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力旋流器液—液分离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评定液-液分离中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效率,是其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三种不同评定分离效率的标准:简化效率、总效率与级效率。并将它们加以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
3.
4.
5.
用改进的油粒轨迹模型预测液-液旋流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单涡流场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改进的油粒轨迹模型 ,用以预测油水旋流器粒级分离效率。若给定旋流器几何尺寸、操作参数及旋流器进口的油滴粒径分布 ,就可以预测液 -液旋流器的分离效率。模型理论效率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吻合 ,满足工程精度要求。该轨迹法分离效率模型理论上具有广泛通用性 ,方法简单实用 ,对液 -液水力旋流器工业使用及其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液—液水力旋流器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液-液水力旋流器是一种致型的油水分离。主要是由旋流腔、收缩腔,尾锥、尾管和溢流管组成,分离机理为离心沉降。用有机玻璃的液-液水力旋流器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其分离效率与污水中的含油浓度无关,而随进口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当液-液水力旋流器的几何结构确定以后,进口流量随进口压力增大而增大。用计算机仿真与用激光实测所得的水力旋流器内的流场分布基本吻合,故可作为样机设计的理论指导,液-液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高,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介绍了液-液水力旋流器的几种主要结构类型,包括常规静态水力旋流器、固定式静态水力旋流器、转动式水力旋流器和动态水力旋流器等,并就各种类型水力旋流器的简要结构、工作原理、主要特点、应用场合和分离效果等做了分析,指出并非某一结构为最佳结构类型,在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应用场合的条件的不同,合理选择水力旋流器的结构类型,以在获得最佳处理效果的同时,充分发挥水力旋流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12.
13.
影响水力旋流器除油效率的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给出了除油水力旋流器的常用技术术语,分析了分散相(油)液滴在旋流器旋转力场中所受的静分离力,并讨论了影响除油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的因素,表明,油水密度差是影响分离效率的重要因素,油滴平均直径越小,分离效率越低,设计时应尽量简化旋流器上游流程,避免设备,管阀对液流的剪切;除油水旋流器的流量调节比为3-6,当旋流器在最大,最小流量范围内工作时,流量对除油效率的影响较小,除油水力旋流器的最佳分流比为0.5 相似文献
15.
16.
17.
水力旋流器采用离心分离原理,即液流沿切向进入旋流器内产生高速旋转,在离心力作用下轻分散相向中心轴运移,从溢流口排出;重分散相向器壁运移,从底流口排出,从而实现两相分离。尽管其分离原理简单,但旋流器内流场十分复杂,为三维螺旋运动,因此,分散相液滴的受力也极其复杂。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机理研究是液—液旋 相似文献
18.
液—液水力旋流器的入口形式及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就液-液水力旋流器入口形式的种类与有关油-水分离用水力旋流器入口形式的研究工作加以介绍,综合考虑入口与外设管线的连接、流量的合理匹配、入口处可提供的压力、加工制造能力以及水力旋流器内部流场的稳定性等诸多因素,分析了不同入口形式(单入口、双入口、直线型与涡线型入口等)对水力旋流器流场分布及分离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油—水分离用水力旋流器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有机形影不离制成的试验用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是由旋流腔、大锥体段、小锥体段、小锥体段与圆柱段组成。在自行设计的试验台上进行了水力旋流器试验,试验用污水是用自来水加原油配制而成,入口污水含油 浓度为400ppm,入口污水流量为1-6m^3/h。试验结果表明,水力旋流器的压力降随入口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入口流量增加到3m^3/h,分离效率也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入口流量增加到5m^3/h时,压力降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压力场测试的实验工艺结构,利用高精度动态压力测量装置,测试出不同操作参数下液液水力旋流器大锥段、小锥段及尾管段的不同径向位置的压力场分布情况。对测得的压力场分布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旋流器内径向与轴向压力场的分布规律,验证了压力场分布规律的可靠性。同时对所采用测试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