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硅谷》2014,(10)
正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和区域产业创新链建设的核心。贵州省经过五年建设到2013年共有10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4.9%。其中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试点企业1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92个,创新型企业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铝业公司等中央在黔企业共32家,占创新型企业总数的31.1%,省级国有大中型企业20家,占企业总数的19.4%,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了一个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逐步进入了一个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企业、政府、  相似文献   

3.
唐勇  周霞  张骁 《工业工程》2015,18(2):100-107
分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特征,指出创新型产业集群中丰富的协同创新活动是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有效方法,并提出创新平台是协同创新的优良载体,建设创新平台能有效促进企业创新。在实证分析中利用DEA SBM超效率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将创新平台加入到创新效率测度的投入变量中,以专利申请数为产出变量,对广东省不同地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不同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之间的创新效率整体较高但是存在一定差异;创新平台作为创新投入变量是一个能深刻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集群之间的创新平台建设差异较大,一些地区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基于此提出5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科技创新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迈向科技强国起到影响深远的作用。创新企业的孵化离不开政策扶持,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离不开机制引导,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提升创业孵化能力以及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早在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以企业作为实体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产业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5.
《硅谷》2012,(6):I0008-I0011
<正>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以科技资源带动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集聚,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商业模式和创新文化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能够有效整合区域创新主体和要素,是推进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201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围绕"一个行动、两项工程"开展相关调研,部署了创新型  相似文献   

6.
企业创新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三峡工程建设者通过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 原始创新,实现了在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技术、70万kW水轮机水力设计安装制造、双线五级船闸高边坡稳定 支护等100多项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但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存在着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率低、自主知识产 权少、研发投入不足等严重制约创新的突出问题。为实现到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我国企业需要在 挖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去培育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硅谷》2013,(15):I0018-I0018
广州市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把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探索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引导和支持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了一批规模大、掌握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为支撑广州持续快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创新型龙头企业。目前,广州地区共有国  相似文献   

8.
推进创新型地税机关建设,对推动地税事业发展进步,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分析推进创新型地税机关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推进创新型地税机关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突出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创新行为的重点;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深化实践,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扎实推进创新型地税机关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项根本性战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创新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引擎。而企业创新中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集成是构筑企业持续竞争力,从而能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硅谷》2012,(2):164-164
<正>2011年,泰兴市紧紧围绕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这一目标,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扶持科技创新项目,加快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努力培强自主创新能力,倾心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有效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泰兴市牢牢抓住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大创新型乡镇、创新型园区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力度,科技创新范围日益浓厚,创新效能逐步加强。2011年专利申请达2600件,全年组织实  相似文献   

11.
《硅谷》2014,(4)
正据四川日报,从成都市科技局获悉,去年成都新增44家四川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和132家创新型培育企业,共占全省新增创新型企业数量的46%。截至目前,成都范围内的省级创新型企业已达594家。去年以来,成都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引导和支持,积极组织在蓉企业开展四川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这些企业的快速成长,将加快引导成都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形成创新型企业梯队,促进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材料产业》2006,(6):15-18
做为首都,北京汇集了大量的创新资源要素,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整合资源营造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企业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创新提升实力?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不停地进行摸索和实践。5月9日召开的北京科技大会将成为政府和企业探索创新的新路标。[编按]  相似文献   

13.
自2018年被列为创新型试点城市后,金华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建设科创廊道、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的创新型城市战略部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存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支撑作用不强、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偏弱、创新平台能级不高和创新型人才短缺等问题,该文为进一步完善金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据报导,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国日前指出,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的战略选择。新时期的国家科技工作必须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一总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推进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现代城市建设中创新侧重的内容不同,将创新型城市建设分为文化与知识创新型城市建设、高科技产业文化与工业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意产业与现代化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并从不同类别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有效途径和方法对策经济决策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真知的可能。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时代的引擎。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历史的要求,时代的号召。然而看看我们的实在教育又怎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呢?  相似文献   

17.
效能建设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形式和载体。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工会效能建设,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是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推进工会工作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重大部署。通过加快工会效能建设,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温馨型、活力型、创新型“五型”工会为目标,着力在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作风上求实效、再提升,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服务质量,推动了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童云芳 《包装世界》2008,(11):22-23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企业,是顺应时代特征和国家发展大局、事关集团公司打造百年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选择,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企业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9.
《新材料产业》2006,(11):F0001-F0002,I0001
技术转移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如何加快技术转移工作.使技术像资本、人员一样在企业之间流动起来,是现阶段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与科研单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的企业过去对研发的投入较少的历史情况决定了我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还需要若干年的发展过程。目前大学和科研机构不但不能退出技术创新,还应要求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强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帮助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据媒体报道,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最近表示,国务院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引起了一股自下而上的创新创业热潮。在此形势下,国家高新区提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