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测控系统中的外部干扰作了简要的分析,介绍了串模干扰和共模干扰的形式,着重从电源和信号传输通道两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抗干扰方法。  相似文献   

2.
测控系统中的抗干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测控系统中的外部干扰作了简要的分析,介绍了串模干扰和共模干扰的形式,着重从电信号传输通道两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抗干扰方法。  相似文献   

3.
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关系到整个控制系统安全运行,而接地系统是PLC安装和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采取良好的接地措施,最大程度消除共模和差模干扰。对提高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实现PLC控制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功率变流装置以其出色的电能变换效率和灵活的电能变换形式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本文以三相PWM整流器为研究对象,对其差模干扰源进行了数学分析和仿真,指出差模干扰源主要集中于PWM开关频率及其倍数频率附近,并对称的分布于开关频率倍数点的两侧。在此基础上,利用Saber软件对带有寄生参数的差模传导干扰模型进行了时域仿真和分析,并对不同负载下的干扰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电能表作为电能计量器具是民生计量内不可或缺的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消费素质不断提高,电能表的质量以及计量是否准确成为目前人民广泛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电力领域内重点关注的对象.根据最新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1000-4-19:2014规定,如有可能来自电力电子和电力线通信系统的干扰,且电源电压小于280V和在50Hz或者60Hz条件下运行的电气和电子设备,必须进行差模电流干扰试验.本文详细介绍了电能表传导差模电流干扰试验的试验原理、试验条件、方法以及试验结果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关弘 《工业计量》2006,16(A02):73-76
文章主要叙述数字多用表在实际测量时存在的共模干扰,以及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抑制这些干扰,为减少干扰怎样正确合理地使用数字多用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光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首先详细分析了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然后对常规方法标定共模波前传感器后的系统校正残余误差作了分析,并从校正残余误差和操作的简易程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常规方法标定共模波前传感器存在的缺点,最后针对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两种新的共模波前传感器标定方法,详细推导了两种方法标定共模波前传感器后全系统的校正残余误差.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标定共模波前传感器后,其校正残余误差只与常规方法标定共模波前传感器后系统的校正残余误差中的一种误差有关.  相似文献   

8.
电子镇流器的研究已成为绿色照明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电子镇流器技术优势及发展的基础上,对于电子镇流器电磁兼容问题分析进行分析,提出了抑制共模干扰滤波器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对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预处理的过程中 ,往往要把微弱的信号进行放大 ,要求放大器有足够大的共模抑制能力、很强的差模电压放大能力、很高的输入阻抗和稳定的工作性能。但当传感器的输出电阻不为零时 ,运放的等效输入阻抗将不对称 ,从而使单运放的失调增加 ,尤其是在运放输入阻抗较低时更为严重。如果放大电路的共模抑制能力不足、外接电阻匹配不精确 ,则传感器的输出引线电阻、噪声等将在放大电路的输出端引起更大的共模干扰。而运放输出端较大的共模输出信号 ,将使运放的线性度下降而难以有效地放大有用的差模信号。如果共模信号幅值超过…  相似文献   

10.
在对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预处理的过程中 ,往往要把微弱的信号进行放大 ,要求放大器有足够大的共模抑制能力、很强的差模电压放大能力、很高的输入阻抗和稳定的工作性能。但当传感器的输出电阻不为零时 ,运放的等效输入阻抗将不对称 ,从而使单运放的失调增加 ,尤其是在运放输入阻抗较低时更为严重。如果放大电路的共模抑制能力不足、外接电阻匹配不准确 ,则传感器的输出引线电阻、噪声等将在放大电路的输出端引起更大的共模干扰。而运放输出端较大的共模输出信号 ,将使运放的线性度下降而难以有效地放大有用的差模信号。如果共模信号幅值超过…  相似文献   

11.
水面离散干扰源严重影响了声呐对水下目标的检测和定位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滤波的水面干扰抑制技术。该技术利用水面声源和水下声源激发的简正波模态特性的差异,在初步估计出干扰源位置的基础上,结合模波束形成实现水面离散干扰源的抑制。针对典型的浅海波导环境,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技术在水面离散干扰源和目标声源位置未知的情况下,实现了水面离散干扰抑制和水下目标定位。较其它方法相比,该技术能自动选择相应的模态滤波器,在抑制水面离散干扰源的同时,保证了水下目标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盲信道均衡恒模算法(CMA)的基本原理,对恒模算法的缺点进行了分析,通过修正恒模算法的迭代公式提出一种动量恒模算法(MCMA)。利用QPSK信号,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动量恒模算法与恒模算法进行盲均衡性能比较,模拟结果显示,MCMA算法比CMA算法在收敛速率、降低稳态均方误差和符号间干扰具有明显的优势,有效地改进了信道均衡性能。  相似文献   

13.
葛振杰  高丹 《中国计量》2002,(11):43-43
高准确度的DMM(4位半以上的数字多用表)测量中加到它输入端的信号由两部分组成 :要求测量的信号Un(被测信号)和不需要的信号Ui(干扰信号)。要完全避免干扰信号是不可能的 ,当干扰信号足够大时 ,则必将引起DMM读数改变 ,它的来源很多 ,如 :空间的电磁辐射波 ;测量仪器供电系统中瞬时扰动产生的脉冲干扰 ;稳压电源的波纹干扰 ;经过变压器绕组间寄生电容串入的工频电压等。可以是直流的 ,如热电动势 ;也可以是交流的 ,如正弦的、非正弦的、短暂脉冲的、超高频和超短频。从形式上又分为串模干扰和共模干扰。由于多种干扰混合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数据采集系统共模抑制比参数的概念、内涵及定义,并阐述了数据采集系统共模抑制比测量中的5个问题:1)共模干扰的非线性问题;2)共模干扰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即直流偏移形式,交流波动形式,噪声水平变化形式;3)本底噪声影响的测量及剔除方式,即方差(能量)相减方式,有效值差方式,绝对值均值差方式;4)共模信号端接方式的影响;5)直流共模抑制比和交流共模抑制比的差异。以一个典型数据采集系统上的实验结果,阐述了上述不同条件变化对共模抑制比测量结果的影响,给出了数据采集系统共模抑制比测量的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5.
飞艇和系留气球都属于软式浮空飞行器,因其具有留空时间长、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由于飞艇和系留气球属于软囊体飞行器,其电气系统没有类似飞机机体金属壳体提供的电磁屏蔽和大面积的地电位,在使用过程中易受干扰,甚至影响飞行安全。基于此,该文通过分析干扰来源——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作用途径——共模干扰电流和差模干扰电流,针对系统设计中常用的电机、线缆、舵机和测控装置等具体设备提出了应对措施。可以有效解决飞艇及系留气球电气系统的干扰问题,保障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16.
基于IEC 61000-4-16: 1998,对低频共模传导抗扰度的试验方法和技术指标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关键参数的验证方法。重点关注设备内阻验证以及直流短时干扰波形验证这2个技术难点,形成了对相关验证测量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吉 《硅谷》2014,(1):55-55,47
结合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多方面状况分析其过程通道的干扰模式,主要可分为长线传输干扰、共模干扰和串模干扰这三种方式,并通过对这几种模式的分析,阐述了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影响工业现场的数据采集系统精度的共模干扰问题,以波形分析方式研究了交流共模干扰的表现形式,揭示了其同时含有直流偏移叠加交流波动和本底噪声的典型特征。提出以波形有效值幅度进行干扰强度表征,并进行共模抑制比的定量表述;同时使用有效值叠加模型对系统本底噪声的影响予以剔除,提高了共模抑制比的测量精度。基于该方法与流程讨论了其主要的不确定度来源—信号源误差、数据采集系统增益误差、幅度测量误差、幅度分辨力误差以及测量重复性等。进行了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和评价,结合实例给出了通道共模抑制比的不确定度评价结果,验证了所述方法的实用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王馨梓 《工业计量》2024,(2):112-115
数字仪表是中国工业生产领域中应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大的测量仪器,其准确可靠对工业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在热工计量领域尤为重要。该类仪表大多使用热电传感器元件将被测温度转换为电信号,然而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类电磁干扰,对测量结果的准确度产生影响。文章主要针对数字仪表的电磁干扰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于串联干扰,采用扭绞信号线、屏蔽以及滤波的方法进行抑制;对于共模干扰,采用接地、连接地面和屏蔽层以及应用悬浮技术的方法进行抑制,经实验验证,可以有效抑制热工计量数字仪表的电磁干扰。  相似文献   

20.
针对逆变器驱动电机系统建立了EMC(电磁兼容)模型。其中改进了三相异步电机的EMC模型,通过构建实验系统,对系统的直流侧传导干扰进行了测量,并采用Simulink工具对系统进行了时域传导干扰分析,仿真结果与实验吻合,结果显示主要传导干扰出现在逆变器载频的整数倍附近,在0-150kHz频段中随频率增加,传导干扰增大,其中共模传导干扰占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