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用水审计工作对企业提高用水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明显成效,对于分解和细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体现用水定额管理和用水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太湖流域部分企业用水审计的试点工作实践,探索性地提出了企业用水审计的指标和用水审计的主要内容,建议我国在实践中选取试点企业对用水审计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完善相应制度,推行企业用水审计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以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把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县域为单元分解落实至各行政分区。探索了对于缺少历史用水统计资料地区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方法,文章以郑州市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考虑社会经济、区域面积、人口等多因素影响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量化分解方法,采用了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分别计算多因素权重,以此实现缺少历史用水统计资料地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量化分解,使得水资源管理工作持续推进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不断落实。  相似文献   

3.
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逐步落实,用水总量及用水效率控制是当前以及今后水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以流域为着眼点分析地区用水总量及用水效率等指标发展趋势是完善地区用水总量及用水效率控制的手段之一。以珠江片2001—2015年水资源公报数据为基础,分析整理了珠江流域各水资源二级区及省级行政区用水总量及主要用水效率指标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于更好的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与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探讨了在我国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的必要性;从制度设计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需要,讨论了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构建的主要内容;结合目前全国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情况,探讨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的原则、依据、方法和技术流程;针对目前我国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设与控制指标分配工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徐邦斌 《治淮》2012,(10):23-25
制定和落实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是流域机构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探讨进行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工作的必要性;结合淮河流域特点,分析了淮河流域开展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加强淮河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工作的若干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关系的基础上,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方面分析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现状用水总量折算方法;从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分析了水资源论证中建设项目用水工艺参数的选取和自身用水效率;从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方面分析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生态用水量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影响问题。探讨新时期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相关问题,对于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制定和落实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的公平性将对各地水环境容量的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选用基尼系数为指标,从人口、GDP、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结果表明,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兼顾了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具有较好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8.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践中取水许可管理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特别是用水总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但取水许可管理与用水总量控制之间存在时间差,取水许可属于事前管理,用水总量控制属于事后控制,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将事后控制关口前移,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坚持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的原则,探索建立实际用水量与取水许可水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相适应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并引入广义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将区域全部用水纳入管理范围,可推动"三条红线"落地。  相似文献   

9.
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背景下,作为落实"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关键环节,计划用水被赋予了"用水总量控制""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内涵。在分析计划用水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要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严格用水定额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技术手段之一。在宏观总量上,以取水、供水、用水以及耗水和排水量作为总量控制的表征指标;在微观上,以用水定额、耗水定额等作为微观控制表征指标。本文对建平县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评估体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为建平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是“三条红线”的重要指标,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工作。通过分析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及各水资源二级区用水总量、各行业用水量、用水效率和水平的变化趋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用水定额预测了2020年和2030年长江流域用水需求,分析了各产业用水量变化趋势,提出了长江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有关分析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作为水利部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积极开展工作,制定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水资源保护工作全面展开,总量控制及水量调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按照试点方案,甘肃省将完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监督考核等4项制度,加强水资源统计、计量、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加强用水总量统计工作是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每年开展用水总量及分行业用水数据复核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取用水户为调查对象的用水总量统计,分别对农业、工业、生活等行业的统计调查对象进行代表性分析。选取生活用水量调查对象进行代表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所选取的样本代表性较好,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14.
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管理手段。本文分析了菏泽市在落实用水总量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行区域用水总量精准管控的措施和建议,对当前推进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依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水利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部署,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为基础,根据长江流域水文情势,充分调研长江流域干支流及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现状和用水规划,将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省级行政区和主要支流水系,最终细化到具体水资源控制断面上.该研究可作为流域机构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逐步建立以“...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按照国办发[2013]2号对新疆提出的用水总量红线控制指标要求,以新疆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结合新疆近年来供用水变化情况和已经审批通过的相关规划,将新疆的总体指标进行进一步分解,分解到地、州、市行政单位,从而使新疆的用水总量指标落到河流水系、与水管工作紧密结合,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考核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贾永志  游洋 《江苏水利》2012,(10):51-51
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我省加快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已完成划定工作。一是明确用水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窦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省政府以《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即到2015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560亿立方米以内;到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580亿立方米以内;到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存600亿立方米以内。  相似文献   

18.
《山西水利》2012,(8):3-I0001
<正>近日,水利部印发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落实措施要求,明确责任分工,举水利全行业之力,推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思路、工作原则、主要目标等总体要求,对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9.
为落实昆明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中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采用现状规划法,根据昆明市现状年(2010年)各行业的实际用水量,结合最近5 a统计年鉴数据及相关规划成果以及各县市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量的预测成果,以省政府下达的昆明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对各市(县)级行政区2015,2020,2030年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进行了分解。分解结果为昆明市各市(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用水总量控制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对宁夏省级用水总量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运行、管理和考核进行阐述,对相关控制指标进行分解,并以2014年宁夏实际用水总量考核评价为例,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