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环境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道德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道德教育要坚持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相结合原则,坚持环境道德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原则。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的消费观教育、合理的利益观教育。我们应该努力提高环境道德认知、形成环境道德情感、磨练环境道德意志、加强环境道德实践,从而推动环境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学校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它是生态文明呼唤的结果,是现代道德及其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和新世纪培养“绿色公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离不开对社会成员的环境道德教育。目前高校存在着对环境道德教育重视不够、环境普及教育效果整体不佳以及忽视环境道德观念教育等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有序推进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环境哲学非人类中心主义通过类比人类来证明大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从而拥有道德地位.但是,从终极意义上看,唯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和道德地位.自然内在价值论实际上是把大自然看作在本质上与人一样的存在物.人类和大自然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即便从自然生物性上也能将人和动物有效地区分开来.然而,自然生物性并不能凸显人对于大自然的超越性和高贵性,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对于大自然的超越性和高贵性.唯有人才具有道德地位,不是因为他们具有内在价值,而是在于他们超越了大自然,是属于人类物种的社会性存在.因此,环境哲学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它不是西方环境哲学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坚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的新人类中心主义,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德育环境作为影响德育活动和德育对象思想和行为因素的总和,属于道德场的范畴.根据道德场理论,分析认为我国德育环境建设存在制度环境建设口号化、德育知识过于理论化、生活环境建设条块化、道德教育情境创设套路化等问题.优化德育环境,应当树立整体意识、人本意识和先进意识.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强化环境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环境道德,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环境教育     
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困境 ,应确立一种新的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的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确立生态文明观是人类生存的伦理需要。环境教育旨在促进公民生态文明观的树立。文章论述了环境教育的中外状况、环境教育的目标及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带来了人类生存危机,在当前人类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前提下,医学院校在医德教育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成为必要。本文从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对提高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意义,进而提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两者都是为了解决目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从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出发的生态文明就是一种遵循自然的文明。  相似文献   

10.
谈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环境关系中的道德--生态伦理,是体现人的道德水准的又一尺度。本论述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促进德育的有效实施因素很多 ,但环境的因素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我们可以从广义上把个体内化德育内容的自身主观因素以外的所有因素 ,都可看成是环境构成因素 ,只有对环境构成因素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从整体出发对构成的原则、构成的方式和功能特征进行分析和构建 ,将对有效的开展德育过程会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此基础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问题已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今天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直接决定未来社会环境意识主流,然而当前大学生环保意识状况堪忧。究其原因,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传统环境道德观和现有德育教育体制滞后无不相关。反思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革新生态教育新模式、树立大学生时代新德性是生态环保之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3.
对“大德育”概念质疑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概念在中西方均有广义和狭义或“大德育”和“小德育”之分,并非如有些学者认为的德育在中国仅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的“大德育”,在西方仅指道德教育。我国德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在新形势下产生的一些问题并非由于德育概念不当,而是德育内容缺少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更具有生命力的新的内涵。在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期,德育内涵的充实调整应该以人文教育强化思想教育,以公民教育强化政治教育,以日常道德强化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人文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指出语文教学是推广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并从道德准则、文史哲常识、审美素质、细腻的情感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以及“大语文”教学5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生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德育环境的制约。新时期高校德育环境呈现出开放化、潜隐化和信息化的特点,环境育人功能更为突出。通过"环境选择的训练"、"净化信息环境"、"建设德育基地"、"发展隐性德育"、"塑造校园文化"等途径优化和开发育德环境,可以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形成整体德育的合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工科院校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高等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作为工科院校图书馆,要改变重理轻文思想,在发挥科学教育功能的同时,更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人文资源建设,图书馆文化活动、服务手段以及隐性人文环境建设等角度论述了工科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7.
科学在本质上是与人文相通的,具有人文属性.一方面,科学是“人为的“,具有“人为“的属性,这表现在科学研究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各个方面,其中科学探索的动机渗透着人的理想、信念、兴趣和激情等人的因素,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现着人的想象、直觉、顿悟等非理性方法以及简单性、和谐性、对称性、守恒性等美学原则,科学活动的结果即科学知识及其体系中内涵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的“范式“、“研究纲领“等人的认识原则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只有人才具有的理性框架.另一方面,科学又是“为人的“,具有“为人“的属性,这主要表现在科学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服务的,并且科学已经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就,推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建设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可谓抓住了三农问题的要害;尤为重要的是在强调农村的物质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精神文明(乡风文明)与政治文明(政治民主)的同时提出要实现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村容整洁).但仅仅通过"村庄规划、村庄整洁"而达到村容整洁,是无法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的.因为,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了,环境透支已凸现在广大农村,成为经济发展难以逾越的门槛,不整治好农村环境和生态,和谐社会的实现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9.
从德育工作的立足点问题、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问题以及加强“主渠道”建设问题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对增强德育工作有效性的认识,指出这三个方面是制约德育工作的几个主要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