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冷轧薄板的生产过程中,金属晶粒将沿着变形方向被拉长。这种变化将导致力学性能等的变化。再结晶退火是冷轧薄板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研究冷轧薄板再结晶温度以及压下率对再结晶温度的影响,对冷轧薄板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能够为冷轧薄板生产时退火工艺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模拟大生产的连续升温条件测定超低碳铝镇静钢的再结晶温度,研究了冷轧压下率对再结晶温度和各项性能的影响.分析比较发现,碳含量在0.003%(质量分数)的铝镇静钢冷轧薄板,当冷轧压下率为70%、75%、80%时,开始再结晶温度为560~570℃,T50分别在585、575、565℃左右,随冷轧压下率增大再结晶温度降低;对冷轧板经700℃模拟罩式退火后进行单向拉伸试验.结果表明,退火板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压下率为70%~80%时,r值随压下率增大而提高,最高可达到2.44.  相似文献   

3.
将含P高强度Nb-Ti IF钢不同厚度的热轧板料统一轧成0.8mm厚的冷轧板料,来获得不同冷轧压下率的试样,采用盐浴炉退火试验和表面洛氏硬度测定方法,测定了不同冷轧压下率下的50%软化和100%软化的再结晶温度(T50和T100);冷轧试样经800℃退火后,进行单向拉伸试验,测定屈服强度σs、抗拉强度σb、延伸率δ和轧向塑性应变比r0.试验结果表明,冷轧压下率增大,能降低T100,提高δ和r0,但对T50和σs、σb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EBSD分析方法,对CSP试验钢冷轧板退火过程中组织转变和再结晶织构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用钢的再结晶过程属定向形核,冷轧基体织构主要是成条状的{111}<110>、{111}<112>和{001}<110>取向。新的再结晶晶粒主要是{111}<112>和{111}<110>取向,且两种取向相互生成。在再结晶温度区间有利于形成{111}<110>和{111}<112>取向,在晶粒长大阶段会生成大量的对深冲性能无明显影响的{112}<110>取向转变。因此,控制再结晶温度区间内形成的{111}取向稳定存在而不发生转变,将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深冲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盐浴炉退火处理方法,测定了两种冷轧ELC-BH钢在两种恒温条件下发生再结晶的时间。并在所测盐浴处理升温时间的基础上,根据Arrhenius公式计算了两种钢的再结晶激活能,并由此确定了其在30s、60s、90s退火时间条件下的再结晶温度。试验结果显示,硼含量是影响BH钢再结晶温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盐浴炉退火处理方法,测定了两种冷轧ELC-BH钢在两种恒温条件下发生再结晶的时间,并在所测盐浴处理升温时间的基础上,根据Arrhenius公式计算了两种钢的再结晶激活能,并由此确定了其在30s、60s、90s退火时间条件下的再结晶温度.试验结果显示,硼含量是影响BH钢再结晶温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吴浩  柴立涛  许柳 《金属热处理》2020,45(4):180-182
利用热感应马弗炉模拟罩式退火工艺,研究不同退火温度对冷轧低碳钢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为565 ℃时,试样以回复软化机制为主,轧后扁平状的铁素体保持不变;退火温度上升到580 ℃时,试样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下降明显,断后伸长率迅速上升,维氏硬度值也显著下降,表明此阶段完成再结晶,组织以片层渗碳体为主,有少量变形的铁素体;退火温度达到580 ℃以上时,力学性能和硬度变化不明显,表明580 ℃时试样充分完成再结晶。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IF钢再结晶退火行为,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模拟了56%压缩比冷轧IF钢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条件下的退火过程,测定了冷轧IF钢在不同再结晶完成时间下的再结晶完成温度。在热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根据Arrhenius公式计算了冷轧IF钢的再结晶激活能,建立再结晶动力学模型,拟合再结晶线性方程。同时通过不同再结晶组织分析发现,随着再结晶完成时间的延长,IF钢的再结晶完成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3004铝合金冷轧薄板的ODF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3004铝合金冷轧薄板的三维取向分布函数(ODF)的测算和回算极图的分析,研究了该材料的织构类型与分布规律。由ODF恒ψ截面图及回算(111)极图可知,该材料的主要织构为:{112}<111>+{123}<241>+{110}<112>,是典型的铜型织构。易产生与轧向成45^0的制耳。立方织构{100}<100>很弱,极点密度低,且漫散度在,布此而产生的0^0,90^0制耳不足以抵消45  相似文献   

10.
郭佛印  丁森 《轧钢》1991,(1):41-44
我国已有窄带冷轧机近千套,但生产的冷带多因卷重小(≤5kg/mm)、宽度窄(≤250mm)、成材率低,在质量和产量上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估计,10年之内窄带钢缺口仍在  相似文献   

11.
锂对工业纯铜再结晶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工业纯铜中加入微量锂能提高其再结晶温度,试验表明:加入0.04%(质量百分数)锂,使冷拔后的工业纯铜的再结晶开始温度从400℃提高到440℃,这是由于加入锂后,固溶于铜中,造成铜的晶格畸变,对再结晶过程中的位错运动与重排起阻碍作用,抑制再结晶过程的形核和晶界迁移,从而抑制再结晶,提高铜的再结晶温度。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退火温度对棒材组织、硬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变形量对铌钽合金棒再结晶退火温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变形量的增大,材料的再结晶退火温度降低.变形量为90%时,锻造棒材的再结晶退火温度为1000~1050℃;变形率95%时,轧制棒材的再结晶退火温度为950~1000℃.  相似文献   

13.
基于热模拟双道次压缩实验研究了高铌HTP合金钢奥氏体区变形后道次间隔时间内的软化行为,分析了变形温度与间隔时间对静态软化行为的影响,得出了实验钢的静态再结晶激活能,并建立了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对七道次异步叠轧铜板采用220℃×30 m in和220℃×40 m in两种工艺进行退火,运用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对两种铜板的再结晶程度、织构和晶界特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220℃×40 m in退火处理后,铜板的再结晶较完全,其织构为明显的{100}〈001〉立方织构;而经220℃×30 m in退火处理后,铜板内仍存在晶体缺陷,其织构为{123}〈412〉轧制织构及少量的{100}〈001〉立方织构。晶界特征分布图表明晶界都主要分布在Σ1、Σ3、Σ7、Σ9和Σ11位置上,采用220℃×40 m in退火处理后铜板中各主要晶界的含量明显高于采用220℃×30m in退火后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不同退火温度下冷硬板的硬度变化,并结合金相组织检验,测定了St37-2G冷轧板的再结晶温度。结果表明:金相组织检验结果与试样硬度检验结果相吻合,硬度检验测定的再结晶温度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测得试验用St37-2G结构用冷轧板的再结晶温度约为630℃。  相似文献   

16.
加热速率和形变量对IF钢再结晶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膨胀仪法研究了4种退火加热速率对不同冷形变量的IF钢再结晶温度的影响。IF钢的再结晶温度随加热速率的增加而提高,随变形量的增大而降低,如将膨胀曲线的微分最低点定为再结晶温度,在形变量为ε=1.2的条件下,当加热速率由20℃/h提高到400℃/h时,该钢的再结晶温度由645℃提高到664℃。当加热速率保持不变,形变量由0.8增大至1.2时,再结晶温度下降约10℃左右。  相似文献   

17.
水恒勇  赵爱民  汪志刚  王纯  苏岚 《轧钢》2012,29(2):8-11
研究了退火温度对高强IF钢组织性能及再结晶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铁素体晶粒长大,IF钢的抗拉强度下降,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r值逐渐增大;退火后表现为较强的{111}<110>和{111}<112>γ纤维织构,且强点集中在{111}<112>取向,退火温度为840℃时该两取向织构密度值均较大且相差较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冷轧压下量及时效温度对内生复合钢板弱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轧压下量的增加,弱界面的结合强度明显降低;而随着时效温度的上升,弱界面的结合强度呈现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二元钽钛合金丝经拉拔加工中间再结晶退火处理后的组织。结果发现:变形量为12%的!1.5mm的钛钽合金丝经1000℃×1h退火能够发生完全再结晶;变形量由17%增大至70%,再结晶温度下降约40℃,变形量对再结晶温度影响较大;变形量越大,再结晶后的组织晶粒细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