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水下目标近距离作业需求,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仿生机器鱼双侧近壁波动推进的耦合求解模型,分析了靠壁距离和斯特劳哈尔数(St)对仿生机器鱼水动力学的影响关系,揭示了壁面效应作用下的流场结构分布。结果表明:近壁面波动推进具有增推效果,同时也增加了无功功率输出。St数增大时,壁面效应对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越显著。研究结果对仿生机器鱼在非结构环境下的运动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软岩巷道破裂特征与分阶段分区域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决软岩巷道维护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该类巷道围岩内部裂隙发展演化规律和破裂特征.以某矿典型的软岩巷道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巷道围岩组份及微结构的特征;现场测试了巷道围岩内部破裂发展过程和规律,得到了典型软岩巷道围岩内部裂隙扩展贯通具有阶段性和非均匀性的破裂特征;根据巷道破裂发展的时间效应和区域特征,提出了分阶段、分区域控制的关键技术,包括:分阶段喷射混凝土、锚杆(索)强力支护、围岩注浆加固的过程控制和重点部位的加强支护技术.现场工程实践表明,针对软岩巷道破裂特征的分阶段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软岩巷道的围岩变形破裂的发展,实现该类巷道的围岩稳定.  相似文献   

3.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融合水文随机模拟的方法产生超长系列径流数据,建立了王快—西大洋水库联合调水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在Vensim PLE环境下进行了仿真模拟。运行结果表明,王快—西大洋水库连通工程现状、未来的运行状况均能达到或接近设计水平,工程特性稳定。  相似文献   

4.
基于SD的区域防空作战模型与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防空是未来国土防空作战的基本模式.针对区域防空作战的复杂大系统特性,运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理论和流率基本入树法,建立了区域防空空防对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具有代表意义的"信息化防空"进行了仿真,并对模拟输出结果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系统行为的一些本质特点及产生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指挥员正确决策提供定量理论支持,为区域防空作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旧房加层与背包工程,分析了水平作用下改造后工程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强调设计中不仅要满足可靠性对静力学的要求,更应重视对动力学方面的要求.认为旧房改造工程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新旧体系的不同性能,场地土与房屋间关系及搂层剪力的分布情况等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Fourier积分变换将瞬态的弹性动力学方程变成稳态的椭圆型方程,在变换域内构造稳态方程的非重叠型边界元区域分解算法,然后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并给出了若干算例。  相似文献   

7.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提出了一种计算沙尘暴环境下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的半耦合求解方法。首先,利用流固耦合联合仿真方法计算横风下高速列车的平衡状态;然后,获取沙尘暴作用下的平衡状态;最后,计算气动力作用下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响应。这种方法兼顾了计算效率和流固耦合效应2个方面。基于此方法研究了不同沙尘暴环境下高速列车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列车安全性指标均随着车速的增大而变差,随着沙尘暴强度的增大而变差;轮轴横向力、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出现了超过规定限值的现象,而轮轨垂向力相对较难超标。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德阳市旌阳区进行区域物流系统分析 ,然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 ,得出区域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因果关系图 ,并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加速度记录直接拟合衰减关系时,几乎所有现行文献都采用圆模型,以震中距或震源距为观测点坐标位置的唯一统计量。对于长断层的大震而言,等震线的圆模型假设和实际等震线图存在严重的偏差,为修正这种偏差,作者曾提出了4区域的椭圆模型,但是该模型忽略了断层长度垂直范围的2个区域,导致其等震线形状没有沿着断裂方向“发散开”的趋势。且不能反映破裂方向对短轴衰减的影响。该文提出的加速度衰减关系的6区域模型,通过过断层方向和过断层两端点且垂直于断层6条分割线,将地震记录观测点位置分为6个区域,通过研究沿分割线方向的衰减关系得到地震动衰减与衰减路径所处区域的相关性。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说明模型下的6条衰减关系,各自代表的物理意义以及汶川地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的区域特性。在拟合精度上,该模型较圆模型有大幅提高,比4区域椭圆模型略高,在反映地震动区域特性上,比4区域模型更加细致的反映了断层破裂方向效应和上下盘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定量分析地震震源深度对近断层地震动及其在地表的空间展布特征的影响,本文采用一个典型的走滑地震震源模型,基于离散波数有限元方法计算了5种不同震源深度工况下的地震动及其分布场,对地震动幅值、频谱和持时的方向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地震动的幅值降低,并且在破裂前方和破裂后方存在明显差异;震源深度不同,地震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也不同;在地震动场中存在一个明显受到方向性效应影响和控制的区域,此区域的位置和面积随着震源深度变化而改变;在地震工程中预测地震动时,特别是当工程中需要考虑地震的近场效应时,震源深度参数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大风环境下从平地至路堑的直角挡风墙过渡区域对列车空气动力学和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影响,提出一种斜切过渡缓解措施来减小原始挡风墙过渡对列车气动和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直角挡风墙过渡的影响,来流风场在线路内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平地位置引起强烈回流,另一部分在路堑位置引起强烈回流。因此,列车经过挡风墙过渡区域时受到了两次横向冲击。采用挡风墙斜切过渡后,头车侧向力系数、升力系数和倾覆力矩系数与原始挡风墙过渡相比,峰峰值分别下降了47%、40%和52%。对于车辆系统动力学响应参数的峰峰值,挡风墙斜切过渡相比原始过渡降幅均超过50%,其中原始挡风墙过渡和缓解措施下的列车动力学倾覆系数分别为0.75和0.3。  相似文献   

12.
将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现代物流有机结合,建立皖江城市带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并采用安徽省2003~2012年的经济和物流相关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对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检验。根据模型仿真的结果,探讨促进区域物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结构弹性稳定理论原理,导出了高温环境下钢柱在轴向荷载作用时具有弹性支座的稳定长度计算式,分析了弹簧刚度、耐火保护层、温度等参数对钢柱稳定长度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在实际工程中应采取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在自然场景中文本定位需要大量样本训练导致算法运行速度较慢且倾斜文本难以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稳定极值区域(maximally stable extremal regions,MSER)结合层次聚类的快速自然场景倾斜文本定位算法。利用MSER椭圆拟合的方法对图片进行最大极值稳定区域的选取,并根据拟合椭圆的自身特征和在图像上的位置特征,过滤掉大部分的非文本区域,筛选出文本候选区域。运用层次聚类的思想,快速对文本区域逐层聚类融合,最终将单个的文本区域合并成单词区域,实现高效的倾斜场景文本定位。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定位算法相比,该算法在没有损失定位精度的情况下运算速度有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三软不稳定厚煤层建立适用的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方法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矿井瓦斯地质特征和瓦斯赋存规律的研究,采用单项指标法、综合指标法、瓦斯地质统计法以及瓦斯地质法4种方法相结合,对矿井煤与瓦斯突出进行了综合区域预测,最终建立了以瓦斯含量为主要指标的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方法,并将井田划分为突出危险区、威胁区和非突出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了异硫氰酸镱苄胺配合物Yb(NCS)_3·4C_6H_5CH_2NH_2的合成方法。通过对该配合物进行热分解非等温动力学研究,推断了该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机理及动力学补偿效应表达式。  相似文献   

17.
根据弹性稳定理论原理研究了钢结构构件在高温环境下的静力特性问题,导出了高温下杆件的静力稳定临界力的计算式,并讨论了温度、长细比、构件截面形式、材料特性等因素对杆件静力稳定临界力的影响,探讨了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减小结构失稳的问题,可为钢结构抗火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钢筋混凝土偏压杆件非弹性稳定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筋混凝土偏压杆件的非弹性稳定验算在各国设计规范中至今仍属空缺。本文从杆件非弹性稳定的概念出发 ,讨论了钢筋混凝土偏压杆件二阶效应强度问题与二阶效应稳定问题的联系和区别。利用经过试验验证的计算机分析程序识别了影响这类杆件非弹性稳定极限承载力的主要参数 ,并经系列计算给出了各参数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较准确反映这些规律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多体系统动力学微分/代数方程一种修正的约束违约稳定方法。基于数值积分步长和约束函数的Tylor展开对约束数值积分误差进行自动校正 。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温环境下钢构件的受力特点,根据压弯构件的平衡方程,导出了不同横向荷载形式下钢构件的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了横向荷载及火灾参数对钢构件稳定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在实际工程中采取的一些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