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指南。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哲学层面看,就是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削减“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固恋”;由于“理性”是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之“根”,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就必须从人类中心主义“理性”的祛魅开始。  相似文献   

2.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在环境法的发展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通过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条路径,分别从环境法学研究范式、环境法治各个环节和环境法律思维等三个层面表现出来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一面又有消极一面,既在理论上又在实践中,既存在以往又面向未来;是推动环境法不断地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环境法研究的基础。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从绝对对立再走向相对融合,并衍生出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新思想,对现代环境法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对环境法的理解,不能仅拘泥于形式和概念,还需要有一个法文化立场上的审视视野。一个理性的人文环境法律观总是意味着,环境法不仅仅是一整套规则体系,同时,作为负载着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和理性追求的规则体系,环境法还是一种精神的集合体,即崇真、向善、臻美三维贯通的复合体,这是环境法属人性的本质体现。这样理解环境法,既有助于避免因单纯功能主义的立场而失落了其应有的人文关怀,又可以为未来环境法的发展完善培育新的环境法律文化上的认知空间,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已经正式拉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大幕。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方面的缺陷,并从提升环境法的价值位阶、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细化原则性的法律规定、明确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等方面着手,提出改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的彰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与生态伦理学的建构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层面。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活动,必然涉及到生态伦理学几个理论问题:①要理性地对待“理性”,祛魅人类中心主义的本体论之“根”,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论基础;②要彰显实践的“主体性”,批判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遮蔽,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论基础;③要重新审视自然的“内在价值论”,实现价值的属人性与客观性的回归,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鉴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与生态伦理学的建构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层面。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活动,必然涉及到生态伦理学几个理论问题:①要理性地对待“理性”,祛魅人类中心主义的本体论之“根”,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论基础;②要彰显实践的“主体性”,批判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遮蔽,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论基础;③要重新审视自然的“内在价值论”,实现价值的属人性与客观性的回归,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鉴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与生态伦理学的建构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层面。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活动,必然涉及到生态伦理学几个理论问题:①要理性地对待“理性”,祛魅人类中心主义的本体论之“根”,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论基础;②要彰显实践的“主体性”,批判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遮蔽,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论基础;③要重新审视自然的“内在价值论”,实现价值的属人性与客观性的回归,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环境哲学非人类中心主义通过类比人类来证明大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从而拥有道德地位.但是,从终极意义上看,唯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和道德地位.自然内在价值论实际上是把大自然看作在本质上与人一样的存在物.人类和大自然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即便从自然生物性上也能将人和动物有效地区分开来.然而,自然生物性并不能凸显人对于大自然的超越性和高贵性,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对于大自然的超越性和高贵性.唯有人才具有道德地位,不是因为他们具有内在价值,而是在于他们超越了大自然,是属于人类物种的社会性存在.因此,环境哲学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它不是西方环境哲学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坚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的新人类中心主义,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9.
国际环境法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2009年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不仅突出了诸多现实性问题,而且反映了新问题面前国际环境法作用的调整,使我们意识到对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再次审视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本文旨在结合实践,尤其是哥本哈根会议的举行,探讨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新发展和新挑战,对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进行新的审视和调整,旨在更好的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0.
我国法学双语教学具有显明的政策背景和现实需要,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和法律英语联系密切,《环境法》双语教学课程的可行性强;《环境法》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应以引进为主,国内教材为辅,而系统的教学模式尚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11.
法的精神支配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行的法律性制度安排,法的精神是一种存在于所有法律当中的价值观念,它来源于对正义的不断追求。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正义观是西方法律制度内在的根本观念,它启示和支配着根植于西方文明的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时代特点的并非完全一致的每一时代的一定正义观念都从社会观念的角度引导着法的发展,制约着法的发展,体现在法的制度之中,成为法发展变化的灵魂和精神。  相似文献   

12.
境中可逗留随机游动的一些极限性质柳向东(暨南大学统计学系,广州510632)境中可逗留随机游动,用类似证明plya定理的方法简洁得出该过程的常返性,程能够游走最大值的一些强极限边界.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环境执法稽查,依法强化环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有效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纠正违法行为,惩治违法行为,净化执行环境,推动环境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对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素养是法治化建设进程中的基石保障,是塑造现代化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价值意蕴.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能力是法治素养的构成要素,与认知机制、推理机制、决策机制和建构机制一一对应.如何进一步提高全民族...  相似文献   

15.
西部开发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集环保资源开发与科教人才战略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决定了西部开发中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性。刑法作为环保法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预防环境犯罪、保护资源环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还不够完善,导致对环境犯罪打击不力。完善我国环境刑事立法,加强对环境犯罪的刑事抗制,是适应西部开发中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之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中分析了我国民事再审事由的立法规定,指出了其具有未审先定、重实体轻程序及可操作性差等弊端,根据现代民事诉讼理论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政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原则,而要让公民真正享有从基本人权中派生出来的具体权利,必须加强立法,构建人权法律体系.公正司法是保障人权、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法原则,将有效地指导并约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防止其滥用权力侵犯公民合法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8.
详细介绍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各种利益集团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通过分析影响财务管理方法的基本因素,认为企业应系统掌握财务管理方法,加强财务管理方法体系的完善;剖析了财务管理环境的主要内容,并对我国的财务管理环境进行了评价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弘扬法治理念,加强法制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法学界对经济法的法域归属问题存在颇多争议,主要是经济法的公法属性和社会法属性之争。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类别,对经济法的研究方向应作些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有益探索。尝试对经济法进行从单一视角转向跨法域的研究,探讨经济法同时涉足公法与社会法的问题,将能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调整原则及调整方法进行更为合理的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