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测定了橄榄形、桃形、脐形、球形小果油茶的果实性状、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分析了其果实性状与含油率、脂肪酸组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籽含油率与果形有关,橄榄形果的果纵径、果形指数和鲜果含油率均大于桃形果、脐形果和球形果,但其鲜出籽率却低于其他3种果形.4种小果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的顺序为橄榄形果>桃形果>脐形果>球形果,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顺序为橄榄形果<桃形果<脐形果<球形果.相关性分析表明,小果油茶籽油中的油酸、亚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与果纵径和果形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说明小果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与果形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甘肃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大堡油橄榄品种示范园的4个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的油橄榄果为原料,测定果实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水分含量、干基含油率和鲜果出油率。利用压榨法提取橄榄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单品种油样中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其品质。结果表明:4种油橄榄果实单果质量为0. 81~4. 6 g、水分含量为53. 19%~68. 03%、果形指数为1. 12~1. 73,各品种间果实性状参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豆果的干基含油率在第4成熟度达到最大值,为41. 00%;皮瓜尔、柯尼卡和小苹果干基含油率在第5成熟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3. 56%、43. 03%和48. 17%。豆果的最适采收期在第4成熟度,而皮瓜尔、柯尼卡和小苹果的最适采收期在第5成熟度;不同成熟度的4个单品种橄榄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其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别为油酸62. 73%~76. 03%、亚油酸4. 12%~13. 47%、棕榈酸12. 91%~16. 79%、硬脂酸0. 42%~5. 27%,油酸/亚油酸和MUFA/PUFA比值的均值及其变化范围分别为柯尼卡16. 57(14. 96~17. 27)和14. 35(13. 65~14. 85)、皮瓜尔13. 60(11. 64~14. 68)和11. 98(10. 72~12. 86)、小苹果12. 47(7. 41~17. 84)和11. 47(7. 05~16. 17)、豆果6. 31(4. 66~8. 37)和6. 21(4. 66~7. 97),该比值存在品种间差异,可作为单品种橄榄油鉴别的依据;橄榄油脂肪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油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烯酸、花生烯酸对橄榄油品质的影响最大,4个单品种橄榄油中柯尼卡的品质最好,其次为皮瓜尔、小苹果和豆果。  相似文献   

3.
郭永跃 《中国油脂》2021,46(1):121-127
以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大堡油橄榄品种示范园的3个栽培品种‘阿斯’‘奇迹’‘莱星’果实为原料,观察不同品种不同采摘时间果皮颜色变化,测定果实含油率、多酚含量、黄酮含量及橄榄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果皮转色最早的品种为‘莱星’,其次为‘阿斯’,‘奇迹’最晚;‘奇迹’果实含油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阿斯’‘莱星’果实含油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含油率最高的品种为‘莱星’,其次为‘奇迹’,‘阿斯’最低;3个品种果实的多酚和黄酮含量呈波浪式的变化;脂肪酸主要成分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MUFA/PUFA、C18∶1/C18∶2也不同,橄榄油品质稳定性不同,11月10日至11月30日3个品种MUFA/PUFA、C18∶1/C18∶2较高,其中‘莱星’的MUFA/PUFA、C18∶1/C18∶2高于其他2个品种。综合分析,以含油率、多酚含量为指标确定最佳采摘时间,‘阿斯’果实最佳采摘时间在次年3月10日至3月20日,‘奇迹’果实最佳采摘时间在次年2月10日至2月20日,‘莱星’果实最佳采摘时间在次年1月30日至2月20日。3个品种中‘莱星’果实品质最佳,‘奇迹’次之,‘阿斯’果实品质最差。  相似文献   

4.
《粮食与油脂》2016,(5):35-36
对采自10个不同产地的山桐子果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山桐子果含油率为35.02%~39.36%,山桐子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在测出的6种主要脂肪酸中亚油酸含量最高,达到68.02%~70.97%。  相似文献   

5.
旨在为提高油橄榄冠层生产力及其树体的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省凉山州主栽油橄榄品种克罗莱卡、科拉蒂、阿布桑娜、鄂植8号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个品种油橄榄上、中、下冠层的果实表型性状、含油率、含水率,橄榄油酸度(以游离油酸含量计)、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变化情况,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熵权优劣解距离法(EW-TOPSIS)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冠层部位由下至上,不同品种油橄榄单果质量、横径、鲜果含油率和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果形指数、硬度、酸度和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油橄榄鲜果含水率均为树体上部最低;主成分分析和EW-TOPSIS评价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冠层上部的综合评价值最大,中部次之,下部最小,其中鄂植8号上部在主成分分析中综合得分最高,科拉蒂上部在EW-TOPSIS中综合得分指数最高。综上,油橄榄树冠层上部的果实性状和品质优于中、下部,在整形修剪过程中,应对不同的冠层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形修剪,通过改善通风透光性提高冠层生产力,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6.
江西地区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江西地区2011年产的38个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在20.48%~49.84%之间,平均为37.07%。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是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一烯酸等脂肪酸组成,棕榈酸含量平均值8.19%;硬脂酸含量平均值2.48%;油酸含量平均值81.02%;亚油酸含量平均值7.74%;花生一烯酸含量平均值0.46%,主要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平均达到了88.76%,说明江西地区的油茶籽油符合高品质食用油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杂交油橄榄品种最佳采收期,以云杂1号、云杂2号和云杂3号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6—10月期间观测果实表型性状、含油率及油质的变化,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3个品种横径、纵径、单果质量、果肉率、成熟度指数、含油率、亚油酸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果形指数、含水量、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不同采收时间各指标差异明显,9月末到10月末,3个品种果实生长趋于稳定,成熟度指数为4.56~5.52,果形指数在1.4左右,单果质量为1.25~1.41 g,果肉率为68.82%~71.94%,鲜果含水量为50.01%~51.53%、含油率为1610%~21.61%。从油质看,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和十六碳烯酸,占总量的98%以上,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2%以上。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云杂1号最佳采收时间为9月末,云杂2号和云杂3号在10月末采收较为适宜。在最佳采收期综合性状最好的品种依次为云杂2号、云杂3号和云杂1号。  相似文献   

8.
用石油醚作溶剂,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了油桐100个优良家系种子含油率,并采用GC法分析了桐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桐含油率主要分布在50.00%~60.00%之间,最大值62.55%,最小值46.95%,平均值55.24%;桐油基本由桐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和亚麻酸组成,含量范围依次为75.23%~87.19%(α-桐酸69.83%~84.11%,β-桐酸1.66%~10.14%)、5.40%~9.03%、3.20%~9.42%、1.71%~3.64%、1.86%~2.96%、0.28%~0.79%,平均值依次为81.97%(α-桐酸78.07%,β-桐酸3.91%)、6.88%、5.88%、2.41%、2.30%和0.56%。研究表明:油桐优良家系种子均有较高含油率,不同家系的含油率及桐油的α-桐酸、β-桐酸、亚油酸、油酸含量差异较大,而硬脂酸、棕榈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32种油茶籽含油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GC分析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大部分集中在30%~60%之间,平均含油率为38.39%;含油率最高,为57.96%,最低仅为0.60%.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是由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4种脂肪酸组成;油酸含量在70.33%~86.21%,均值为78.24%;亚油酸含量在3.25%~17.18%,均值为9.50%;软脂酸含量在7.03% ~ 13.85%,均值为9.63%;硬脂酸含量在1.35%~5.49%,均值为2.61%.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引种的6个长林系列油茶在温州地区的品质情况,对6个长林系列引种油茶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个长林系列油茶种仁含油率由高到低分别为45. 2%、45. 1%、42. 7%、42. 0%、38. 4%、33. 8%;总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的为长林4和长林166 (均为10. 4%),最高的为长林53(12. 9%),平均含量11. 3%;单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含量最高的为长林4(82. 3%),最低的为长林40(73. 2%),平均含量为78. 0%;同时还检测到少量的对人体有益的角鲨烯和β-谷甾醇。从含油率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来看,长林4的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1.
采用石油醚(60~90℃)回流浸提冻绿种子油脂。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油脂得率的影响,利用均匀设计法优化提取工艺,得到冻绿种子油脂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9,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2 h。在最佳条件下冻绿种子油脂得率为22.47%。运用GC-MS分析冻绿种子油脂脂肪酸组成,共检出21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占39.540%,油酸占30.140%,亚麻酸占21.530%,棕榈酸占4.700%,硬脂酸占2.430%。  相似文献   

12.
超声波辅助提取黄秋葵籽油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黄秋葵籽油并采用GC-MS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溶剂、原料粒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对黄秋葵籽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正己烷为提取溶剂,原料粒度40~60目,料液比1∶9,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75 min,超声功率80 W。在最佳条件下,黄秋葵籽油得率为26.26%。从黄秋葵籽油中鉴定出11种脂肪酸,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为亚油酸,占34.06%。  相似文献   

13.
以杜仲籽为原料,4号溶剂为提取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杜仲籽油的亚临界萃取工艺进行优化。重点探讨料液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次数对杜仲籽粕残油率的影响,并采用GC分析杜仲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杜仲籽油的最佳亚临界萃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1.0 h、萃取压力0.5 MPa、萃取次数3次,该条件下杜仲籽粕残油率为0.85%;杜仲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为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冬瓜籽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提油工艺进行优化,通过GC-MS对所得冬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瓜籽油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5、超声功率400 W、提取温度60℃、超声时间10 min,在此条件下冬瓜籽油提取率为96.56%;所得冬瓜籽油经GC-MS共鉴定出7种脂肪酸,为棕榈酸(30.78%)、棕榈油酸(0.15%)、十七烷酸(0.21%)、油酸(5.45%)、亚油酸(48.55%)、硬脂酸(14.31%)和花生酸(0.55%);冬瓜籽油水分含量0.13%,酸值(KOH)2.16 mg/g,色泽亮橙色。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伞花木种仁油,并对其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伞花木种仁粗脂肪含量为36.42%,伞花木种仁油酸值(KOH)为0.70 mg/g,皂化值(KOH)为184mg/g,碘值(I)为111 g/100 g;伞花木种仁油含有14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35.87%)、亚油酸(18.39%)和亚麻酸(17.1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37%。伞花木是一种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油脂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6.
选取不同采摘时间的甘肃陇南‘香玲’核桃,分析测定其表型特征及核仁干基含油率、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在成熟过程(7月24日—9月4日)中的变化。结果表明:‘香玲’核桃的青果单果重随采摘时间的推迟整体缓慢降低,橫径整体缓慢增大,湿果单果重整体缓慢下降,核仁鲜重及干重缓慢增加;核仁含油率随采摘时间的推迟逐渐增加;不同采摘时间的‘香玲’核桃油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但脂肪酸种类保持不变;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对‘香玲’核桃油品质的影响较大,采摘时间9月4日的核桃油品质较好。综上所述,为达到"香玲"核桃有较高的含油率和核桃油品质较好的目标,甘肃陇南‘香玲’核桃的最佳采收期建议为9月4日左右。  相似文献   

17.
以50个品种甜瓜种子为试验材料,对其表型性状进行测定,然后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含油率,气相色谱法测定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并对种子表型性状、含油率与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最大的甜瓜品种为MW,MW的籽粒表面积、宽、千粒质量均最大;林蜜25号甜瓜品种的种子含油率最高,为32.532%,WQ的种子含油率最低,仅为17.915%;甜瓜种子油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为亚油酸,其次是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含量最低,亚油酸含量最高的甜瓜品种是常见小绿瓜,为75.011%,油酸含量最高的甜瓜品种是省工108,为31.289%,棕榈酸含量最高的甜瓜品种是WQ,为13.281%,硬脂酸含量最高的甜瓜品种是爽口1,为9.862%;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率与红度呈极显著正相关。3个品种的马泡瓜含油率较高,且皮薄,种子非常多,因而马泡瓜最适宜选育榨油。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onication times (10, 20, and 30 min) on oil yields, extracted by using soxhlet together with preultrasonic treatment,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seed/kernels were investigated. The sonication of samples for 30 min caused the highest increase in oil yield of hazelnut (from 62.38 to 63.60%) and black cumin (from 27.90 to 31.80%) (p < .05). The appropriate sonication time for oil yield of peanut was 10 min, with the range of 51.50%. After sonication process, the dominant fatty acid contents of all samples showed a change and the major decrease in oleic acid amount of hazelnut (from 75.20 to 74.27%) and peanut oils (from 57.10 to 56.69%) and linoleic acid content of black cumin (from 58.38 to 57.50%) were determined when samples sonicated for 30 min (p < .05). Sonication process caused a decreasing in black cumin oil, and the reduction increased with sonication tim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method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extraction method for conventional extraction. 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 has some advantages as being efficiency, speed and using low temperatures, which prevents thermal damage. The ultrasound process enables to greater influence of solvent into the sample matrix and increases mass transfer. Thereby, the higher extract yield, almost 23%, provided with 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 in comparison to soxhlet extraction.  相似文献   

19.
以南天竹种子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南天竹籽油,测定了南天竹籽油的理化性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南天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南天竹籽油的酸值(KOH)、皂化值(KOH)、过氧化值、碘值(I)、相对密度(20℃)、折光指数(20℃)分别为1.44mg/g、187.04 mg/g、1.42 mmol/kg、114.51 g/100 g、0.912 7、1.472 6;南天竹籽油中含有13种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60.96%)、棕榈酸(15.55%)、油酸(15.16%)、硬脂酸(4.6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7.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