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何心 《中国搪瓷》2013,(9):38-43
"社区"最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后来又有了"共同文化"的内涵。当BBS出现,它让全球有某种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群聚集在一起,网络社区形成,成为独立于传统社区形式之外的一种新型社区。当手工艺进入社区,它即找到了最好的生存土壤,而作为社区本身,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手工艺。  相似文献   

2.
将两种传统手工艺融合在一起,用一种手工艺的"巧"来体现另一种手工艺的"美",进而呈现出传统手工艺的精神文化内涵,这或许是一条可以探寻的创新路子。潮州手拉壶作品"竹韵"就是这种创新方式的体现,它用手拉壶技艺和陶瓷雕塑技艺的"巧",体现了竹编技艺的"美",进而在一把手拉壶上展现出竹的韵味和精神,让手拉壶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一个高度。  相似文献   

3.
竹编亮起来     
当章俊杰邂逅竹编,思绪万千。在为传统工艺担尤的同时,他发现了竹编那无以替代的质朴美感,将传统运用于设计的想法油然而生。在学生面前,他是一名大学教师:在手工艺人面前,他又是产品设计师。章俊杰在教书的同时,还专门从事产品设计,"素生SOZEN"就是他在2011年创立的品牌。那时,章俊杰开展了一个竹材质的研究项目,对象为杭州及周边的细丝竹编。随着研究的深入,章俊杰发现传统竹编费工费时,外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一场手工艺界久违的盛会。12年前,当一群心怀梦想的媒体人聚在一起立志做这样一本纯粹的关注中国传统手工艺与文化的杂志时,就在想象这么一天:齐聚各领域的朋友,共飨一道手工艺的思想盛宴。12年来,我们以传承文化、引领生活为己任,在浮云中来往飞翔,在寂寞中坚守梦想。我们以一本杂志连接了手工艺界的人士,让大家找到了族群的归属感。有读者曾来信说:"它的宁静美好,就像一只温柔的手,给纷繁生活中困惑的人们一种精神上的抚慰。"  相似文献   

5.
设计力5当一个手工艺人发自内心地热爱传统工艺行业,才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钻研手工艺,推陈出新,打动自己的同时,感化其他人。这或许是匠人精神最好的诠释,继而让更多古老的文化在当今时代有了暖心的温度。  相似文献   

6.
正成都文殊坊的刘氏竹编体验店里,一位收藏家专程过来拜访刘嘉峰。简单闲聊几句,刘嘉峰客气地送走了访客。原来客人想买下他的双面竹丝编《天女散花》,可他舍不得。因为想建竹编博物馆,他的作品一直悉心保存着。一个做手工艺的老匠人,大致能想象得到会是一个质朴的老者,但刘嘉峰很"潮"。这并非指衣着,而是他对时下各种流行时尚如数家珍。"社会的变迁,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若不想被时代抛弃,那么就应该吸收新东西,站在潮流前沿。"  相似文献   

7.
潘天波 《中国生漆》2014,(1):12-17,5
从实用的角度看,漆艺之道不是别的,它是"生活"。离开生活性,漆艺就离开了它的理想。漆艺文化就是生活的文化,抑或手工艺的文化,它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我们必须向它致敬。手工艺文化拒绝"纯粹性",它是自然的恩赐,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现代漆艺的"纯粹性"倾向,使手工艺正面临一场无形的文化屠杀,必须要获得生活性漆艺的救助,否则我们就不会见到美的漆艺,更遗憾的是作为文化大厦基石的手工艺文化也会遭到彻底地毁灭。  相似文献   

8.
我们一直倡导留住民间工艺,留住那些民间文化的精神。留住手工艺人的手艺。但是,文化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它有一个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正>为社区手工艺人免费提供出售作品的店铺,把收益和让区公益事业相结合,北京为南锣鼓巷街道办探索出的"社区工艺坊"模式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南锣鼓巷是北京有名的古街区,老北京文化和时尚创意文化在这里互相融合,催生了街道两旁各种特色小店,成为一道让游客流连忘返的风景。在这些店铺中,有一家位于古街北口的"社区工艺坊"显得与众不同,不仅因为店里的商品均为寄售,还因为在租金高昂、一铺难求的南锣鼓巷,在店里寄售商品的人不用交一分钱租金。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手工艺发展的热潮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个行业。通过这篇报道,我们一同了解一批年轻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听听他们的所思所想,也让我们跳脱"文艺""情怀""文化"等热门词汇,一窥中国手工艺发展现状的一角。  相似文献   

11.
编竹四十载     
我叫金建民,今年60岁,从12岁开始,不算在海宁给人当司机的10年,做竹编正好38个年头。小时候,隔壁住着一个打竹子的老头,我没事就往他那里跑,一连好几个月,他看我这么有耐性,就收我当了学徒。我觉得一个人干什么活也是一种缘分,大毛竹与我也有一种缘分。那时候,东西坏了肯定是要修的,舍不得丢。修理也有讲究,不像现在修理篾器太随便,上色就  相似文献   

12.
六元 《中华手工》2011,(9):90-91
公民馆是一个载体,可以将手工艺从"自我赏玩"的少数人引向大众,并成为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机缘巧合,星海在日本参加了一个公民馆组织的"中日友好交流会"。活动结束后,星海被要求唱首中国歌,他不会唱歌,赶忙请辞。"那就表演点有中国特色的东西。"盛情难却,星海打了一套24式太极拳。收功后,大家给予非常热烈的掌声。邀请他的朋友说想找一些学员,请星海当老师,他随口答应了。  相似文献   

13.
袁倩 《中国搪瓷》2013,(9):44-46
上海普及社区手工艺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1928年,一个叫黄培英的女子就在上海开办了一个编结传习所,专门培训社区居民学习编织技艺。后来传习所影响力越来越大,黄培英又被人请到电台里传授编织技艺,大批的上海居民守在收音机前收听。后来,  相似文献   

14.
袁倩 《中华手工》2014,(6):96-98
<正>现在,全国稍微成熟一些的手工培训学校都没有许下培养一个未来艺术家的承诺,他们注重的是为孩子提供一个玩艺术的宽松环境。"××手工艺培训,帮你培养一个未来艺术家。"十几年前,这种功利性十足的广告语是一些少儿手工艺培训机构常用的。可是现在,全国稍微成熟一点的少儿手工艺培训学校都没有了这样的"宏伟目标",它们都在说:"孩子来我们这里,就是来玩的。"让家长掏钱送孩子去学校玩,这不是要逆天吗?当新一代70后、80后家长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去培训机构学手工艺,要么是求一种生存手段,要么是找一把能打开艺术殿堂的钥匙。现在,社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生存途径、更丰富的生活方式,且在工业文明的剧烈冲击下,许多手工艺品类都在没落,把学手工艺当做谋生手段,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在整个70后、80后的教育经历中,几乎没有手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手工艺历史比较久远,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农耕时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手工艺的创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制造骨针石斧、陶器木具到纺布做衣、修葺房屋等。千百年传统手工文化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根深蒂固。我国民间留存有大量的艺术瑰宝,其中有刺绣、玉雕、石器、竹编……这些  相似文献   

16.
<正>自古文人多爱竹,并赋予它一个雅号"此君"。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宜兴有"中国第一竹海",还有得天独厚的黄龙山紫砂矿源,紫砂壶和竹制品(如竹床、竹凳、竹席、竹匾等)家家都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宜兴紫砂陶人又将竹文化与茶文化融为一体,开拓出了一个新的"不可一日无此君"的高雅境界,以及一款俗称竹编壶(也称竹篓壶)的新宠而广受青睐。然而紫砂竹编壶制作难度大,耗时费工,因而许多艺术  相似文献   

17.
正造型多变的紫砂陶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术,独特的紫砂矿料,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砂如玉的肌理效果闻名海内。在众多的紫砂器中,经常会见到将竹子作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其中有许多已经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佳作经典,如清代邵大亨所做的"太极八卦一捆竹"近代的"高风亮节壶"等,竹子与紫砂壶可以说结下了不解的缘分,眼前的这件"竹编石瓢"壶就是将竹编造型与传统的石瓢壶组合起来,一件主题鲜明的  相似文献   

18.
正打开开化堂的茶筒,竟然飘出美妙的音乐;朝日烧的茶杯明明放在木桌上,杯里的水却逐渐沸腾起来;西阵织不止是做和服的高级面料,还可以做成屏风;中川木工艺的木器不止有水桶,还可以是温酒器;公长斋小菅的竹编灯罩内,分明看不到灯泡,却发出光来;金网辻的网香炉不用点火也能焚香礼佛……这是2017年米兰设计周上,京都手工艺组织GO ON与松下电器合作推出的"当电子遇见传统工艺"系列作品展。  相似文献   

19.
<正>在人生中,我们会不停地审视这个世界,而对待这个世界最好的工具,就是我们的双手。因此传统手工艺,其实是一种传承,它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在瑞典,大家对手工艺的记忆其实已经模糊了。当下,中国社会大众对手工艺、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可谓前所未有。作为手工艺推广者,看到这种现象,既喜且忧。因为我们正面临一个问题,人们对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但地球只有一个。按照现在的消费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手工艺,给人的印象就如藏于深山的高级定制品,价值珍贵却鲜为人知。但当手工艺遇见了众筹,就如同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让传统技艺在网络上以最时髦的方式绽放光彩。众筹其实算不得什么新鲜事物,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一群人凑钱做一件事。现在的许多市场行为,都是众筹的表现形式。不过,如今的互联网众筹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金融存贷生息循环的单一模式,把触角伸向了社会及经济的方方面面,为科技、工业。文化、卫生甚至传统手工艺等诸多领域提供了无穷的可能和创意。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的技术创新带来的数码时代,正在毁灭一些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手工艺产品。但也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