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改善棕榈仁进料饼粕质量,提高棕榈仁油浸出效率,通过对压榨饼进行造粒后再浸出制油的工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系统地考察了物料水分、模板孔径对造粒过程的影响,比较分析了造粒料与未造粒料的浸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造粒过程中机械力可以有效的破碎压榨过程没有破碎的棕榈仁,提高物料的渗透性和浸出效果。对于含油18%的棕榈仁压榨饼造粒,其最佳造粒水分为9.5%~10.5%,造粒模板孔径4mm,浸出粕的残油在0.86%~0.93%之间,比压榨饼直接浸出可降低粕中残油0.7%~0.8%。  相似文献   

2.
以豆粕为原料,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制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肽发酵条件进行研究。以多肽得率和ACE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起始物料含水率、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制备ACE抑制肽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起始物料含水率59.5%,接种量4.7%,发酵温度38℃,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ACE抑制率达到61.43%。  相似文献   

3.
以葡萄酿酒副产物为原料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通过蒸汽爆破技术对葡萄酿酒副产物进行改性预处理,以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的提取率。以SDF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以物料粒径、物料含水率、蒸汽压力、维压时间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蒸汽爆破预处理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葡萄酿酒副产物最优蒸汽爆破条件为物料粒径270 μm,物料含水率20%,蒸汽压力1.3 MPa,维压时间2.0 min。测得此工艺条件下SDF的提取率为41.20%,比不经过蒸汽爆破处理的SDF提取率提高了24.25%。  相似文献   

4.
用转筒干燥器的试验装置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包括:进行了热空气入口温度变化的试验研究、物料含水率变化的试验研究、转筒干燥器转速变化的试验研究、转筒倾角变化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转筒干燥器的转速直接影响物料在转筒内的滞留时间,转筒干燥过程的热风温度影响物料的干燥速率,物料的含水率对干燥速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转筒干燥器的试验装置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包括进行了热空气入口温度变化的试验研究、物料含水率变化的试验研究、转筒干燥器转速变化的试验研究、转筒倾角变化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转筒干燥器的转速直接影响物料在转筒内的滞留时间,转筒干燥过程的热风温度影响物料的干燥速率,物料的含水率对干燥速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采用响应曲面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挤压膨化工艺参数(物料含水率、套筒温度、轴头间隙、螺杆转速)对挤压机模头压力和粕残油率的影响规律。用SAS 9.1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SPSS 17.0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模头压力与粕残油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挤压膨化工艺参数对模头压力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轴头间隙、螺杆转速、物料含水率、套筒温度。对粕残油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轴头间隙、物料含水率、套筒温度、螺杆转速。模头压力越高物料被挤出的油脂量就越多,膨化物含油率也就越低,致使浸出粕的残油率越低。  相似文献   

7.
对油茶粕中茶皂素连续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首次采用油茶粕造粒后连续提取茶皂素的方法,以乙醇为浸提溶剂,模拟工厂逆流连续提取的生产工艺。通过对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物料含水率的单因素实验,并经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优化,得到了茶皂素连续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120 min,物料含水率6.57%。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茶皂素残留为1.79%。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豆粕挤压膨化系统诸参数(物料含水率、螺杆转速、机筒温度)对其吸水性指数的影响规律和挤压膨化系统最佳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试验指标的主要因素是螺杆转速,试验因素主次排列为物料含水率、机筒温度、螺杆转速。其较优组合为物料含水率为17%、机筒温度为130℃、转速为305r/min。  相似文献   

9.
结构参数对单螺杆挤压机生产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豆粕挤压膨化系统诸参数 (物料含水率、螺杆转速、机筒温度 )对生产率的影响规律和挤压膨化系统最佳参数。试验结果表明 ,影响试验指标的主要因素是螺杆转速 ,试验因素主次排列为 :螺杆转速、机筒温度、物料含水率。其较优组合为 :转速 335r/min、机筒温度 12 3℃、物料含水率 2 6 %。  相似文献   

10.
按双液相溶剂并流浸出破碎油菜籽的方式,建立了浸出器理论级计算模型。模型关联了各股物料相对流率、油脂在各流股的相平衡参数,考虑了菜籽粕对两相溶剂的夹带返混作用,计及了浸取级效率。该模型可用于求取满足一定浸出要求所需浸出器的理论级数,或用于求取正在使用浸出器的两相溶剂的返混程度和平均级效率。模型计算结果与串级实验测定结果吻合较好,串级实验的级效率在0.32—0.54之间。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甲醇相溶剂比(L/kg)的大小和菜籽粕夹带甲醇量的多少对油浸取级数影响不大,但已烷相溶剂比(L/kg)的大小和菜籽粕夹带己烷量的多少对油浸取级数影响明显。该理论级计算模型可用于浸出过程的设计,可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对油棕种植材料研究及棕榈油产品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棕种植业与棕榈油加工业是马来西亚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与马来西亚有大量棕榈 油进口贸易,检验检疫工作繁重且多样。该文探讨马来西亚对油棕种植材料研究现状及主要棕榈油产 品生产过程和用途。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油脂可塑性和口溶性,及为开发以棕榈油产品为主要原料专用油脂产品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棕榈油硬脂(PSt)、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两者间相容性。测定二元混合体系固体脂肪含量(SFC)值,并通过计算其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差值△SFC,结合T–△SFC曲线、二元等温曲线等直观分析,结果表明:PSt与PMF混合物在25℃、PSt含量为30%~50%时,二者间偏晶现象严重;而在35℃~50℃时,二者间共晶现象较为严重;在0℃~10℃和30℃~35℃范围内,二者间具有较好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棕榈油的分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振刚  潘丽 《粮油食品科技》2007,15(4):50-51,67
棕榈油的分提方法有:干法分提、溶剂分提及表面活性剂分提.综述了这三种方法的原理及加工条件,尤其是干法分提工艺及设备.  相似文献   

14.
油脂分提工艺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介绍油脂分提结晶技术原理,并对油脂分提结晶技术设备及其应用进行初步介绍,为国内油脂改性技术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索氏抽提法分别提取棕榈果肉和棕榈果仁中的油脂,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对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从棕榈果肉和棕榈仁的油脂中均分离并鉴定了9种脂肪酸,其中棕榈果肉中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49.5%,主要有棕榈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油酸、亚油酸以及少量的亚麻酸和13,16-二十二碳二烯酸。棕榈仁中饱和脂肪酸80%以上,其中月桂酸质量分数达到41.5%,肉豆蔻酸和棕榈酸含量也较高,此外还含有少量的己酸、辛酸、癸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和亚油酸。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selected 5 methods, including boiling, hot air drying, high‐pressurized steam, freezing, and microwave radiation to pretreat fresh oil palm fruit before solvent extraction of the oil. Using fresh fruit as a control, the pretreatment methods were compared for the effects on the activity of the 2 main enzymes in the fruit and som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rude palm oil. The results indicated, although all the 5 pretreatments could inactivate lipase and peroxidase in the treated flesh significantly (P < 0.05), the high‐pressurized steam was the most effective. There we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 contents of the 6 oils. The crude oil from frozen fruit contained significantly more vitamin E (37829.33 ppm)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Microwave radiation was shown to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free fatty acid content and the peroxide value, while increasing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index. Thermal behaviors of the oil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o each other with the exception a few parameters (P < 0.05).  相似文献   

17.
棕榈油和大豆油在油条煎炸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熔点棕榈油和棕榈油―大豆油混合油为原料,以大豆油作对照,通过比较油条外观、口感,筛选出适于煎炸油条的棕榈油,再进一步通过测定油条煎炸过程中油脂样品游离脂肪酸(FFA)、过氧化值(PV)、色泽、极性值(PC)、羰基价(COV)等指标,研究两种油在油条煎炸过程中品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熔点14℃棕榈液油和大豆油都适于煎炸油条,且棕榈液油在煎炸过程中具有比大豆油更好氧化稳定性,仅是其游离脂肪酸(FFA)和色泽上升速率快于大豆油。总的来说,两种油在满足煎炸油质量要求前提下,同等数量棕榈油可比大豆油煎炸更多油条。  相似文献   

18.
对碘值60棕榈油与大豆油调和而成调和油在0℃、10℃、20℃三种温度条件下进行冷冻性能研究。在0℃情况下,即使棕榈油含量仅10%,也会很快混浊和结冻;在10℃情况下,含2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15天以上澄清透明;在20℃情况下,含4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25天以上而澄清透明。  相似文献   

19.
针对市售传统牛油火锅底料风味易被衣物吸附的问题,以红棕油、棕榈油、棕榈油与牛油混合油(棕榈油与牛油比例分别为7∶3、1∶1及3∶7)及牛油所制得的6种火锅底料为原料,模拟火锅食用时布料吸附火锅底料风味物质的过程,对火锅底料进行感官评价,并通过感官评价、电子鼻分析和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法对火锅底料风味物质的布料吸附特性进行研究,探究红棕油和棕榈油替代牛油对传统火锅底料风味物质布料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红棕油和棕榈油不会影响火锅底料的感官;吸附红棕油或棕榈油火锅底料风味物质的布料感官评分较高,且在电子鼻W5S感应器的响应值较低;GC×GC-MS检测结果表明布料吸附不同油脂制备的火锅底料的风味物质具有较大差异;ROAV结果表明醇类及醛类物质贡献最大,布料吸附6种火锅底料风味物质的共有关键风味成分(ROAV≥1)有α-松油醇、芳樟醇、正辛醛、壬醛、癸醛、反式-2-壬醛,相较于牛油,红棕油及棕榈油能减少布料吸附的风味物质。综上,红棕油或棕榈油火锅底料感官好,其风味物质的布料吸附性较低,可以取代牛油火锅底料。  相似文献   

20.
棕榈仁油与五种油脂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婷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2006,31(11):26-29
利用等温相图,研究了棕榈仁油与5种常见人造奶油基料油———棕榈油、棕榈油硬脂、棕榈油软脂、氢化棕榈油和牛脂之间的二元相容性。结果表明,棕榈仁油与棕榈油系列油混合物在20~25℃内出现严重的共晶现象,与牛脂在10℃内出现偏晶现象,在20~25℃出现严重的共晶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