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究油脂精炼工艺对苦杏仁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苦杏仁毛油进行水化脱胶、碱炼脱酸、活性白土脱色,对比精炼前后苦杏仁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采用烘箱加速法,通过测定过氧化值及共轭二烯值的变化趋势分析精炼对苦杏仁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苦杏仁精炼油在色泽、透明度、滋气味、酸价、过氧化值上优于毛油,碘值变化不大;精炼前后苦杏仁油脂肪酸组成基本不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接近95%,主要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精炼使苦杏仁油氧化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杜仲籽油的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仲籽是一种新的油源,对如何制取和精炼杜仲籽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原料首先经过粉碎、浸出,脱除杜仲树脂,脱溶得到杜仲籽毛油。毛油再通过磷酸脱胶,碳酸钙中和脱色、脱臭等精炼工序,得到杜仲籽精炼油。实验结果表明,精炼后的杜仲籽油达到了食用油标准,可以作为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新品种油。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不同制油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理化特性,氧化稳定性和脂肪酸成分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精炼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碘价在脱色后为140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6 mg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89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76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82 mg/g,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折光指数没有明显变化,不存在显著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的顺序为:脱胶油>毛油>脱臭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胶和脱臭这两个工序分别对牡丹籽油的硬脂酸和棕榈酸两种成分有显著影响(P<0.05),其他成分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分离杜仲胶、树脂和杜仲油的工艺。结果表明,杜仲籽中杜仲胶、杜仲籽油、杜仲树脂的制取,采用丙酮、正己烷二次浸出法比较适宜。杜仲籽毛油的脱胶宜采用85%的磷酸脱胶,脱胶后用碳酸钙中和多余的磷酸产生磷酸氢钙沉淀并吸附胶质同时沉淀。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了解油脂加工过程对麻疯籽油品质的影响,对比研究了浸出和压榨2种制油方法对麻疯籽油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研究了浸出麻疯籽油在精炼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2种制油方法制备的麻疯籽油在理化指标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脂肪酸组成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与压榨法相比,浸出法制备的麻疯籽油具有较高的酸值、碘值、过氧化值、皂化值以及磷脂含量;麻疯籽油中的主要甘三酯为LOO(17.86%),LLO(16.02%),POL(14.06%),POO(7.14%),LLP(6.58%),OOO(6.44%),St OL(6.38%);此外,精炼对麻疯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基本没有影响,但精炼后麻疯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碘值和皂化值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粮食与油脂》2015,(9):53-57
采集不同产地的杜仲籽进行剥壳和仁壳分离,对杜仲籽及杜仲籽仁的组成进行测定,并分别对杜仲籽仁进行压榨取油和浸出取油,对两种杜仲籽仁油的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杜仲籽含仁43%左右,杜仲籽仁含油33%~39%;杜仲籽仁压榨油和浸出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均能达到一级油指标(参照同属于木本油料的油茶籽油国标);压榨毛油为金黄色(Y35,R5),比浸出毛油(青绿色Y35,R5.9,B7.0)的色泽好;不同产地杜仲籽仁油的脂肪酸组成相差不大,主要脂肪酸为α–亚麻酸(59.93%~63.17%)、油酸(15.87%~16.58%)、亚油酸(12.15%~13.75%)、棕榈酸(5.79%~6.75%)、硬脂酸(2.26%~2.32%);杜仲籽仁油中维生素E含量768.6~828.8 mg/kg,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两种组分占维生素E总量的97%以上;浸出油中甾醇含量为0.44%~0.64%,明显高于压榨油中0.24%含量;浸出油中磷脂含量0.349%~0.689%,明显高于压榨油中0.008%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以酸热法提取得到的山葡萄籽原油为原料,研究了山葡萄籽油精炼前后的品质变化。测定山葡萄籽油精炼前后感观品质和理化指标、VE含量、氧化稳定性、微量元素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精炼山葡萄籽油较原油在感官品质与理化指标上都有很大提升,氧化稳定性提高,酸值(KOH)由(16. 85±0. 016) mg/g降至(0. 21±0. 013) mg/g;精炼对山葡萄籽油中微量元素含量影响不大,但V_E含量明显减少,从(66. 18±0. 21) mg/100 g降至(43. 65±0. 16) mg/100 g;脂肪酸组成变化不大,反式脂肪酸含量由(0. 07±0. 003)%增加至(0. 31±0. 004)%。  相似文献   

8.
亢敏  党玲 《粮食与油脂》2021,34(6):74-77,86
采用脱胶、脱酸、脱色3种工艺方法,研究精炼工艺对亚麻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亚麻籽油最佳精炼工艺,分析精炼前后亚麻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含量和氧化稳定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脱胶最佳工艺为温度75℃、加水量5%、时间25 min;脱酸最佳工艺为温度60℃、超碱量0.25%、时间30 min;脱色最佳工...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胶脱酸工序中油茶籽油酸值降低;脱色工序中油茶籽油色泽变浅、酸值上升、过氧化值降低;脱臭工序中油茶籽油中甾醇、α-生育酚、角鲨烯含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2.1%、16.6%、40.0%;冬化工序中因饱和脂肪酸结晶析出而使得油茶籽油碘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三油酸甘油酯含量升高;精炼过程中,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和甘油三酯组成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以杜仲籽为原料,4号溶剂为提取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杜仲籽油的亚临界萃取工艺进行优化。重点探讨料液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次数对杜仲籽粕残油率的影响,并采用GC分析杜仲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杜仲籽油的最佳亚临界萃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1.0 h、萃取压力0.5 MPa、萃取次数3次,该条件下杜仲籽粕残油率为0.85%;杜仲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为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以杜仲叶为主要材料,探索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发酵天数、接种量、含水量、渥堆温度、渥堆时间为单因素进行试验,并选取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并以孢子数、绿原酸含量及发花情况为评价指标,确定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的最佳工艺。研究表明: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20%、含水量35%、渥堆温度45 ℃、渥堆时间3 h、发酵时间为8 d,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金花茂盛,颗粒饱满,孢子数为1.13×106 CFU/g干茶,绿原酸含量为0.478 mg/g,有金花独特香气且气味浓郁。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超微粉碎物理破壁技术对杜仲雄花进行破壁,以杜仲雄花破壁率为指标,研究了粉碎时间、雄花水分含量和投料量对杜仲雄花破壁率的影响,并应用响应面曲线法对超微粉碎破壁杜仲雄花条件进行优化。同时测定破壁前后总黄酮、京尼平苷、桃叶珊瑚苷和绿原酸的浸出率。响应面法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破壁条件为:粉碎时间8 min,投料量为100 g,雄花水分含量为6%,破壁率可达100%,通过对超微粉碎破壁处理前后花粉液显微镜下观察,表明超微粉碎具有很好的破壁效果,能促进总黄酮、绿原酸等内容物的释放,提高得率。  相似文献   

13.
对冷榨茶叶籽毛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臭油的脂肪酸组成、基本指标、脂肪伴随物、反式脂肪酸和苯并(a)芘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茶叶籽油在精炼过程中,肉豆蔻酸和花生酸大量损失;甾醇和多酚类物质含量逐渐下降,损失率分别为43.30%和58.40%,脱臭工序的生育酚和角鲨烯损失最大;苯并(a)芘含量降低了85.87%;在脱色和脱臭过程中,茶叶籽油的反式脂肪酸大幅上升至1.20%和1.77%,但均未超过欧盟(5%)和美国(2%)的标准。研究为进一步提升茶叶籽油的品质,制定茶叶籽油品质指标和开发新的茶叶籽油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索氏提取法、亚临界萃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对杜仲籽油得率、主要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亚临界萃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杜仲籽油的油得率分别为34.47%、28.42%、18.68%。索氏提取法得到的杜仲籽油过氧化值((0.087±0.002) g/100 g)和酸价((1.64±0.02) mg/g)最高,相对密度(0.87±0.01)和碘值((190.4±0.8) g/100 g)最低,提取的杜仲籽油品质最差;与索氏提取法相比,超临界CO2萃取法和亚临界萃取法提取的杜仲籽油表现出较好的产品特性。不同方法提取的杜仲籽油的颜色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杜仲籽油亮度最高,颜色最好。气相色谱分析三种方法提取的杜仲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以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为主,但各种脂肪酸的含量有所差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超临界CO2萃取法 > 索氏提取法 > 亚临界萃取法。经综合评价得出,超临界CO2法萃取法提取的杜仲籽油品质较高,如果综合考虑成本因素和工业化操作方便程度,亚临界萃取法也是杜仲籽油提取的一种新型绿色工艺。本研究为杜仲籽油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杜仲籽毛油为原料,经过精炼后以过氧化值、酸价和脂肪酸含量为评判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探究了5种抗氧化剂在不同浓度和温度下对杜仲籽精炼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杜仲籽精炼油货架期模型,预测其货架期.结果表明,添加丁基羟基茴香醚(butyl hydroxyanisole,BHA)、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bu...  相似文献   

16.
以碱提酸沉得到的杜仲籽粕蛋白为原料,以水解度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酶添加量、酶解时间和底物浓度为考察因素,采用Box-Behnken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优化设计得出杜仲籽粕水解肽的制备最佳工艺参数,并对得到的杜仲籽粕水解肽进行体外抗氧化测定。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为最优蛋白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添加量10000 U/g,酶解时间1.50 h,底物浓度20 g/L,在该条件下的水解度为47.45%±1.50%,T-AOC为30.62±0.59 μmol/g;最佳工艺下得到的杜仲籽粕水解肽,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0.731、4.258、0.407 mg/mL,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性,为杜仲籽粕高值化利用及抗氧化肽功能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程敏 《中国油脂》2021,46(8):16-19
为了对元宝枫籽油的精炼提供指导,分析了精炼过程中元宝枫籽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脂肪酸和有益油脂伴随物(植物甾醇、生育酚)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精炼工序的进行,元宝枫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氧化诱导期显著降低(p<0.05),脂肪酸组成变化不显著(p>0.05),植物甾醇和生育酚两种有益油脂伴随物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分别由毛油的950.3 mg/kg和1 107.4 mg/kg降至脱臭油的569.9 mg/kg和743.4 mg/kg,损失率分别为40.0%、32.9%。研究结果说明精炼能够显著影响元宝枫籽油的品质,应有效控制脱臭条件,尽量减少有益油脂伴随物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董莹莹 《中国油脂》2020,45(11):21-25
不同精炼工序油茶籽油经中性氧化铝柱层析分离,正己烷洗脱后,采用GC-MS测定各工序油茶籽油11种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研究精炼对油茶籽油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环阿屯醇和β-香树脂醇为油茶籽油中两种主要的三萜类化合物,毛油中含量分别达到1 043.30 mg/kg和878.24 mg/kg;除羽扇豆醇外,其他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随着脱酸、脱色、脱臭精炼过程不断降低,其中β-谷甾醇、β-香树脂醇含量受脱酸影响较大,角鲨烯含量受脱色过程影响较大,环阿屯醇含量受脱色和脱臭影响较大;各精炼工序油茶籽油中均未检出菜籽甾醇、熊果醇和桦木醇。通过研究初步探明油茶籽油主要三萜类化合物类型,为油茶籽油的适度精炼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