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翟立原 《科普研究》2007,2(6):12-14
基于对公民、素质和科学素质内涵的相关界定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的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一般要求,从4个方面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制定子目标。依据子目标给出了相应的科学传播内容体系,提出应建立测度公民接受科学传播后其相应科学素质变化的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生活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国内外的实证调研结果为基本依据,结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的考察和国际比较,提出了"生活科学"的概念,并探讨其主要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与生活基本需求密切相关;将实用工具性置于优先位置;突出感性和直观的作用;与社会科学紧密结合;与文化传统底蕴有内在联系。如果说科学是日常经验及思维的精致化,那么从侧重于常识的"生活科学"走进更为学术的"学院科学"就成为理解科学的一条道路。这启示我们,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不仅要重视"学院科学"(R.K.默顿,UCDOS),同时需要结合现实及生活需要的"后学院科学"(J.齐曼,PLACE)和"生活科学"(BISSC)进行科普,从而全面引导公众理解科学、运用科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为依据,对调查的基本情况和调查的过程质量控制做了介绍,从测算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和公民科学素质指数的两个路径,重点分析描述了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和状况;对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影响公民科学素质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概述.  相似文献   

4.
楼伟 《科普研究》2014,9(4):29-37,77
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是衡量公民自身科学素质的主要手段,也是国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重要参考。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既要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成果,有利于国际比较,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客观反映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水平以及是否达到了提高科学素质的目标要求。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公民科学素质概念的构成分析,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内涵、基本标准及其测评方式,并尝试从"内容"和"程度"两个维度建立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六要素模型以及三级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为实现到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关键能力的研究进展为背景,以终身学习为视角论述成年公民科学学习的研究历程和实现形式。本文参考STEM教育、STS教育、HPS教育和美国新一代的科学教育标准等文献,研究并提出了成年公民科学学习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框架,即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具有自我导向学习的动机、认知与能力;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伦理观与法律意识;了解科学与技术的社会运行机制并积极参与科学决策;理解科技创新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对于成年公民科学学习指导大纲的编写研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任定成 《科普研究》2021,16(4):18-24
《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按照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顺序赋予四者不同的位置,并把公民的基本科学能力表达为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此界定科学素质的新内涵.它设定未来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15年达到25%,为达此目标,增加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调整了两个重点人群的范围,修改了两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的内容,提出提升科普供给效能的5项措施.《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切实可行,但在判定实施效果上仍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8.
张超  任磊  何薇 《科普研究》2008,3(6):51-58
本文在总结历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国际公民科学素质研究的趋势,基于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分析,首次提出"公民科学素质指数"的概念,经过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的分析实践,证明"公民科学素质指数"能更好地地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行表征,有利于分析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变化及原因,进而为有关部门提供更加明确、细致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关茜  刘兵 《科普研究》2017,12(3):19-25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讨论“公众理解科学”的同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学者将视线转到“公 民理解科学”的讨论上。“公众理解科学”与“公民理解科学”两者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和重要差异的,这 种差异给出一种新的看待科学传播问题的立场。本文通过对于“公众理解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讨论,进 而对“公民”一词进行概念分析,讨论了公民教育与公众教育、公共教育等的差别。针对“公民理解科学” 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以公民的立场或视角看科学传播,与以往“公众”的立场看科学传播 的不同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科学精神的定义、内涵及组成成分,探讨其与科学素质和科学能力之间的关系,尝试将科学精神明确地纳入科学素质的结构体系中,为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转型和升级提供理论参考.而对科学精神的概念解构,有助于科学精神的测量,并促进新的完整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李璐  蔡雪斌  甄瑞 《科普研究》2014,9(3):41-44,64
幼儿园教育是国民教育链条的开端,而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关系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达成,且决定幼儿科学素养水平。本研究采用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对安徽省3市14个幼儿园的166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不同学历、职级、年龄、教龄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调查的结果,针对幼儿教师科学普及提出了如下建议:(1)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科学普及;(2)充分利用当地科技资源进行科学普及;(3)采用多种形式(如科普剧、科普知识大赛)进行科学普及。  相似文献   

12.
科技馆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承担着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但是究竟什么是科学素质、科技馆能够通过何种途径更好地实现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至今仍然没有十分系统清晰的思路。本文以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切入点,对科学素质涉及的三个重要维度——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进行细分,将抽象的概念细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馆观众不同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科学素质培养内容和具体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浙江省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展开问卷调查,获取关于浙江省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利用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性别、年级、专业和院校批次等因素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科学素养水平并无显著差异,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亦大致相同;而性别、专业、院校批次和大学生的科技态度对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中西经典文化基模进行案例分析,以PISA调查结果进行实证验证,试图从民族文化视角解析文化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影响层面与作用机制,并提出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红方 《科普研究》2013,8(4):11-16
本文聚焦脱域机制视域下我国科学普及的反思及运用,论述了以理性为主的科学思维在社会基本信任遭到冲击的情况下,重构社会普遍信任基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普及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结构,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九要素模型”,并从群体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学习科学的途径等四个方面,阐述影响青少年,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以此为依据,编制了青少年科学素养测评量表和背景调查问卷,采用配额抽样方法,对北京市部分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了测评,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海莉  李一 《科普研究》2013,8(4):74-80
重视农村妇女科普工作,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既是应对农业女性化提出的客观挑战,也是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河北省威县的部分村庄为例,对农村妇女科普参与的现状和科普权利的隐形剥夺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农村现存科普机制在价值诉求、基层科普组织和基础设施建设、沟通机制以及科普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如何创新农村科普机制,使农村妇女平等共享科学技术发展成果提出简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家的媒体素养在科学传播对话模式的背景下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要实现科学与公众的有效对话,除了强调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之外,还必须关注科学家媒介素养的提高。近几年,英国机构推行了一系列项目,旨在提高科学家的媒介素养,促进科学家与媒体、公众的对话交流,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首先探讨了科学家媒介素养概念的重要意义,其次,对英国此类项目具体方案和特色进行分析,为国内开展提高科学家媒介素养的项目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科普人才建设任务及执行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刚 《科普研究》2011,6(4):45-49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我国尽快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而科普工作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支撑手段。我国目前的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因此,必须加快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在尽快补足科普人才数量的同时,扎实提升科普人才的工作能力酝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围绕重点任务的执行需要,设计好支撑办法,形成环环相扣的措施体系,并最终实现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谈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杰 《科普研究》2009,4(4):50-52
“科学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显示着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所留下的印迹。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为了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善于教给学生恰当的记录方法,既是科学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