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由于横波的低速带厚且不均匀,转换横波速度又比较低,因此转换波静校正量大且横向变化剧烈。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简单又易于实现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根据多分量微测井资料求取低速层纵、横波平均速度比,利用纵波检波点静校正量和该速度比来求取转换波长波长静校正量。在动校炮集上拾取较清楚的反射层时间,再通过拟合抛物线时间与实际拾取反射层时间的差来求取转换波短波长静校正量。实际数据处理表明,该静校正技术能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转换波记录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该方法已经用于川西三维三分量转换波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转换波三维初至静校正方法在SLG气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转换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低,且其传播不受孔隙流体的影响,故其在近地表的结构和纵波亦不同,因此在转换波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转换横波的静校正问题比纵波更为突出。利用纵波初至和转换横波初至联合来建立近地表模型、最终求取转换横波的静校正量的方法,并在SLG气区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认为可在生产实际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庆油田喇嘛甸区块三维三分量地震数据,依据静校正量由大到小分层次解决的思路,首先采用模型法解决了与基准面有关的长波长静校正分量问题,然后在共检波点叠加剖面上利用纵波和转换波的反射信息解决中长波长静校正分量问题,最终应用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解决短波长静校正分量问题。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喇嘛甸区块三维转换波成像剖面与纵波剖面在构造、断层上的形态一致,而且波组保持了纵、横波各自的特点,为后续利用纵、横波联合进行储集层物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震瑞利波速度反演求取P-SV波横波静校正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中,P-SV波横波静校正量的求取至今仍然十分困难。本文借鉴Muyzert的方法原理,提出利用陆上P-SV波地震资料中的瑞利波频散信息反演浅层横波速度结构,进而求取P-SV波的横波静校正量。但是在实施反演之前要对P-SV波资料先做高程静校正和纵波静校正。文中详细列出求取横波静校正量的流程。通过实际二维P-SV波地震资料试验表明,利用地震瑞利波的频散信息可有效地反演浅层横波速度结构,并可预测P-SV波横波静校正量的长波长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LNS地区三维超大面积转换波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预测。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一套三维低信噪比转换波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方法:直接应用纵波炮点静校正量作为转换波炮点静校正量;对于转换波接收点校正量的计算,首先通过比例系数法求取初始接收点校正量,然后利用常规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求取短波长校正量,最后采用基于共接收点叠加的趋势面方法消除残留校正量。实际转换波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幅提高了转换波资料的成像质量,为后续的地震资料解释和油藏描述奠定了良好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6.
转换波地震勘探是海上和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方法。由于转换波具有传播速度低、吸收衰减大、能量相对较弱等特点,因此其地震资料静校正问题突出。常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在表层纵横波速度比不详、横波初至不易识别的情况下,效果都不太理想。针对转换波静校正难点,提出了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该技术通过P-P-P折射波初至拾取技术和P-P-SV折射波共检波点初至叠加技术的联合,实现了P-P-SV折射波初至的成像及准确识别;以此为基础,再联合利用P-P-P折射波折射静校正技术和P-P-SV折射波延迟时差提取技术,求取P-P-SV折射波检波点延迟时间。最后,根据P-P-SV折射波检波点延迟时间,求解出P-SV波检波点基准面静校正量。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提高了转换波检波点静校正量计算精度,能够明显提高转换波资料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转换波静校正一直是制约多波多分量勘探的瓶颈。与常规微测井相比,三分量微测井技术在获取纵波信息的同时也能接收横波信息,从而可以准确计算出纵、横波速度及低(降)速带分层结构,得到各检波点处静校正量,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以沁水盆地二维三分量地震勘探中的某条测线为例,详细介绍了井中激发、地面三分量检波器接收微测井施工设计、处理及解释方法,认为井中激发、地面三分量检波器接收方法在水平分量上可以记录到可靠的横波信息,频谱分析可见垂直分量主频高、频带宽,两个水平分量频带和主频都低于垂直分量;地面三分量检波器可以不受地表条件影响灵活安置,其“背对背”安置方式可以压制高频噪声;横波是续至波,叠加于其它波的背景之中,初至走时不易直接拾取,需通过偏振分析进一步处理。经三分量微测井校正后的时间剖面上同相轴连续性明显改善,静校正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横波微测井转换波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由于转换波静校正是一个新的课题,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鉴,常规用于纵波静校正的许多方法,很难照搬到转换波处理当中,所以,需要从最基本的表层资料采集入手,寻找一种系统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微测井一直是解决纵波勘探表层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表层调查方法,同样利用横波震源,也可以进行横波微测井采集。从横波资料的表层调查和应用,转换波静校正量的计算和应用2个方面,对横波微测井转换波静校正方法进行了介绍,通过实际资料的处理,说明该方法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并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分量地震数据反演近地表横波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陆上多波地震资料处理中,转换波资料静校正需要获得准确的近地表横波速度。文中从分析多分量地震记录波场出发,提出利用多波资料中的X与Z分量数据进行近地表横波速度反演的方法。利用X、Z分量上折射波信息,获取水平慢度和偏振角度,进而反演近地表的横波速度。通过数学模型与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反演的近地表横波速度较为准确,可以准确地反映近地表的横波速度变化。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涩北气田构造部位的气藏部分泄漏造成纵波同相轴下拉,振幅、频率变低,成像效果明显变差,无法准确描述构造形态等现状,有必要提高气云区构造成像精度,区分真假含气异常。为此在该区进行了炸药震源激发、数字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的多分量勘探试验,完整记录了各种波场。对比各种记录可以看出,转换波反射特征明显,其中水平分量面波区内还有横波反射。本文利用VSP及地面三分量资料对这种波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多分量数据的水平分量进行预测反褶积,较好地压缩了地震子波,消除了鸣震;以基于三分量微测井资料建立的表层模型为基础,借助转换波检波点校正量的求取,最终得到准确的横波炮检点静校正量,使转换波与横波均得到了较好的成像,横波成像极大地提高了气云区的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11.
复杂区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与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是一项配套技术,它涉及地震记录的折射初至拾取、折射层段划分、折射速度分析、延迟时计算、建立近地表模型及计算基准面静校正量等一系列步骤。为了提高最终静校正效果,要求对上述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在拾取折射初至时间时,必须确保大部分道的初至时间是正确的,才能保证后续处理符合要求。因地震记录折射初至具有连续性和高覆盖次数,增加了统计效应,所以由此建立的近地表模型更加真实,计算的静校正量更加准确。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适用于复杂地表条件,如山地、过渡带、黄土塬、丘陵等静校正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西部存在巨厚黄土区、无稳定潜水面的沙漠区及巨厚砾石堆积的山前带,其表层速度具有连续性特点,采用常规表层调查控制点法和初至折射法难以控制表层速度和厚度分布规律。为此,本文在以往的“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在反演过程中充分、合理地利用表层调查资料,结合大炮初至的回折波和折射波信息,进行连续速度模型反演,可精确地求出表层结构参数,再通过积分的方式计算出最终的静校正量。实例分析表明,文中所述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表层速度在垂向上连续变化的西部地区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南安集海探区表层结构复杂,常规的基准面静校正技术难以有效解决严重的基准面静校正问题,导致基于相关的自动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受地震记录信噪比低和最大1/2波形周期静校正量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解决复杂近地表的剩余静校正问题。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由高信噪比初至时差统计求解炮检点的剩余静校正量,不需依赖表层模型、较高信噪比资料等,对校正量的大小也无限制,侧重补充基准面静校正量的中、高频分量。通过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明晰了模型曲线和差分两种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的应用假设前提及综合应用思路,并在南安集海探区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复杂近地表区综合长波长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近地表区长波长静校正问题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难点之一,其原因不是野外数据密度不够,就是方法假设条件不能满足。在复杂近地表情况下,精确求解风化层速度、厚度和高速层速度是严重的非线性问题。本文通过非线性问题线性化、模型参数替代方法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野外表层调查和地震数据中含有丰富长波长信息,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应该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本文在表层调查和初至折射波速度的共同约束下,建立初始速度场,利用层析静校正进行近地表速度场反演获得近地表模型,再运用初至波旅行时拟合迭代技术,在地震数据共炮点、共检波点和共炮检距道集上综合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中国西部黄土塬地区野外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能够很好地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5.
几种常用静校正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林伯香  孙晶梅  徐颖  李博 《石油物探》2006,45(4):367-372
随着地震勘探区域地表条件复杂化,静校正在资料处理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各种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为此,对目前常用的高程静校正、模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等方法的基本理论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基于初至时间的层析静校正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复杂地表区由于地形和低速带变化引起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同时讨论了多域统计剩余静校正、相对折射法剩余静校正和反射剩余静校正等方法,认为基于初至时间的多域统计剩余静校正是解决由测量误差和表层速度模型误差引起的残留短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较好方法,只要应用得当,同样适合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  相似文献   

16.
多分量数据静校正对叠前振幅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常规多分量数据静校正损害振幅信息的原因,接着通过波场模拟和地震波传播特征分析,讨论了三种不同表层速度结构静校正对叠前振幅的影响:在低速表层结构时,多分量数据静校正对叠前振幅分析几乎没有影响,可采用常规多分量处理模式;在表层速度低于目的层速度的较高速表层结构时,通常静校正的影响不可忽略;当表层速度高于目的层速度的高速表层结构时,静校正可能给出相反的振幅变化特征和错误的叠前振幅分析结果,这也是纵波勘探中AVO技术有时失利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文中指出要克服静校正对高速表层结构叠前振幅分析的影响,研究应用基于地表的叠前矢量波场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三湖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湖地区浅层低速异常体可造成地震反射同相轴从浅到深“下拉”现象,这种“下拉”异常给气藏识别带来了陷阱。只有采用正确的静校正方法,消除浅层低速异常体影响,才能正确识别由含气目的层引起的地震反射同相轴“下拉”现象。本文提出的静校正方法是利用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确定〖WTBX〗V1〖WTBZ〗速度和参考模型,采用折射静校正计算出静校正量,然后进行高低频分离,先应用高频分量,叠后应用低频分量来确定构造形态和交点闭合。剩余的静校正量用反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解决。台东2号含气异常钻探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静校正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在剩余静校正量较小的情况下,采用线性方法求解能够较好地解决静校正问 题。对于复杂地表结构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经常规静校正后仍然存在很大的剩余静校正量,传统的反 射波剩余静校正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出现“周期跳跃”现象。快速模拟退火静校正技术能够解决大的剩余 静校正量问题,特别适用于表层构造复杂地区及低信噪比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