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杨陈 《中外建筑》2012,(8):82-83
在日本园林中,往往会惊诧于其植物形体的高雅、沉静,植物色彩的生动、靓丽,庭园植物周围环境及园林整体景观非常融合。本文结合作者亲历日本园林的感受就日本园林最突出的三点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园林》2008,(12):38-39
自从四、五年前我爱上了庭园花卉植物,我希望能经常得到园林花卉植物方面的信息和知识,订阅了近10种报刊杂志,《园林》无疑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现在,《园林》已成了我亲密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刘庭风 《园林》2006,(10):6-7
日本的寺院园林的规模和质量远胜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寺院占地很大,常由几个院落构成,几乎每个院落都是一个庭园或庭院。大殿有庭园,小殿也有庭园,讲堂、僧寮都有庭园。上至住持,下至沙弥,都可在庭园环境之中享受园林之美。和尚们常不把园景看成是美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佛的化身,于是,一庭一景,皆有佛教的喻意。大德寺是日本最大和最著名的  相似文献   

4.
庭园是园林的一种类型,是在建筑内外庭院的小空间进行园景设计,用地面积相对较小。在庭园设计时,一般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进行组景,园林各要素的尺寸、相互之间的比例应恰当。在庭园空间中,要集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要素于一体,精心构思,做到步移景异。笔者几年来从事景观设计认为庭园设计中应注意以下要素。  相似文献   

5.
“春”是希望的象征”。“春园”意在表达对日本人民的“春”的祝福,同时主日本人民领略到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春园”以植物造园为主,形成“春园”八景,并妙选历代咏春诗词名篇点景,融园林、诗歌、书法为一体,是在植物造园中融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6.
雪艳 《园林》2000,(9):38-39
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虽同属东方园林,但绝不等同于中国园林,日本园林通过对中国园林有选择、有发展的兼收并蓄,把对园林精神的追求推向极致,并产生了有自己风格的园林形式。 1、桂离宫日本现存面积最大的代表性回游式庭园。园内有较大的水面及林地,开合有致,整体效果统一纯净。 2、修学院离宫叶色斑斓的修学院离宫秋景。日本园林喜将槭树类临水种植,叶色更显亮丽可人。  相似文献   

7.
日本传统园林的种植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2001,(1)
一座园林每年都有两次花期,第二次是在冬季;园内池泉封冻,而雪花则纷纷飘落于园中树木的枝条、叶片,飘落于静静的石块之上。从古至今,园林植物一直是各国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日本,出自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特点及造园师对庭园植物配置的特殊要求,其园林种植设计亦具有自身的性格特征。在日本园林中,游人往往会惊诧于其植物形体的高雅、沉静,植物色彩的生动、靓  相似文献   

8.
日本庭园源自中国秦汉文化,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痕迹仍依稀可辩,是东方园林体系的一个分支。中国园林从模仿自然山水向文人山水过程中,日本园林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山西园林古建筑庭院植物配置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我国传统园林古建筑庭院中植物栽值的历史、目的及各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植物栽植或是规则式,或是自然式,其目的是为了烘托园林古建筑庭院空间所要想表达的情感氛围。这种研究对于传统园林古建筑的复原与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对传统园林古建筑的总体设计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日本庭园同日本的文化一样,长期受中国影响,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中国古典园林相仿的。但是,由于中日两国的天文、地理、文化、经济、民俗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深远悠久、内涵丰富、个性鲜明,是世界园林景观中璀璨的瑰宝。文章介绍了中国传统园林中对植物运用的特点,展现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与文化美的结合。传统园林注重植物艺术美及意境美的营造,通过独特构思,营造宜人怡情的景色。文章还将中国传统园林与日本园林进行介绍分析,帮助认识感悟景观中植物造景之美。  相似文献   

12.
论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瞿辉 《中国园林》1997,13(4):50-51
本文论述了植物在园林中的造景功能和作用,指出保护生态环境,用植物造园是未来园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明清私家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风格差异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航兵 《中国园林》2002,18(5):70-73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创造出一种可观、可游的城市山林景象,通过各种手法创造诗意的意境;日本庭园吸取了中国古园林的内容,通过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变异,与禅宗结合,创造了另外的一种禅意的庭园意境。本文试图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园林主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初探出两者风格的分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枯山水庭园是日本园林的独特形式,为了探索日本枯山水庭园的营造动机和思想渊源,结合文献和实例,通过分析枯山水庭园的营造背景、所在寺院的宗派特色及其在寺院中的位置,指出其与日本禅宗的联系;进而对其出现的佛教思想和禅宗典籍的研究,推断《维摩诘经》经义对枯山水景观的营造有重要影响。对照经本的经义及注疏,发现枯山水庭园所表现的大千世界、般若正见、宴坐修行等象征特点皆在《维摩诘经》中能够得到印证,因此《维摩诘经》经义是枯山水的重要意向来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恰逢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徐州举办,是向公众展示徐派园林的好机会。【方法】徐派园林展园(即徐州园)设计以徐派园林发展的3个重要历史时段为切入点,展现出徐派园林的起源期、鼎盛期和定型期的造园艺术特色。【结果】总体设计采用三段式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台地城苑、汉代庭园、山水诗园3个叙事篇章:第一篇章采用高台筑园的形式来表现徐派园林起源于“台地城苑”的概念;第二篇章采用中国传统“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展现徐州汉代庭园堂榭高悬的景观特色;第三篇章以叠石假山结合摩崖题刻的形式,展现徐州宋代园林的天然与雅致之美。徐派园林展园造园艺术特色鲜明,园林建筑采用新汉风风格,叠石理水技艺高超、富于变化,植物配置古朴写意,园林小品极具徐文化特色。【结论】徐派园林展园旨在溯源徐派园林根脉,展示其不同时期的独特造园艺术特色。希望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徐派园林的研究中来,让更多的人知晓这类地域性代表园林。  相似文献   

16.
浅谈岭南晚清四大古典庭园植物景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晓蓉  董丽 《中国园林》2004,20(10):67-74
岭南园林是中国三大古典园林流派之一.由于多种原因,岭南园林的研究远不如中原皇家园林及江南私家园林深入,对植物景观的研究更是滞后于对其他造园要素的研究.现就尚存岭南四大古典庭园的植物景观作一些分析与探讨,并提出对这些植物景观保护及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林木叁姿     
《建筑师》2015,(4)
从中、日、法三国庭园对植物修剪的三种不同姿态,归纳出植物三种差异的气质——宜居、如画与抽象,并试图证明这也是——中国园林、日本庭园以及法国古典园林的三种气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植物是园林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传统的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术、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园林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其植物造景定义中的“景观”一词也主要是针对视觉景观而言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展,传统的植物造景概念、内涵等已完全不能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植物造景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植物造景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植物造景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提出的那个时代,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生态园林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这才是适合对代需求的植物造景,持续发展的植物造景。植物造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造景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  相似文献   

19.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车生泉  郑丽蓉 《园林》2004,(1):20-20
植物配置是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中的其他素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造各式园林景观以满足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在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公园、一块绿地可以没有地形、没有水体、没有园林建筑……但是不能没有能给公园带来生机的植物。  相似文献   

20.
张冬冬 《风景园林》2019,26(5):109-114
针对历史园林遗产中植物景观保护面临的现存问题,从国际公约方面着手分析,指出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修复的要点与相关国际宪章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如何对待历史园林"真实性"的问题。并借助欧洲、美国、日本与中国相关案例研究,论述国内外在该方面研究实践的共性、差异及其成因。最后在分析国际同行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总结并提出了可供中国园林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参考的经验及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