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埕岛油田重要的增产工艺措施是酸化作业,酸化返排液直接进入集输系统会造成破乳剂等常规处理药剂效果变差或失效。为了确定酸化返排液的乳化机理,对不同返排时间的返排液进行物性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进行了各组分对原油乳化稳定性及破乳效果的影响实验,为了评价酸化过程中各组分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重要程度,采用正交实验法耦合pH值、浊度和铁离子浓度3个因素,选择脱水率较高的水平范围通过正交表确定实验方案,进行三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对原油脱水性能实验。通过脱水率的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确定浊度为原油乳状液破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效处理酸化返排液,可采用深度过滤工艺控制返排液中悬浮固体含量,有助于稳定原油脱水系统并提高油井生产时率。 相似文献
2.
海上油田酸化过程中存在着管柱及电缆腐蚀,残酸返排液处理成本高,残酸导致原油乳化从而使得原油脱水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和经济效益。用新型有机酸SW-A酸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海上油田酸化中存在的这些难题。室内溶蚀实验评价结果表明,SW-A酸对岩心粉的最终溶蚀率达到20.575%,可有效提高渗透率26%左右。SW-A酸与岩心反应缓慢,在有效提高油藏渗透率的同时还可用于深部酸化作业。通过对SW-A酸的静态腐蚀实验得到其对管柱和设备的腐蚀程度仅约为1.4g/(m2.h),具有较好的Fe3+稳定能力;从破乳实验可以得知SW-A酸不会导致原油乳化,对原油脱水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胜利海上油田酸化油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化油形成的乳状液体系稳定性好,采用在用破乳剂和加热沉降等常规处理方法对酸化油破乳脱水无明显作用。导致酸化油处理困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乳状液体系的pH值、酸化淤渣,以及酸化液中的盐酸、助排剂、防膨剂和缓蚀剂。针对酸化油破乳脱水问题,在地面集输系统中采取的处理措施主要为调整乳状液体系的pH值和控制酸化淤渣的生成。酸化处理剂可选取碳酸钠作为酸化油的碱化剂,加注量依据乳状液体系的pH值调至6~8范围内为原则,可选取TS—90破乳剂作为酸化油的破乳剂,加入浓度宜控制在200 mg/L左右。 相似文献
4.
结合冀东油田实际生产情况,采用"瓶试法"研究了酸化返排液对原油乳状液破乳脱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一与混合酸化返排液都大大降低了原油脱水效率,同时筛选出满足外输要求的破乳剂;对单一酸化返排液筛选出破乳剂C-1(返排液G104-5P30,破乳剂选取C-2),原油破乳脱水率为92%~96%;对混合酸化解堵液筛选出破乳剂YJ-1和YJ-5,原油破乳脱水率为92%~94%。 相似文献
5.
目前海上油田酸化存在一些难题,像酸化过程中酸液对电缆以及管柱的腐蚀;残酸液需要返排,且返排残酸无法处理;残酸使原油脱水变得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提出的新型有机酸液SW-1有针对性的解决了海上油田酸化工艺后管线腐蚀、残酸需要返排等难题。通过室内静态、动态溶蚀实验得到,SW-1对岩心粉具有一定的溶蚀能力,可以有效提高油藏渗透率;同时,SW-1反应速度慢,具有缓速性,可以深部酸化作业。通过SW-1静态腐蚀实验得到SW-1对管柱和设备腐蚀程度低,具有较好的铁离子稳定能力。从室内破乳实验知SW-1对原油脱水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百色油田注水井不返排酸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色油田属中低渗油田,具有构造复杂、地层压力低、注入水水质不稳定的特点。为降低酸化解堵成本,针对存在问题及不返排酸化对配方的要求,在室内开展针对性试验。研制出适合油田注水井和转注井的2个系列的不返排酸化解堵配方,介绍了配套其他工作液及不返排酸化施工工艺参数。从2001年至2003年在百色油田进行不返排酸化31井次,成功率100%,注水压力平均下降3·16MPa,吸水指数平均提高1·85m3/(d·MPa),平均增注倍比为2·98。 相似文献
7.
针对海上平台油井酸化返排液回注注水井,造成回注井堵塞的问题,通过对渤海某油井酸化返排液样品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时期返排液特征差异明显,初期返排液酸性强,测试总铁含量高达6 000 mg/L以上,水相中基本不含悬浮物,随着返排的进行,返排液酸性逐渐变弱,测试总铁含量逐渐降低至10 mg/L以下,悬浮物沉淀后的体积逐渐增加至总体积的6%,悬浮物质量逐渐增加至总质量的0.5%,XRF分析发现悬浮物中无机物元素主要以Ca、Fe、Al、Si为主。指出酸化返排液中悬浮物、铁离子含量严重超标,是造成回注井堵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9.
针对渤海油田油井酸化返排液简易处理后回注造成的回注井堵塞问题,分析了渤海油田现场三口油井酸化返排液的固悬物含量,并通过改变酸碱环境,进一步分析了酸碱环境对酸化返排液中固悬物含量的影响。实验表明,不同单井、单井不同返排周期返排液中固悬物含量差异明显,酸碱环境对固悬物含量影响很大,加碱中和后的酸化返排液中会产生大量的Fe(OH)3沉淀。室内填砂管动态驱替实验表明,去浮油后的pH值为1~2的酸化返排液,不会对填砂管造成明显堵塞。现场施工过程中,酸化返排液应避免加碱中和,同时使用盐酸体系降低返排液pH值,可有效减少返排液中固悬物含量,降低回注井近井堵塞风险。 相似文献
10.
对盆五油田储藏特征、粘土矿物成分、岩心酸蚀实验进行了分析,确定了P5134井酸化试验方案。由于地层粘土含量高,其中绿泥石含量高达32%,酸岩反应产生大量的Fe^2+,通过对酸化后地层返排液的跟踪分析,考察了酸化反应规律,高温铁离子稳定剂有效防止氢氧化铁沉淀的产生。经现场实施,该井近井地带污染严重,吸液困难,反复多次挤注、浸泡,酸化施工成功,地层供液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长庆三叠系油藏非均质性强,微裂缝发育,常规酸化时酸液易进入高渗带或微裂缝,进一步扩大出水通道,酸化后含水大幅度上升。针对这一问题,研制出一种新型黏弹性表面活性剂SUA-3—Gemini季铵盐自转向酸液体系,由于SUA-3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烷基和两个季铵盐,所以用其配置的胶束流体具有良好的黏弹性。该体系在60℃时与碳酸钙反应过程中黏度能迅速达到460 mPa.s,待体系pH值升高到6时,遇油黏度迅速降低至78 mPa.s,在地层中能够形成自转向,达到均匀布酸,自动破胶的目的。在现场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针对陈堡油田陈3断块K2t13、K2c主力生产砂层组,因地层微粒物运移引起的近井地带堵塞问题,常规酸化解堵措施难以适应目前油藏开发状态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分析对K2t13与K2c主力砂层组油藏开发特点,研究应用了泡沫暂堵酸化、泡沫分流酸化和氮气泡沫助排工艺,并在陈3-59井等六口井上进行了现场实施,解决了常规酸化工艺造成的油井含水上升、有效期短等问题,取得了很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非均质多层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层间矛盾突出,而单纯的堵水或酸化作业均不能明显改善层间非均质性的矛盾这一现象,研究提出了选择性堵水和酸化一体化技术。经过室内试验,优选出了适宜于该技术的油溶选择性暂堵剂和耐酸选择性堵水剂体系,并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针对海上油田采油平台油井投资高、井间距大、井槽数量少的特点,在克分进行国内外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研制适宜的工艺管柱及配套的井下工具,研发了同井注采一体化技术,包括同井注气采油、同井采油注水、同井采水注水和水聚分注技术,可以把原来的1口井变成2口井,在不增加新井的前提下成功缓解了海上油井数量对油田增产的制约,节省了油田钻井和平台建设的开发成本,降低了油田生产投资风险,为油田产量快速增长和节能减排(减排污水、CO2减排)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并在现场应用中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17.
《石油化工应用》2016,(9):34-40
目前渤海海上稠油边底水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指进现象严重,窜流通道导致注入水低效循环的现状,油田的主要矛盾及对策:由于地层非均质性、油水黏度差异导致主力层注水水窜,波及体积小,油藏采出程度低,注水调驱(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秦皇岛32-6油田的油藏研究,结合氮气泡沫调驱筛选原则,通过针对性的研究,建立了适合秦皇岛32-6油田氮气泡沫调驱的氮气泡沫体系,同时应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结果,结合秦皇岛32-6油田油藏地质特点,进行氮气泡沫调驱工艺方案研究与优化,开展了氮气泡沫控水技术的室内研究和矿场先导试验。结果表明:氮气泡沫控水技术能够有效封堵稠油边底水油田开发中后期疏松砂岩形成的大孔道,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注入水利用率,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达到稳油控水的目的,能够显著改善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海上高温低渗油田酸化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渤中34油田油藏孔隙度渗透率比较低、温度比较高(大于120℃)的特点,结合储层伤害原因分析,根据室内试验结果,采用多氢酸体系对渤中34油田的油井进行酸化增产作业。通过对渤中34油田5口井(均为新井,完井后基本不出液)的酸化施工,酸化成功率达到100%,酸化后各井均达到甚至超过配产要求,这表明多氢酸体系对于高温低渗砂岩地层,能够有效地解除钻完井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与常规酸液体系相比,多氢酸体系具有明显的优势且效果明显,对于类似海上油田酸化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让纳若尔油田射孔跨度大,射孔段数多,层间差异大,产液剖面不均匀,为了提高均匀酸化程度,改善产液剖面,增加低渗层动用程度,进行了具有暂堵转向、选择性酸化性能的多种酸液体系研究。根据油田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确定了与储层配伍性较好且具有暂堵、转向、低伤害、深度酸化功能的3种酸液体系,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室内测试。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各种酸液体系的优势,使其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使用了清洁自转向—泡沫复合酸化技术和清洁自转向酸—乳化复合酸化技术。现场应用表明,施工成功率高,增产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