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主要以约翰·班雏尔作品<海>为分析文本讨论凝视与自我建构之间的关系.凝视分为"那喀索斯式"凝视以及承载欲望的窥视.马科斯凝视镜中自我、凝视他者、并窥视他者,同时也被他者凝视.所有这些凝视都是自我建构的一种方式;马科斯在凝视中努力建构自我,但重塑身份之路并非如此平坦,他始终未能摆脱迷茫与空虚,自我身份仍旧破碎.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族裔如何建立起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班芭拉在长篇小说<吃盐者>中提出的关键问题.对此她给出的解答是,在主体性身份的构建过程中,明确个人的自由与责任,建立与本民族文化的联系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运用新历史主义的"客观历史的主体化"、"权力关系"和"颠覆与抑制"等观点研究日裔美国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仔>.说明作者采用文本形式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来讲述日裔社群自己的历史故事,冲破主流文化樊篱,打破沉默,争取权利.旨在重塑作为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的自我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号召下和"人道主义"思想解放潮流中,对个人主体身份的建构成为文学表述的重要内容.但是改革开放实践是以国家民族的前途而不是以释放个体自我为立足点的,在当时关涉改革的叙事文本中,张洁及其同时代作家们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复制了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话语,这种"改革"思维模式制约了他们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从而也决定了他们个体主体身份建构的困境,并影响着他们以后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白光>向来被人作为揭露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小说,基于陈士成与孔乙已近乎相似的命运,人们对<白光>和陈士成的关注似乎总是在于探讨知识分子命运上,本文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寻陈士成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更是压抑的中国社会之中人被众意毁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对于刘荣坤这样的艺术家来说,由于天生对艺术的敏感和突如其来的生活困厄,绘画倒变成了"一种忘却生活的手段、是深夜中的喊声、是忍住了的抽泣、是克制着的笑声。"(刘荣坤语)在众多的以日常主题的艺术家中,刘荣坤以善于用色彩建构真实的梦境而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现代主义小说家.在此运用解构主义批评方法对其<到灯塔去>中存在的二元对立进行解构.文中伍尔夫对父权制下两性二元对立的解构,并通过她的双性同体的理论建构起-种和谐的两性关系,另外对文中中心-边缘,父与子二元对立进行解构,并最终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8.
运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探讨了爱伦·坡的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人物自恋人格的表现,以及自恋人格下的不伦之恋和悲尉命运.  相似文献   

9.
《金鱼》讲述了一个非洲少女莱拉遭人拐卖后一路逃亡、不断寻觅自我身份的故事。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对莱拉追求自我身份的历程加以分析解读。同时,通过比对作者勒·克莱齐奥游离不定的生活与《金鱼》中主人公莱拉亡走天涯的境遇,探索克莱齐奥本人与其笔下主人公在身份认同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Although Clov, one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Endgame,written by Irish play-writer Samuel Beckett, says repetitively "I will leave you, I have things to do" [1]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相似文献   

11.
白先勇的小说以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而蜚声海内外.其中关注女性命运,尤其是表现在历史沦桑中女性心灵深处的痛楚与伤感,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突出倾向.白先勇以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时代的变幻与动荡在女性的生活起伏中表现出来,唱出了一曲曲凄婉的女性命运的悲歌.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性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加快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渐趋深化,现代人的内在心灵普遍地意识到审美教育对平衡多样鲜活生命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审美教育通过对学生完整人格与优美心灵的真正美感的愉悦性培养,从教学上的兴趣陶冶达成推进学生自身美感的自信心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当下的教育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代作家毕飞宇在“疼痛”中写作,“疼痛”是他创作的母体。毕飞宇小说的疼痛题旨直指历史文化的断裂之痛和人类的生存之痛。这种疼痛书写是作家对人类体恤和救赎的一种姿态。  相似文献   

14.
存在主义主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它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一首要原则,表现人在荒谬、绝望的境遇中的自由选择和精神自由.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伊姆雷,他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以冷静客观的视角描绘了二战时法西斯集中营中专制残酷的生活,与此同时,他阐释了集中营中的"自由"与"幸福",因此受到好评的同时也存在着反时的声音.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视角探讨作品当中处处渗透的存在主义精神自由、自由选择的色彩,以及加缪论述的<西西弗的神话>中的"幸福",这种"自由"和"幸福"最终又将矛头指向奥斯维辛留给人们的灾难性回忆和精神创伤.  相似文献   

15.
剧情片<马背上的法庭>运用纪录式叙述风格与唯美式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中国边远乡村一个司法实践故事.在父子形象的建构、冲突扣潜在的主题逻辑运作中,影片既完成了一段有头有尾的影像叙事,又放大了边远乡村朝圣司法的现代主流意识.整部影像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叙事时空和人物关系,在南国的山路绵延中,传统的西方俄狄浦斯情结也发生了一次悄然移位.父子叙事模式力图通过父子问的默契或对抗来进行影片情节安排、表现人物性格和提升审美特质,这种以父子为核心的家庭谱系也可以作为一种镜像来安置多种文本秩序,创造一种隐喻效果.  相似文献   

16.
乔伊斯和鲁迅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狂人日记>中,分别运用意识流手法对人性进行了独到的剖析,并打破文学、历史、政治、伦理学的边界发现美学和政治权力的空缺,对大叙事历史进行了大胆颠覆,展现了主人公无意识领域所探寻的历史语境,从对人类精神生活关怀的角度展望了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