雷达整机的性能评估和雷达的作战效能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雷达的系统设计指标、工作体制及抗干扰措施对雷达抗干扰性能的影响。针对跟踪制导雷达在典型战场环境下将面临的噪声干扰、距离-速度拖引干扰、距离-角度欺骗干扰,基于理论分析与外场测试,分别提出了跟踪制导雷达抗干扰性能评估指标体系。该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干扰样式进行了细化,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雷达抗干扰性能的评估问题一直受到雷达及其对抗领域的技术人员的关注,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准则。从单部雷达研制与鉴定中抗干扰性能评估的需求出发,通过分析压制式和欺骗式干扰对雷达工作性能的最终影响,以电子对抗效果矩阵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雷达抗干扰性能综合评估准则。  相似文献   

4.
抗干扰性能是决定雷达作战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传统的雷达抗干扰性能评估仿真体系不健全,技术方法单一,智能化程度低,可视性差。基于现代雷达智能抗干扰工作体系,设计实现了基于干扰信号感知的雷达智能抗干扰评估仿真系统。系统分为干扰信号识别、主动/被动干扰拟制、抗干扰性能评估三大模块,应用支持向量机(SVM)提取干扰信号时频特征进行智能识别,对不同干扰采用旁瓣对消、旁瓣匿影、发射波束优化等抗干扰策略,给出抗干扰前后雷达抗干扰性能的提升情况,做到了雷达智能抗干扰的全过程评估。系统可为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分析验证提供了良好的验证平台,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实现雷达抗干扰性能几种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定量评估雷达抗干扰性能的方法。应用信号仿真技术和自动测量技术,测量雷达系统在不同干扰强度下的自卫距离和接收系统的输出信噪比,能够衡量干扰系统下防空监视雷达作战能力的下降程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靶场试验鉴定中单部雷达抗干扰性能的评估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两种基本干扰方式的机理及其对雷达工作性能的影响,建立了雷达抗干扰效果矩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雷达抗干扰性能综合评估准则,从而可以更好地为雷达的性能判定、装备作战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以预警雷达各功能模型为基础,介绍了预警雷达功能仿真的设计思路,建立了在欺骗干扰和压制干扰条件下预警雷达的功能仿真模型,较完整地模拟了预警雷达在复杂电子战(EW)环境下的扫描、探测、跟踪、对抗等一系列工作过程.详细介绍了仿真中雷达采取的几种抗干扰(ECCM)措施,给出了在压制干扰条件下,预警雷达对单站干扰和多站干扰的探测范围,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模型能快速有效地对雷达在不同干扰条件下的抗干扰性能进行评估,从而为雷达设计提供技术支持,节约研制成本,提高研制效率,这对于改进雷达抗干扰性能必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抗有源干扰的雷达探测范围修正模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源干扰是雷达电子对抗中最重要的威胁之一,而雷达探测范围是衡量抗干扰性能的基础。为便于在干扰环境中计算雷达探测范围、分析抗干扰性能,在对雷达探测范围理论计算和实际抗干扰措施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简化通用的雷达探测范围修正计算模型。该模型仅需计算一系列修正因子,应用简便灵活,并且能够体现对抗干扰的探测范围动态变化,为评估与改进抗干扰性能提供支持。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雷达抗干扰性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高效、全面地检验雷达抗干扰能力,在试验设计时需对干扰因子影响程度进行排序,获取干扰因子及干扰量值组合方案。本文利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对传统层次分析法加以改进,运用满意度函数表征某干扰因子特定干扰量值下的干扰效果,结合映射函数计算得到干扰因子及干扰量值组合方案。该方法可在试验前对众多干扰因子进行筛选,获取不同组合下的干扰效果估值,可为雷达抗干扰试验设计提供参考,进而对雷达抗干扰性能摸边探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有的雷达抗干扰性能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维量测特征空间几何分析的雷达抗干扰性能评估方法。该方法将抗干扰试验中雷达得到的量测数据映射到高维量测特征空间中,利用量测数据的多元密度分布的几何特征定义量测误差影响因子(MEIF)、量测稳定性影响因子(MSIF)和干扰影响因子(JIF),定量分析干扰对雷达的影响以及雷达的综合抗干扰性能。计算机仿真表明,新的评估指标可以准确反映雷达的抗干扰性能,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  相似文献   

11.
雷达仿真系统是为检测雷达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在各种电磁环境下的工作性能而设计的,包括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的模拟仿真。本文阐述了无源干扰即杂波的散射模型和仿真过程;从同步脉冲干扰的基本原理出发,阐明在雷达工作环境仿真系统中距离拖引、速度拖引、虚假目标等同步脉冲有源干扰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并针对工作在搜索和跟踪交替模式下的相控阵雷达提出自适应综合干扰方式;最后分析并总结了系统仿真时为真实、有效地模拟电磁干扰环境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矩形平面阵列天线同时存在主、旁瓣干扰的单脉冲测角问题,该文设计了2维分级自适应单脉冲波束形成算法(TDHJ-ADBF)。TDHJ-ADBF算法将矩形平面阵分为方位维和俯仰维两个正交维度,采用2维分级处理架构:第1级处理在测角维进行,采用低运算量的压缩多重信号分类法对测角维主瓣干扰进行快速识别与方向估计,构造阻塞矩阵滤除主瓣干扰,获得仅含旁瓣干扰和噪声的协方差矩阵,进而对和、差波束方向图进行指向与鉴角曲线联合约束,完成测角维旁瓣干扰抑制与波束形成处理;第2级在非测角维对残留的测角维主瓣干扰进行抑制。通过2维分级处理实现主、旁瓣干扰联合对抗,并保持单脉冲测角的鉴角曲线线性度。仿真结果表明,TDHJ-ADBF算法实现了对主、旁瓣干扰联合抑制,具有高精度的单脉冲测角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一种自适应雷达抗压制性欺骗干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压制性欺骗干扰兼具压制性噪声干扰和脉冲欺骗干扰的特点,使得传统的副瓣相消和副瓣匿影等抗干扰措施失效.本文提出了一种时空级联自适应雷达抗压制性欺骗干扰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时域深加权的离散傅立叶变换(DFT)滤波,然后进行干扰样本的识别与收集.若判断出干扰为压制性欺骗干扰,则利用收集到的样本数据求取副瓣相消器的权矢量,从而自适应对消压制性欺骗干扰.甚至在一些干扰个数多于辅助通道数的场合下,也能有很好的对消效果.计算机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强压制干扰出现在雷达主瓣内时,雷达的探测效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对此,提出了基于矩阵联合对角化(Joint Approximation Diagonalization, JADE)的和差四通道抗多主瓣压制干扰算法。新方法利用JADE算法通过对和差四通道接收到的混合信号进行盲分离,然后对分离后的4个通道进行脉压处理,最后进行峰值检测以提取目标回波信息,从而有效抑制多主瓣压制干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主瓣干扰位于1/10个波束宽度时依然有效,性能比空域自适应处理方法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自卫电子对抗系统对战斗机作战效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裴云 《电光与控制》2006,13(3):19-24
首先建立了战斗机系统的作战效能和生存概率模型,然后重点分析了战斗机系统采用综合自卫电子对抗措施(电子防护、隐身、自卫电子干扰)后对战机生存概率和作战效能的影响,详细讨论了战机采用自卫式有源压制干扰、欺骗干扰和无源箔条、红外诱饵干扰对提高战机生存概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雷达信号处理抗干扰仿真平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相关算法,模拟了包括线性调频信号、噪声、杂波和干扰的中频复合信号,并使其通过近似线性的接收机。经过多种方式的雷达信号处理,最终得出不同干扰情况下信号检测的效果。整个课题作为一个完整的仿真平台,为评估干扰的效果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7.
在对Link-16的同步系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干扰网络时间基准(NTR)来达到破坏网同步,从而实现Link-16干扰的思路。同时分析讨论了此法下两种特殊干扰的效果,并给出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一种卷积干扰特征分析与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海燕  卢刚  唐斌 《现代雷达》2011,33(3):39-43
卷积干扰以较高的能量利用率、较好的干扰效果及控制灵活等特点,成为对抗现代新体制相参雷达重要的干扰类型。文中基于干扰形成机理,分析比较了距离欺骗干扰和速度欺骗干扰分别与3类有源压制性噪声干扰卷积后形成的3类噪声卷积干扰,经过脉冲压缩前后的信号特征和干扰效果,利用噪声卷积干扰与常规脉冲卷积干扰在波形及相位上的差异,提取了用于识别的特征参数,并以模糊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识别。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电子战争中,复合干扰是对抗反舰导弹的有效干扰手段之一。首先介绍单一使用有源和无源干扰的不足;其次,介绍有源和无源干扰配合使用的复合干扰方法,利用有源干扰设备提高箔条质心干扰的有效反射面积;再通过计算分析,验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最后通过仿真评估分析,说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