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由于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并不鲜见,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的产生就是其中的一例,但现有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控制地质灾害的产生。通过简述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产生的原因、危岩体移动变形情况,在对危岩体变形破坏机制的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煤层采空区承重阻滑防治方案,工程方案实施验收后5年的观测证明,危岩体移动、变形得到了控制,危岩体的整体稳定性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2.
以远安县"一炷香"危岩体为研究对象,在现场地质调查研究和危岩体变形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对"一炷香"危岩体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炷香"危岩体基座表面裂隙发育,岩体较为破碎,变形特征明显,崩落方位南、南偏东方向可能性较大;危岩体现状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预测其发展趋势为不稳定,在采空区变形、塌陷以及外动力作用下,危岩体失稳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3.
山西五台地区为老变质岩区,前寒武系地层分布广泛,地质构造复杂,地势陡峭,岩壁直立陡峻,加之当地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危岩体分布较多,地质灾害频发,直接威胁当地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对其采取积极的安全评价与防治措施越发重要。通过对五台县边家庄村北侧3处危岩体发育情况进行了地质环境调查,根据危岩体的空间几何形态、结构面组合特征和变形破坏迹象等,确定了边家庄村北侧3处危岩体破坏模式分别为滑塌式、坠落式、倾倒式。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该危岩体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计算。最后,在对危岩体进行技术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危岩体的治理方案,可为该地区的同类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1:2000的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对核桃背座滑体的形体特征、形成机制、运动形式、稳定程度以及与链子崖危岩体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该座滑体的运动形式,为链子崖危岩体变形破坏的分析提供了一种运动形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该文提出了危岩体柔性网络锁固治理方法 ,探讨了其锁固机理 ,并用非线性有限元程序FEM -GEOTL对治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得出治理后危岩体变形减小 ,整体性和稳定性明显加强等重要结论 ,说明该方法治理效果显著 ,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节理面的黏结面积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同时也影响岩石的动力响应。分析节理面黏结面积与节理面刚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危岩体和基岩的振动幅值之比与节理面黏结面积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极限平衡理论,可以建立基于振幅比指标的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提出了共振黏结长度的概念:当岩体节理面的黏结长度达到共振黏结长度时,危岩体对基岩振动响应最大;而在共振黏结长度两侧,岩体的振幅比会随着黏结长度的改变产生相反的变化。通过对典型危岩体进行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岩体振幅比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证实了基于振幅比的危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贵阳市北京东路狮子山山体存在危岩较多,其中有一段危岩体裂隙明显,直观时安全隐患较大,且环境较为复杂。危岩体高度20 m。采用爆破方式处理,要对危岩体进行安全防护,以防止在爆破震动的影响下,危岩体整体下滑。首先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然后对安全防护的强度进行了校核,以使施工能安全顺利的进行。结果显示危岩体在不受外界动载的影响下,基本稳定;设计的防护强度完全可以安全防护危岩体。  相似文献   

8.
危岩体损伤早期识别是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针对传统监测方法准确性低、敏感性差的问题,提 出用于评价危岩体损伤前后运动形式变化的指标———粒子轨迹。 通过分析危岩体运动学机理,推导危岩体粒子轨迹 与主控结构面粘结面积相关性。 引入互相关近似熵概念并拓展至三维,用于评价危岩体损伤前后粒子轨迹差异程 度,实现对粒子轨迹的定量分析。 开展模型试验,监测危岩体不同后缘裂缝深度下的自由振动响应,利用三维互相关 近似熵分析粒子轨迹差异性。 试验结果表明,随岩桥损伤程度加强,粒子轨迹熵值逐渐增大。 相比传统监测方法,粒 子轨迹对危岩体结构面损伤更敏感且普适性强,为危岩体损伤识别及崩塌早期预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危岩体崩塌的发生往往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而传统的极限平衡等方法难以形成可应用于工程现场的安全评价技术.依据危岩体崩塌过程的特征变化,采用振动信号多时域指标来评价危岩体的安全性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首先,通过对危岩体崩塌全过程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借助多普勒激光测振仪获取岩体振动时域信息;然后,引入振动方差、轨迹历程、斜度等多个时域指标进行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表明,多时域指标的安全评价模型可准确判断岩体稳定状态,且能够提前约60s进行岩体崩塌早期预警.此外,比较多时域指标变化与危岩体崩塌全过程发现,多时域指标变化的同步性可反映危岩体稳定状态变化的不同阶段,为识别随机振动信息提供了判据,也为人工早期干预提供了指导.提出的危岩体安全评价模型为危岩体崩塌过程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危岩体本身就是正在产生变形破坏的不安全因素,如需要在危岩体上进行勘查施工,其安全隐患远比其他工程更大。通过巫山县望霞危岩勘查的钻探施工实践,总结了类似项目如何通过制订安全预案、加强实时监测、安设防护网,以及如何搭设管架等措施,保障施工现场安全。  相似文献   

11.
对环江县明伦镇中心小学危岩进行现场地质调查,从危岩体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基础上对2处典型危岩体特征进行分析,对危岩稳定性进行了不同工况的分析评估,根据现场调查和计算分析,对2处危岩体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为以后广西类似危岩体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危岩体特征对其形成影响因素及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危岩体稳定性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为危岩体发展趋势预测及治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对G105遂川洪门段由于暴雨影响导致的边坡危岩体问题,根据现场踏勘和利用雷达三维扫描出危岩体现状及地质灾害形成的前因后果,从受地形及地层岩性因素、地质构造因素、外动力作用的控制等方面分析危岩体形成的机理,通过野外调查分析绘制危岩体赤平投影并通过定量分析危岩体稳定系数,结果表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设计时采用定性结合定量方法是可靠的方法,可为设计提供相应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改移线位和处治方案对比,最后选择危岩体清除+主动消能网+明洞方案作为处治方案。  相似文献   

14.
AR(n)模型在滑坡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讨论了AR(n)模型在变形分析中的应用方法,最后运用链子崖危岩体G、F两点的垂直变形观测资料,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四川省小金县魏家山危岩体采取工程地质测绘、槽探、工程测量、取样测试等工作手段,查明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等,并对其形成机制和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岩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地形地貌、卸荷作用等因素是危岩体形成的主控因素,危岩体失稳有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三种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裂隙切割和溶蚀作用下,重庆市万盛区刀子岩局部形成单个危岩体,在暴雨条件下,刀子岩处于失稳状态,传统的测量方法难以精确得到危岩体的规模和结构面特征.该文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危岩体的高密度点云数据,从而提取危岩体的岩体结构面的产状和几何信息.工程实例表明,该技术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可为危岩体的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危岩体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以广西融安县实验中学危险体为例详细分析了危岩体的基本特征,并针对该地2处危岩体进行了定量的评价,对危岩稳定性进行了不同工况的分析,最终以实际情况提出了静态爆破及被动防护网的治理方案,为以后广西类似危岩体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文依据高陡危岩体裂缝在无人机影像上呈现的灰度和空间特征,提出一种利用数字图像和矢量图形处理等技术,从无人机影像中提取出危岩体裂缝轮廓信息的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研发了高陡危岩体裂缝信息采集系统。实验表明,采用该方法对于分析危岩体裂缝时空变化规律、评价危岩体稳定性、灾害预警预报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贵州省张官村崩塌(危岩体)的崩塌规模及基本特征,分析了崩塌岩体结构与变形特征,认为区内与灾害有关的节理裂缝有3组:(1)130°~105°∠80°~86°、(2)220°~200°∠60°~80°及层间裂隙,其形成影响因素主要与差异性的风化作用有关,加之植物的根劈作用、雨水的溶蚀作用及冲涮作用,形成孤、块石或者堆积体,在雨水的冲刷、侵蚀作用下,支撑岩土体的支反力降低,使得危岩体产生滑移式破坏,进而演化为崩塌灾害。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作正在进行,危岩体作为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而稳定性分析是灾害治理的重要指标.该文以滑塌式危岩体有孔隙水压力作用为前提条件,分析不同地震震级、不同坡高、不同坡角、不同结构面倾角、不同的结构面物理力学参数条件下的危岩体的安全系数,分析这些因素对危岩体稳定的影响.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