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广西百色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新址规划设计为例,介绍库区云南部分移民安置点新址的建筑设计,说明利用山地地形的多层次变化,使建筑与地形紧密结合,这样不但可节省投资,保护环境,还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  相似文献   

2.
刘滢 《中华建设》2012,(8):110-111
正1.当代地域建筑特征1.1梁思成先生言:"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一定派别,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气候物产。"某种建筑能在一个区域成为主流,即该种建筑是最为经济适用的,并符合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传统因素。当前,经济和文化因素的改变导致地域建筑的改变是必然的。地域建筑在信息社会发展,应该是创新的或者说是进步了的地域建筑,既立足于原生、传统地域建筑基本需求,亦承认各种建筑文化的交流与糅合,承认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地域化使用,以此对地形和气候作出全新的诠释;应该基本摆脱地域生存环境对于原生建筑的限制性、文化习俗对于传统建筑的束缚性,其传承的是文化基因,而文化本身的表现形式、表达形式及表现手段是随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 ,占全国陆地面积2/3以上 ,为尽可能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较多的建筑往往依山就势 ,使得我国山地建筑越来越多.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主要是针对水平场地提供建筑结构设计依据 ,对非水平场地上的建筑结构没有明确规定 ,相应的说明也比较模糊.基于山地建筑结构桩基的受力特点 ,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方法将桩和土体视为一个整体 ,同时还考虑了桩-土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对桩静动力作用下 ,桩侧土体的推力、抗力以及桩内力分布进行对比研究 ,同时分析了桩顶质量大小对桩顶水平位移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山地建筑结构桩基受力较为复杂 ,同水平场地条件下桩基的受力差别较大.在动力作用下 ,水平场地条件下的桩基剪力和弯矩呈抛物线分布,但山地建筑结构桩基剪力和弯矩在中部位置存在反弯点.在山地建筑结构桩基设计中 ,应适当提高桩基的抗剪和抗弯能力.  相似文献   

4.
降雨是许多自然因素的综合产物。大气环流、气候因素、地理位置、山地地形、下垫面情况等,都是影响降雨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是分析山地坡面及地面高度对降雨量的影响。由于地形的抬升,使降雨随高度增高而递增。在地面上雨量观测值又随雨量器安装高度的增高而递减。地区上雨量器的安装地点及密度和地面上雨量器安装高度是决定着雨量代表性及精度。  相似文献   

5.
<正>山地城镇设计有别于一般平原城镇,在地形地貌、空间构成、建筑形态上都有显著差异。故而山地城镇的设计需要把握一定的设计原则,才能创造出适合山地地形的城市空间和形态。笔者仅从山地城镇公共空间和建筑两方面对相关的设计方法和要点进行总结和讨论。一、山地城镇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和要点1.总体布局(1)总体布局形式山地城镇布局形式是山地地形、地貌和自然生态立体多样性的必然产物。地形特点对于城镇结构形态的影响十  相似文献   

6.
张春蕾 《中华建设》2011,(10):98-99
合院民居建筑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类型,故在中国各个地域环境中都是建筑师乐于运用的形式,但由于不同的地域因素使合院式建筑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北京四合院与云南"一颗印"两种典型合院民居之间的差异,试图从比较中挖掘出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文化涵义。在迷失中国建筑特色的今天,如何将这些传统建筑的精神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正>山地建筑形态是建筑几何形态和整体存在形式在山地环境中的重要体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图形学关系"有效地建立了几何形态及整体存在间的秩序,因此"因坡就势"、"因地制宜"等具有山坡地形特色的描述也应运而生。另外,鉴于秩序本身就富有心理学内涵,进而有了"融合、共构、对峙"等与意境相关的描述,并形成山地建筑特质的空间及场所体验。一、拓扑演变促使内外空间协调统一近年来,拓扑学逐渐被引入建筑领域的研究,主要  相似文献   

8.
李琳  刘东 《人民长江》2021,(3):209-213
我国山地面积分布较广,建设山地农村居民点,是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典型山地位置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地质条件复杂,给山地建筑竖向规划设计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小台地竖向布置方案,在台地前缘设置垂直支挡结构,并结合道路、管线、房屋基础等详细讨论了...  相似文献   

9.
乌审旗引起草原退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干旱、风沙频繁以及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原因,人为因素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超出了自然修复而导致的草原退化。  相似文献   

10.
鞠颖 《中华建设》2011,(10):100-101
万科第五园,有着"骨子里的中国情结"。这个名字延续了著名的"岭南四园",体现了其重要的意义。其整体规划依循了"岭南四园"的思路,建筑形态汲取了徽派和晋派建筑的精华,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人居理念。为了延续中国传统建筑,万科集团在创作中提出了相关的设计策略:整体规划要表现"村"的形态;整体气候要体现"冷"的追求;整体环境要营造"幽"的氛围;整体色彩要渲染"素"的意味;建筑外部要提炼"墙"的形象;建筑内部需要强调"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中庭作为建筑设计的一种手法,具有其不同于其他构筑物的特点和空间形态,建筑中庭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自然引入建筑,不仅调节着建筑室内小气候,降低了建筑的能耗,也改善了建筑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从一个方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提高着人们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中华建设》2013,(4):33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认为,中国建筑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抄袭严重。看到国外哪个建筑作品好看或者有特色,就抄袭人家。二是符号化。现在要求建筑有民族特色,就生搬硬套传统文化中的符号。这都不可能做好建筑。真正的好建筑,要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环境,以及人文因素和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和提升,做到既传统  相似文献   

13.
雷达测风作为一种新型的测风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中国区域地形地貌复杂,气象条件多变,雷达测风在复杂山地应用,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进一步验证。以重庆市典型低风速复杂山地风电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多款雷达观测对比工作,研究不同类型雷达对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的适应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复杂山地受地形、地貌、多雨、多雾等因素影响,雷达设备有效数据完整率相比传统测风塔较低,因此在复杂山地地形下,雷达设备应与传统测风塔进行配合开展测风工作,声雷达设备在南方山地地形下适应性要优于激光雷达。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民居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创造的根本源头,但是在建设改造城镇的大潮影响下,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民居仍在不断地被拆除、改造或自然坍毁,十分可惜。我们应当把那些有价值、有特色、有文化内涵、技术与艺术巧思的民居建筑遗产积极进行抢救,认真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城市标志性建筑层出不穷,它们在充分展现其建筑高度、建筑体量、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等建筑设计特色的同时,也彰显了城市的特色风貌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地标建筑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的身份证,常被用作一种辨认线索,进行地标建筑设计前需要掌握地标建筑的特性,了解当前我国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现况,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标志性建筑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将传统地标文化与现代城市地标建筑设计相融合。本文将以上海地标景观建筑作为代表对城市地标建设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结构形式,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结构材料与结构形式的分析,总结中国传统建筑单体木结构美学特征。对其美学特征的挖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申铎 《中华建设》2012,(11):80-81
正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点1.1绿色建筑的特点1.1.1生态性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再到最终的使用过程中尊重生态规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能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建材选取时将环保材料和循环利用材料作为首选,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物排放。1.1.2安全舒适性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由于国土面积较为广阔,但人口众多,耕地却较少并且只占到13%左右,由此就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而在这种形势的紧张状态下,耕地面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宝贵。由于我国2/3是山地,且人口众多,所以居住面积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开发山地、应用山地面积进行建设则必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如果从居住的个体观察,山地建筑有着它独特的优势,依山而观,可以让居住者临近自然,同时也可以提高居住的质量、增加居住的面积。对此,进行开发山地建筑在我国的建设发展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民居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创造的根本源头,但是在建设改造城镇的大潮影响下,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民居仍在不断地被拆除、改造或自然坍毁,十分可惜。我们应当把那些有价值、有特色、有文化内涵、技术与艺术巧思的民居建筑遗产积极进行抢救,认真加以保护。河南是历  相似文献   

20.
张圣楠 《治淮》2023,(7):95-96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水利建筑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出发,探讨了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现代水利建筑的可行性。通过分别引入形态化、象征化、传意等方式的设计方法,总结了现代水利建筑表达传统文化元素的多种设计模式和应用对策,借此为水利工程更好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