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常用黄酒包装容器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含量及分布情况,选取玻璃瓶盖中PVC塑料垫片来浸泡黄酒,探究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迁移溶出量随模拟浸泡时间和浸泡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DBP、DINP、DEHP从PVC塑料垫片中溶出到黄酒中的迁移量随浸泡时间、浸泡温度的增加总体上呈逐渐增长趋势;尤其在95℃高温条件下,15 min后,DBP的迁移量急剧增加,随着时间延长至120 min,迁移量缓缓增加,DINP、DEHP迁移量的变化情况相似,但是增长幅度较小,表明95℃高温对塑化剂DBP的溶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烟台市市售白酒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污染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烟台市市售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污染水平,为强化监督和监管提供依据,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方法按照《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中的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检测的操作程序,并根据GB/T 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中规定的16种酸酯类化合物测定方法进行检测,本课题组对烟台市市售的35份白酒样品进行了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等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结果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检测限为0.10 mg/kg,其余1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均为0.05 mg/kg,65.71%的样品中检出DIBP和DBP,其中DBP最大值为2.14 mg/kg,DMP、DEHP、DEP、DPP的检出率分别为25%、20%、8.5%、2.85%。DIBP、DBP、DEHP、DEP、DMP、DPP检出均值分别为0.404、0.396、0.216、0.206、0.104、0.0546 mg/kg,其余10种均未检出。结论白酒中普遍存在增塑剂的污染,可能是由包装材料迁移到产品中,需要加大监测和监管力度,降低消费者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了解深圳市居民膳食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污染分布规律,利用总膳食研究方法对深圳市膳食样品进行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膳食混样及单样中的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含量,评估其污染状况。结果显示,混合膳食样品中深圳市城区的DMP、DBP、DIBP、DEP及DEHP的最高含量分别为0.0672,0.3304,0.3590,0.4537,0.4588 mg/kg;农村区DMP、DBP、DIBP、DEP及DEHP的最高含量分别为0.4347,1.8357,0.5051,0.0909,6.1565 mg/kg。城区DEP、DEHP的污染较DMP、DIBP及DBP污染严重,农村区DBP、DEHP的污染较严重。薯类及制品、肉类及制品、蛋类及制品和水产类及制品4类食品的PAEs的污染程度相对较高。单个样品中,黄鳝中DEP的污染程度最高,为14.5378 mg/kg;马铃薯片中DMP的含量最高,为0.8525 mg/kg;鲫鱼中DEHP的含量最高,为13.3437 mg/kg;鹌鹑蛋中DIBP和DBP污染程度较高,分别为0.8562,2.3118mg/kg。相比于国内外报道的数据,深圳市膳食中PAEs整体污染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烟台市售成品及散装食用油中塑化剂的迁移情况。方法样品前处理依据GB/T21911-2008,乙酸乙酯:环己烷(1:1,V:V)提取,凝胶渗透色谱装置净化,三重串联四级杆气质联用仪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成品油中塑化剂有少量检出,而散装油的检出率很高,主要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7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60%、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45%和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20%,超标率为DEHP 35.7%,DBP 58.3%。结论市民在购买食用油时应尽量购买成品油,购买散装的食用油时尽量不要使用非食品级的塑料桶盛放。  相似文献   

5.
分别检测生产容器和输送管道中酒精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含量,探讨白酒中塑化剂产生的时空关系,通过酒精浓度、存放的温度和时间来考察影响白酒中塑化剂含量的主要因素。实验证明,塑料容器和塑料管道是白酒中塑化剂产生的根源,在白酒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温度、酒精浓度和贮存时间对塑化剂的产生均有明显的影响。白酒中塑化剂的产生主要是塑料容器和塑料管道中有害物质塑化剂发生迁移引起的,酒精浓度、贮存温度和贮存时间影响酒体中塑化剂的含量。在白酒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塑料容器和塑料管道;更不能在生产中通过添加塑化剂来使白酒兑成陈酿。  相似文献   

6.
《酿酒》2016,(5)
以一家白酒酿造生产企业为模型,按照白酒生产工艺流程抽取原辅材料、基酒、半成品酒和成品酒四个阶段样品检验。依据检测结果,基酒中未检出DBP,但检出DEHP为0.147mg/kg。由于酒库采用塑料管道储运白酒,此环节塑化剂的迁移量最多,是导致白酒塑化剂存在的主要因素。实验证明,酒精度越高,浸泡时间越长,塑化剂的迁移量越多。使用塑料瓶塞,塑料薄膜封坛,由于环境温度因素,造成白酒不断蒸发、凝固、回流,也是迁移DIBP、DBP、DEHP的次要因素。根据塑化剂迁移规律,提出了若干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10):171-175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鱼油样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hthalate acid esters,PAEs)的方法,并研究PAEs在鱼油精炼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6种PAEs标准物质在20min内实现有效分离,在0.05~1.0μg/m L浓度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 3),加标实验回收率为82.1%~107.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12.9%,检出限为0.08~0.30 mg/kg。同时,毛油中3种塑化剂(DIBP,DBP和DEHP)含量分别为0.06、0.05和0.04 mg/kg,且随着精炼工艺的进行呈上升趋势,成品油中的含量分别为0.19、0.24和0.06 mg/kg。精炼工艺中所使用的化学助剂是造成鱼油中3种塑化剂含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白酒酿造过程中塑化剂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荣山  韩营  王凤兰  颜廷才  张旋  蒋玲 《食品科学》2015,36(20):242-246
为探明白酒在酿造过程中的塑化剂来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白酒酿造的主要原料及各个阶段产物的16 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16 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平均回收率和精密度分别为84.5%~107.3%、2.9%~7.3%,方法检出限在0.06~1.3 μg/kg。3 个批次的样品只检出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diethyl phthalate,DE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isobutylphthalate,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 phthalate,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octylpathalate,DEHP)5 种塑化剂。DMP、DBP在大渣酒头、大渣原酒、小渣酒头、渣原酒、回糟原酒中含量明显多于其他阶段。大渣酿酒阶段产生微量的DMP、DBP,小渣酿酒阶段产生微量的DEHP,产生量均未超过0.09 mg/kg,可见白酒酿造过程中产生极微量的塑化剂,在不接触塑料制品的前提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塑化剂主要来源于原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了解市售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污染水平,本文随机抽检了市售的33件白酒样品,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检测了常见的1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含量。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检出率分别为30.3%、18.2%、84.8%和45.4%。DBP的检出含量分布在1.00~5.60 mg/kg之间,DEHP的含量在2 mg/kg左右。本方法中DINP的检出限为9.0 mg/kg,其余17种塑化剂的检出限为0.5 mg/kg,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85.6%~110%。因此,市场上在售的白酒中仍然存在塑化剂的污染风险,可能原因是由于其在生产或储存过程中迁移到白酒中。本研究可为食品中有害因子的风险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磊  吴青  梁健华  冯观萍  陈曙 《食品科学》2012,33(20):184-188
建立检测塑料包装材料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分析了7种塑料材质、包装不同类型食品的27个塑料包装材料中的PAEs含量,结果发现所有抽检样品中均含有DBP,且44%的样品中含有DEHP,其中1个样品还含有BBP,其他的PAEs未被检出,说明我国目前食品塑料包装材料所用增塑剂主要以DBP和DEHP为主;DBP的含量范围为22.89~267.6mg/kg,而DEHP的含量范围为0.33~899.8mg/kg,其中PET和HDPE两种包装材料中含有很高量的DEHP。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SPE-GC-MS联用法测定食用油中7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方法。该方法在0.01~5.0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在0.998 7以上,仪器检出限(S/N=3)在0.06~0.5μg/L之间,平均回收率在72.4%~103.0%之间。采用本方法对不同种类、不同包装的27个食用油样中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DMP、DEP、DBP、DPP、BBP、DEHP、Dn OP)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食用油中都不同程度地检出塑化剂;27个油样都检测出DEHP,含量范围为0.007~4.752 mg/kg;25个油样检测出DBP,含量范围为0.007~21.290 mg/kg;DEP仅在铁盒装的稻米油样中检出,BBP在2个玻璃瓶装的橄榄油样中检出,所有油样中没有检测出Dn OP。在27个受检食用油样中,有9个油样的DBP含量超出国家标准限量(≤0.3 mg/kg),超标率为33.3%;有2个油样的DEHP含量超出国家标准限量(≤1.5 mg/kg),超标率为7.4%。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与油脂》2016,(9):60-63
采用SPE–GC/MS法对市售33份菜籽油及其塑料油桶的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AEs)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PAEs在菜籽油和油桶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45.5%,共检出DMP、DIBP、DBP、DEHP和DNOP 5种PAEs,菜籽油和油桶中PAEs的检出浓度没有比例关系,但油桶中各PAEs的最大检出浓度均高于菜籽油。依据GB 9685–2008,菜籽油PAEs的超标率分别为DBP 51.5%、DEHP 12.1%,油桶PAEs的超标率分别为DMP 3.03%、DIBP 24.2%、DBP 21.2%和DEHP 42.4%。  相似文献   

13.
采用10种不同的吸附剂对冷榨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进行吸附脱除,考察了吸附剂种类、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及吸附时间对受试油样中5种塑化剂组分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110℃、吸附时间30 min、吸附剂用量为油重的2%时,H-2型活性炭的脱除效果较好,其次为55F-A型活性炭、55JN-C型活性炭、凹凸棒土和活性白土。采用H-2型活性炭用量为2.0%、吸附温度130℃、吸附时间50 min的优化条件,DMP、DEP、DIBP、DBP及DEHP的脱除率分别为76.7%、50.7%、52.4%、22.2%、6.1%。吸附法对茶籽油中DMP、DEP、DIBP的脱除效果较好,但对较大分子量塑化剂组分DBP和DEHP的脱除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9种不同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的含量。结果表明,回收率介于83.2%~106.9%区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介于1.6%~6.2%区间。9种抽检的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全部检出了邻苯二甲酸酯(PAEs),其中DBP存在于所有抽检样品中,且66.67%的样品中含有DEHP,检出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含量均高于欧洲规定的每天0.3 mg/kg体重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赵超群 《中国油脂》2021,46(11):104-109
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食用油中DBP和DEHP两种塑化剂的方法,并对114批次食用油样品进行检测,利用基于蒙特卡洛(Monte Carlo)统计模拟方法的水晶球(Crystal Ball)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风险评估,计算不同百分位数下DBP和DEHP的日均暴露量和风险指数。结果表明:样品经乙腈提取后,于40 ℃下氮吹至干,加入2.0 mL正己烷复溶,以40 mg十八烷基键合硅胶和60 mg N-丙基乙二胺净化后上机分析,采用Agilent HP-5MS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进行分离,质谱选择电子轰击离子源(EI)和单离子检测扫描(SIM)模式下检测,DBP和DEHP标准曲线分别在0.084 6~1.353 6 μg/mL和0.120 9~1.934 4 μ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分别为0.06、0.08 mg/kg,3个质量浓度水平加标回收率在88.3%~111.2%之间,精密度在2.7%~5.6%之间;114批次食用油样品中9批次样品的塑化剂含量超风险值,两种塑化剂均有不同程度的风险,其中DBP的风险指数高于DEHP,且对7~10岁儿童的风险最高,需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另外食用油中塑化剂含量对风险指数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导刊》2013,(Z1):36-37
近日来,媒体报道某白酒公司生产的产品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卫生部规定食品中部分塑化剂限量,如DBP残留不超过0.3mg/kg,因此白酒中塑化剂的分析成为食品安全实验室的高度关注项目。目前,国家标准委员会现已发布标准《GB/T21 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使用气相质谱仪标准用于分析食品中塑化剂。但是考虑到气质方法中样品处理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快餐和早点包装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塑化剂迁移至食品中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采集42批次一次性餐盒,依据GB/T 21928-2008《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样品中的PAEs含量进行检测;并依据GB/T 23296.1-2009选择迁移实验浸泡条件,考查样品中PAEs的迁移风险。结果: 42批次快餐和早点包装中,共计有26批次样品中检出PAEs增塑剂,占总抽检批次的61.9%。其中24批次检出含量在0~10mg/kg范围内,最高检出含量为93.5mg/kg。迁移实验中只有含量最高的样品检出DEHP迁移量为0.06mg/kg。结论:快餐和早点包装中PAEs总体暴露水平低于100mg/kg,正常使用过程中迁移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快餐和早点包装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塑化剂迁移至食品中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采集42批次一次性餐盒,依据GB/T 21928-2008《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样品中的PAEs含量进行检测;并依据GB/T 23296.1-2009选择迁移实验浸泡条件,考查样品中PAEs的迁移风险。结果 42批次快餐和早点包装中,共计有26批次样品中检出PAEs增塑剂,占总抽检批次的61.9%。其中24批次检出含量在0~10 mg/kg范围内,最高检出含量为93.5 mg/kg。迁移实验中只有含量最高的样品检出DEHP迁移量为0.06 mg/kg。结论 快餐和早点包装中PAEs总体暴露水平低于100mg/kg,正常使用过程中迁移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9.
运用同位素内标稀释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检测PVC中的塑化剂DIBP、DBP、 DEHP和DEHA。以3 %乙酸、10 %、20 %、50 %、95 %乙醇作为食品模拟溶液,在25 ℃及40 ℃条件下对PVC中四种塑化剂的迁移情况进行研究。另外以Fick第二扩散定律为依据建立PVC中塑化剂的迁移规律数学模型。同时评价模型的可行性,从而提供有效的食品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了不同精炼工序后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精炼过程中可能引起油茶籽油中PAEs含量增加的来源。结果表明,脱酸和水洗对油茶籽油中PAEs的含量影响不大,脱色和脱蜡中的过滤操作会造成油茶籽油中DIBP、DBP和DEHP的含量不同程度增加,而过滤使用的滤纸和滤布则是DIBP、DBP和DEHP的主要来源;但是脱臭可以有效减少油茶籽油中PAEs的含量,经过脱臭的油茶籽油中DIBP、DBP和DEHP的质量分数分别减少了86.2%~97.3%,85.6%~91.7%和53.2%~7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