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对微构造、储层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油藏进人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用地震属性技术识别构造岩性物性复合油气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主要是借助各种数学分析方法,从地震数据中拾取有关岩性及含油性等多种属性的信息,同时结合工区内测井资料进行储层参数转换,进而直接指导油气勘探与开发。文章在地震属性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拐16井油气藏地震属性识别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了该油气藏属于构造岩性物性复合油气藏类型的例子。拐16井区油气藏最初被作为构造圈闭,随后被预测为岩性圈闭,但后期的钻探结果表明这都是不正确的。利用均方根振幅、瞬时相位、反射能量等地震属性并结合沉积、构造等储层信息,对拐16井油气藏的岩性、物性、构造和含油气性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该油气藏为构造岩性物性复合油气藏,所提出的滚动勘探开发建议已通过专家评审,并被生产管理部门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针对温米油田温西三区块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难度大,储层非均质性认识不清等问题,以区块三间房组油藏为例,开展了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结合钻井、地震、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等资料,运用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分析和研究了区块的构造、岩相分布及储层物性特征,精细构建了区块构造模型、岩相模型及储层物性参数模型,全面描述了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三维数据体,为后续开发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油田长4+5段油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孔、低渗储层背景下发育的油藏往往具有复杂的控制因素,经常出现油水同产的现象,白豹油田延长组长4+5段油藏即属此类油藏。基于长4+5段储层的沉积相、物性、非均质性和构造等发育特征,分析了油藏类型及其在剖面和平面上的展布。研究认为:本区油藏属典型的岩性油藏,长4+51^1为主力产油层段,油藏分布尽管存在非均质性,但连片性较好。储层非均质性和鼻状构造对油藏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图6参9  相似文献   

6.
东营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油藏由多期砂砾岩体叠置而成,砂体空间叠置关系复杂、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单个连通体储量规模小,造成开发难度大,开发效果差。以盐22区块中深层砂砾岩体油藏的储层地质特征为基础,综合考虑连通体规模、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沉积物源方向、地层主应力方向等因素,优化建立了井网形式、井距、井排方向及连通体组合开发方式等。研究认为矩形五点注采井网为砂砾岩油藏注水开发有效井网形式,矩形井网短井排方向与地应力方向一致的方式部署井网,优选一套井网控制储量,接替开发。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油藏描述在浅层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浅层稠油油藏以辫状河流相为主,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变化剧烈,油藏开发效果差异大。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预测、单砂体细分与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精细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研究一体化的技术路线,精细描述了储层微幅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完成了相控储层三维定量化研究;建立了反映不同开发阶段储层、流体变化情况的四维地质模型;掌握了油藏动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扩大了找油领域和滚动开发范围。对开发层系、井网、井距、开采方式等进行了优化研究,为开发调整方案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SN油田S109井区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储层构造、沉积微相、测井解释、储层非均质等研 究基础上,建立地质数据库,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油藏构造、沉积微相和油藏属性建立三 维模型,通过建立的储层三维模型,对沉积微相划分等地质工作进行了检验和修改,从而建 立起符合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分布,为后续油藏数值模拟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注水后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对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对冀东高尚堡油田沙三段2+3亚段(Es32+3)储层特征展开研究,通过对重点井样品注水前后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储层非均质性的分析对比,指出注水后储层物性普遍变好,但本身物性较好的储层物性改善程度更高。这一特征也导致了注水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更为严重,一般注水后储层非均质性由中等非均质性上升至强非均质性。针对注水前后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初步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压力资料识别储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油气储层在空间上分布的各向异性和各种内部属性的不均匀性.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有很多,如构造因素、沉积因素、成岩因素等.储层非均质性描述的准确率直接决定了油藏开发水平的高低,因此利用压力资料识别储层非均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渗流力学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非均质油藏直井渗流微分方程,采用积分方法求解出非均质油藏边界元基本解,建立直井井底压力响应边界元解模型,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并进行理论计算得到了无因次压力和压力导数与无因次时间双对数理论图版,并详细分析了影响井底压力动态响应的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