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系统地探究了离子液体的溶剂性质对酶法酯化反应中选择性富集单甘酯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极性和氢键性质是影响选择性富集单甘酯的决定因素。在[Tf_2N]~-类离子液体中,E_N~T值与单甘酯选择性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具有羟基功能基团的离子液体[HO(CH_2)_2MIM]Tf_2N以及具有强氢键碱性的阴离子离子液体[BMIM]N(CN)_2有很高的单甘酯选择性。[PF_6]~-和[Tf_2N]~-类离子液体由于具有较高的log P值和较低β值,因此具有较高的脂肪酸转化率。[PF_6]~-离子液体过高的黏度提高了反应的传质阻力,使脂肪酸转化率降低,单甘酯选择性升高,呈现与极性规律相反的规律。选择[HO(CH_2)_2MIM]Tf_2N作为反应溶剂,得到合成单甘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甘油与油酸)摩尔比4∶1、反应时间8 h、脂肪酶添加量4%、离子液体添加量30%、反应温度50℃。在最佳条件下脂肪酸转化率为93.6%,单甘酯含量为61.1%,单甘酯选择性为64.5%。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微波法制得的羧甲基淀粉钠(CMS)-月桂酸淀粉酯的乳化性质和黏度性质。通过与原羧甲基淀粉钠、羧甲基淀粉钠-己酸淀粉酯和羧甲基淀粉钠-硬脂酸淀粉酯作对比,重点关注了采用不同脂肪酸作为酯化剂时对产品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入脂肪酸后,羧甲基淀粉钠的乳化性和黏度都有明显的改善,且都随着脂肪酸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在油脂酯交换反应过程中,产物油脂往往需要进行Sn-2位脂肪酸组成的鉴别与分析,由于反应生成物(如脂肪酸,脂肪酸甲酸,甘三酯,甘一酯,甘二酯等)的性质十分相似,要研究酯交换过程中甘三酯的Sn-2位脂肪酸组成,所需要甘三酯的量往往需要很多块TLC板的分离才能实现,致使实验费用增加,效率降低,本文主要研究了脂肪酸,脂肪酸甲酯以及硅胶对油脂Sn-2位脂肪酸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脂肪酸、脂肪酸甲酸以及硅胶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影响油脂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的结果,这种方法是对国际纯粹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方法的改进和补充,大大简化了分析过程,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相关的研究与分析中。  相似文献   

4.
对废油脂制备生物柴油主要组分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碳链长度及双键数目对废油脂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氧化安定性及低温流动性有重要影响。提出了废油脂生物柴油燃料重整的原理及方法,并对比了重整前后废油脂生物柴油理化性质的变化。研究表明:原料油的脂肪酸酯组成直接影响制取所得生物柴油的脂肪酸酯组成;超临界法及氧化改质能够改善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低温流动性(CFI)改进剂对废油脂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改善效果明显;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改进剂能够提高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  相似文献   

5.
在无溶剂体系中,通过脂肪酶Novozyme 435催化甘油解法合成功能性油脂1,3-甘油二酯。在底物摩尔比1∶1(甘油与天然谷物调和油比),脂肪酶添加量8%(占底物质量)条件下,研究酶催化反应过程中不同HLB值的蔗糖脂肪酸酯和反应温度对1,3-甘油二酯生成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HLB值为11的亲水性蔗糖脂肪酸酯,在添加量0.5%,反应温度60℃下反应24 h,1,3-甘油二酯生成量最高,为42.61%。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链长脂肪酸单甘酯添加量变化时,单甘酯-籼米淀粉复合指数和糊化性质双变量相关性,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和扫描电镜,研究单甘酯链长、添加量及温度对籼米淀粉-单甘酯复合物结构和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甘酯碳链越长,与籼米淀粉的复合程度越高,且越易在冷却过程中形成黏度峰。相比于月桂酸单甘酯和硬脂酸单甘酯,棕榈酸单甘酯与籼米淀粉形成的复合物具有更高的焓变值、结晶度。硬脂酸单甘酯-籼米淀粉复合指数和糊化特性显著相关(除最低黏度值外);不同链长脂肪酸单甘酯-籼米淀粉复合指数与快消化淀粉含量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油脂对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采用体外模拟亚硝化反应体系,研究油脂种类(花生油、亚麻籽油和葵花籽油)和比例(0%、10%、20%、30%、40%)对N-二甲基亚硝胺(N-nitrosodimethylamine,NDMA)、N-二乙基亚硝胺(N-nitrosodiethylamine,NDEA)生成量的影响;同时,在油脂参与条件下(20%花生油),以不含油脂的水相体系为对照,考察亚硝化反应条件(底物浓度比、pH值、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NDMA、NDEA、N-亚硝基吡咯烷(N-nitrosopyrrolidine,NPYR)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油脂对NDMA和NDEA的形成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比于葵花籽油,花生油和亚麻籽油的添加更易促进N-亚硝胺的形成,且随添加比例升高有增加的趋势。亚硝酸盐浓度对NDMA和NDEA形成的影响大于对NPYR形成的影响;在pH值为5.4~7.0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NDMA和NDEA生成量有下降趋势,pH值对NPYR形成影响较小;当反应温度高于80?℃时,N-亚硝胺生成量随着温度上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NDMA和NDEA的生成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增加后略下降的趋势,NPYR的生成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含有油脂的乳化体系中NDMA、NDEA和NPYR的生成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相体系,且在相同反应条件下,3?种N-亚硝胺的生成量依次为NDMA>NDEA>NPYR。结果表明,较高的温度、较低的pH值、较高的亚硝酸盐浓度以及一定量的油脂存在条件下,可以明显促进NDMA和NDEA的形成,而对NPYR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反应温度,因此在肉制品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控制这些因素从而降低N-亚硝胺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不同乳化剂对米粉糊化和流变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米粉为原料,研究了三种常用乳化剂分子蒸馏单甘酯、大豆卵磷脂和蔗糖脂肪酸酯对其糊化、凝胶和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蒸馏单甘酯和蔗糖脂肪酸酯使大米粉的崩解值、最终黏度、回生值和糊化温度显著升高。大豆卵磷脂使大米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和糊化温度都显著降低,崩解值显著升高。分子蒸馏单甘酯、大豆卵磷脂和0.7%的蔗糖脂肪酸酯均会降低流体特征指数n,假塑性增强;0.5%~0.7%的分子蒸馏单甘酯和0.7%的蔗糖脂肪酸酯会增大稠度系数K值。三种乳化剂均会降低经高速剪切后的米粉糊表观黏度和触变环面积。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脂肪酸对玉米淀粉性质的影响,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动态流变仪研究了6种不同链长和不饱和程度的脂肪酸对普通玉米淀粉糊化性质、热学性质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6种脂肪酸对普通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无明显影响,可使普通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约下降8.22%~14.71%。除棕榈酸外,其余脂肪酸均能使普通玉米淀粉的糊化焓值降低,脂肪酸碳链越短,不饱和度越低,普通玉米淀粉的糊化焓值越低。共轭亚油酸-普通玉米淀粉复合物的抗老化效果最好,添加共轭亚油酸使原淀粉长期老化率约下降28.36%。随着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普通玉米淀粉的表观黏度逐渐增加。添加6种脂肪酸使普通玉米淀粉的tanδ降低,有利于其弹性凝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油脂的相容性和非等温结晶性质对油脂的口感品质有重要影响。为了拓宽椰子油和棕榈油的应用范围,开发以其为主要原料的专用油脂产品,本文通过GC-MS测得椰子油和棕榈硬脂油不同混合比例的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组成,研究了脂肪酸组成与熔融特性的相关性,再利用脉冲核磁共振仪研究了椰子油和棕榈油的相容性,并用差式扫描量热仪对二者按一定比例混合的复配体系和酶法制备结构脂的非等温结晶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比例酶法制备结构脂中Sn-2位的月桂酸含量(12.35~46.72%)明显高于物理混合油(5.86~30.75%)。该复配体系整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晶现象,在较高温度(25~45℃)时,相容性较好。在非等温结晶过程中,在同一降温速率条件下,随着椰子油比例的增加,2倍链长的β′型晶体,转变为低熔点的3倍链长β′晶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油脂微波加热模型,研究不同的油脂微波加热后3-氯-1,2-丙二醇(3-chloropropane-1,2-diol,3-MCPD)脂肪酸酯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NaCl溶液、pH值、时间、不连续微波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3-MCPD脂肪酸酯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熟榨植物油微波加热后3-MCPD脂肪酸酯含量增加均超过9 mg/kg,远超过其他植物油。2)3-MCPD脂肪酸酯含量随NaCl的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随NaCl溶液体积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3)酸性环境促进3-MCPD脂肪酸酯形成。4)微波加热10 min内,3-MCPD脂肪酸酯含量与时间呈正相关。5)微波总时间一定的情况下,不连续微波产生的3-MCPD脂肪酸酯明显少于连续微波。6)金属离子作为催化剂参与活性中间物的形成,能明显地促进3-MCPD脂肪酸酯的形成。上述结果可为食品微波加工处理过程中危害物3-MCPD脂肪酸酯的控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离子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卡拉胶、壳聚糖)不同添加量(0∶1、1∶9、3∶7)对玉米磷酸酯双淀粉糊化特性、凝胶质构特性、溶胀度和吸油率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卡拉胶)降低了玉米磷酸酯双淀粉的峰值黏度、衰减值;而阳离子胶(壳聚糖)使玉米磷酸酯双淀粉的峰值黏度、衰减值显著增加。阴离子胶使玉米磷酸酯双淀粉凝胶硬度下降,而壳聚糖则使其凝胶硬度上升。阴离子胶能促进玉米磷酸酯双淀粉的溶胀,但壳聚糖抑制其溶胀。壳聚糖使玉米磷酸酯双淀粉吸油率增加。离子胶对玉米磷酸酯双淀粉性质的影响,不仅与离子胶自身性质有关,而且可能与二者之间的静电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离子液体与传统的有机溶剂相比,常温下呈液态,饱和蒸气压小,是一种可调节、可设计的溶剂,并且能够提高脂肪酶的活性与稳定性,已经在酶促酯类合成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改变不同阴阳离子的自由组合,会使其产生不同的溶剂性质。这些溶剂性质如疏水性、极性、黏度、氢键强度将会对酶促反应产生影响。从离子液体的结构、离子液体溶剂性质对酯类合成的影响、离子液体在酯类合成中的应用以及针对特定反应设计特别结构的离子液体4个方面对离子液体在脂肪酶催化酯类合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未来在离子液体中酯类合成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热重(TG)及微商热重(DTG)法研究了6种市售植物油的氧化特性,探究了不同升温速率对TG及DTG曲线的影响,通过DTG曲线确定了不同植物油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起始氧化温度,并利用Ozawa-Flynn-Wall方程及Arrhenius方程对油脂的氧化进行了动力学参数的推导,同时分析了油脂热降解特性与其主要脂肪酸组成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氧化分解的温度随之升高,油脂的起始氧化温度、活化能等参数均可用于表征油脂的氧化稳定性,且植物油的热降解特性与其脂肪酸组成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油脂的起始氧化温度与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代表脂肪酸含量成正比,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成反比;油样的活化能及前指数因子同样也与饱和脂肪酸含量成正比且前者相关性显著,而速率常数κ与样品组分相关性与Ton-组分相关性趋势相反。热重分析法采样量少,操作简单快速,精密度高,可为油脂加工及储藏条件的控制、新型抗氧化剂研发等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离子液体的特点,包括蒸气压低、不可燃、不挥发等优点;分析了利用离子液体为介质的酶促反应中酶的性质和结构的变化。离子液体体系能够提高脂肪酶的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并且相对于有机溶剂较好地保护了脂肪酶的二级结构。离子液体的性质,如疏水性、极性和黏度都可能影响脂肪酶的活性、稳定性和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16.
旨在为热损大豆的加工提供理论支撑,以不同热损程度的巴西大豆为原料,采用索氏抽提法制备大豆油,分析其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全氧化值、氧化诱导期、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磷脂及生育酚组成及含量、色素含量,探明大豆热损对其油脂品质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热损程度的增加,其油脂的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全氧化值显著升高(p<0.05),氧化诱导期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大豆相比,重度热损大豆油脂酸值和全氧化值的增长率分别高达557%、148%;热损导致大豆油水解,甘三酯相对含量降低,甘二酯和游离脂肪酸相对含量上升,以Sn-1,3位水解为主;氧化反应导致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且热损程度越深变化越明显;热损导致大豆油总磷脂含量下降,磷脂酸相对含量显著上升,生育酚含量降低,重度热损大豆油脂中总生育酚的损失率高达19%;未成熟大豆更易发生热损现象,不同热损程度大豆油脂中的叶绿素、叶黄素及β-胡萝卜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大豆热损会导致其油脂组成发生变化,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17.
选取椰子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5种植物油脂为研究对象,在180℃加热氧化的过程中,测定不同油脂中脂肪酸比例变化规律,与共轭二烯值(CDV)、p-茴香胺值(p-AV)和己醛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加热相同时间油脂的氧化程度与脂肪酸组成有显著性差异,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氧化敏感性较高;对CDV、p-AV和己醛含量与脂肪酸比例之间相关性分析可知椰子油的SFA/UFA比例与CDV、p-AV和己醛含量相关性R值在0.9以上;大豆油、玉米油C18∶0/C18∶1,C18∶1/C18∶2脂肪酸比例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相关性R值在0.8以上,葵花籽油的C16∶0/C18∶2,C18∶0/C18∶2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在0.85以上,而菜籽油的脂肪酸比例C16∶0/C18∶1,C18∶0/C18∶1,C18∶1/C18∶2,SFA/UFA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的相关性R≥0.8。油脂中脂肪酸比例与油脂氧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利用不同特征脂肪酸比例参数可以表征不同植物油脂的氧化程度,为油脂氧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大豆、花生和葵花籽油脂体为研究对象,比较了3种油料作物油脂体组成间的差异,对储藏过程中不同油脂体的脂肪酸组成、磷脂和生育酚的含量以及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和酸价的变化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3种不同油料作物油脂体中的脂肪酸组成、磷脂和生育酚含量均显著降低(P 0. 05);在60℃加速氧化的条件下,储藏第0~6天时,3种不同油脂体的过氧化值均无明显变化(P 0. 05),但在储藏第6~12天时,3种油脂体过氧化值显著增加(P 0. 05),过氧化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花生油脂体葵花籽油脂体大豆油脂体;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3种油脂体的TBARS值均保持平稳,但酸价逐渐升高。研究表明,3种不同油脂体的组成和氧化稳定性存在差异,且大豆油脂体的氧化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壳聚糖稀溶液的流变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脱乙酰度、pH值和离子强度对壳聚糖稀溶液的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脱乙酰度的增大和pH值的增大,壳聚糖溶液的黏度先减小后增大,分别在脱乙酰度70.8%和pH 4.9时黏度达到最小;离子强度的增大导致壳聚糖溶液的黏度降低。黏度的变化与壳聚糖溶液的带电情况有直接关系,随着脱乙酰度的增大,壳聚糖溶液的Zeta电位和电导率一直在增大;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溶液的Zeta电位在降低;而随着溶液离子强度和pH值的增加,溶液的电导率在增加。  相似文献   

20.
以盐水腌制工艺制作Mozzarella干酪,研究了腌制时不同的NaCl质量分数、成熟期以及不同的干酪部位对Mozzarella干酪的粗成分、功能特性及蛋白质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质量分数提高,游离油脂与可榨乳浆生成量减少.对蛋白质水解影响不显著;成熟期增加,游离油脂生成量与蛋白质水解程度都提高,可榨乳浆生成量降低;干酪外部的游离油脂生成量低于千酪中心游离油脂的生成量,但三者对粗成分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