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对细菌内毒素检查试验的干扰情况,并建立其细菌内毒素检查的质量标准。方法:参照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进行试验。结果:通过干扰试验确证,复方电解质注射液最大不干扰稀释倍数为不稀释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结论: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热源检查。  相似文献   

2.
徐丹 《中国科技博览》2013,(23):215-215
目的:建立头孢洛林酯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IE进行试验和结果判断。结果:用两个不同生产厂家,不同标示灵敏度鲎试剂进行研究,头孢洛林酯的最大不干扰浓度为3.2mg/ml,并对3批样品进行检查,均无干扰作用,其细菌内毒素均小于0.5EU/mg。结论:本品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凝胶法)控制细菌内毒素的量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要求进行试验。结果本品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结论所建立的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具有可行性,其细菌内毒素限值可定为0.17EU·mg^-1。  相似文献   

4.
目的:创建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依据《2010版药典》二部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要求进行实验;结果:利用灵敏度0.125EU/ml鲎试剂,将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稀释400倍,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有效;结论:鲎试剂实验可取代传统兔法,作为药厂日常检测生产环节中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热原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鲎试剂对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进行检测,经过抑制/增强试验表明,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的稀释液(1:8)对标定值为0.5EU/mL的TAL无增强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将原液按1:8稀释后可用标定值为0.5EU/mL的TAL检测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  相似文献   

6.
马砺  杨昆  蔡周全  康付如  刘志超  邓军 《材料导报》2018,32(Z2):286-289
为研究不同含量铂催化剂对硅胶泡沫阻燃性能的影响,利用端乙烯基硅氧烷、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含氢硅油等原料和不同含量的铂催化剂制成样品,对样品(铂催化剂量为0.2~0.8 g)的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热释放速率、热稳定性及烟密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铂催化剂添加量为0.8 g时氧指数为29.1%,垂直燃烧达到UL-94V-0,阻燃性能相对较好;与铂催化剂添加量为0.2 g的样品相比,其热释放速率下降了36.5%,表明减缓了热裂解速率,降低了火灾危险性;炭渣表面裂缝窄小,表明铂催化剂量的增加有利于材料炭化层的形成,烟密度等级(SDR)由9.53下降到2.27,下降了76.2%,最大烟密度(MSD)下降了75%;由TG曲线得铂催化剂添加量为0.8 g时质量损失为28.09%,比铂催化剂添加量为0.2 g时质量损失减少了14.45%,表明铂催化剂添加量为0.8 g的试样稳定性更好。因此,增加铂催化剂的量可以改善硅胶泡沫材料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电镀铂的重要意义及国内外发展概况。评述了十二种典型的电镀铂工艺。对DNS镀铂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镀液的配制方法、镀液中含铂量、pH值、镀液温度、电流密度等参数对镀层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镀液稳定性、镀液使用寿命与调整方法、镀厚能力及镀层性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描述了对一种新型热电偶———铂 -钯热电偶的主要热电性能即均匀性与稳定性的研究。其结果此热电偶的不均匀性不大于 10mK ,在 96 0℃下放置 2 30小时漂移不大于 71mK。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基于传热原理的组合铂膜探头.在对该组合热膜探头的温度特性以及温度补偿性能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温度补偿的气体流量传感器,并在钟罩装置上对该流量传感器进行了流量检测实验,对实验结果的拟合和处理表明,该气体流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优于1%,流量范围度大于100:1.  相似文献   

10.
低温,尤其是低于24.5561 K(氖三相点)温区,常用的三种标准电阻温度计是铂、铑铁和铂钴电阻温度计.铂钴电阻温度计在20 K以下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与铑铁电阻温度计相近,可作为精密测温的标准器使用,越来越受到低温界的重视.本文研究了自研的铂金壳标准铂钴电阻温度计低温温循后的短期稳定性,介绍了标准铂钴电阻温度计低温温循考...  相似文献   

11.
郑玮  向明东 《计量学报》2007,28(Z1):69-72
介绍了使用辐射温度计在高温黑体炉中来分度铂铑10-铂热电偶,以验证其在1 100~1 300℃范围内的计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现有的400~1 100℃的计算方法外推到1 300℃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钛板电沉积铂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出一种在钛板上镀铂金的新工艺,该法中的弱酸性电镀液主要由柠檬酸钠、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少量六氯合铂酸、氯化铵组成.此外还添加了微量的稀土盐和A(氨基酸类),B(硬化元素)两种试剂.A可以提高铂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和镀层的均匀性,B可以提高镀铂层的光泽度和硬度.研究表明,镀层的优良性主要取决于电镀液的温度、pH值和电流密度,试验在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电流效率下获得了光亮均匀的铂镀层,并在主盐浓度不高的情况下获得了很好的铂镀层,大大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细菌16S rRNA基因(16S rDNA)文库方法研究了1至7天近海浸海玻片附着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演替特征.从1至7天3个基因文库中共筛选了269个克隆、144个有效分类操作单元 (OUT)并对其全部测序.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些细菌主要归属于8个细菌门类: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α-、γ-和δ-亚群)、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 、光合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 ia).由此可知1周内变形菌门的α-亚群、γ-亚群和拟杆菌门的细菌是常见的附着类群;α-变形菌亚群中的玫瑰杆菌族(Roseobacter clade)是海洋环境中比较常见的早期附着种类;由聚类分析显示3天和7天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这些实验结果为了解海水附着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演替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海水微生物腐蚀控制提供了生物学线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了新型热电偶即铂-钯热电偶的研制过程.着重考察了其在锌、铝、银、铜凝固点上的短期重复性,其值为4mK~17mK.  相似文献   

15.
汽车氧传感器铂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铂电极的制备及烧结工艺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铂电极性能的因素.通过控制铂浆中各组分的配比和烧结工艺参数,初步确定了性能稳定、成本低廉的铂电极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6.
丝氨酸配基PVDF亲和膜脱除人血浆中内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丝氨酸(Ser)为配基,1,6-己二胺为间隔臂,制备了一种新型PVDF中空纤维亲和膜用于人血浆中内毒素的脱除.通过FTIR、XPS对PVDF中空纤维膜,亲水化改性膜以及亲和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离子强度、pH值对亲和膜吸附内毒素能力的影响以及内毒素分子在亲和膜上的吸附动力学.实验考察了自制的亲和膜组件用于人血浆中内毒素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亲和膜对内毒素的吸附能力为0.058 EU/cm2;自制的亲和膜组件对内毒素含量为0.42 EU/mL的人血浆样品清除率为43.8%;亲和膜对人血浆样品的其它生化指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由于铂、钯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精密行业,其材料含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采用的方法不是操作复杂就是范围太窄而不符合日常检测要求,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简捷快速的、适用于铂、钯材料含量为95.0%-99.99%的化学分析方法。该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测定铂、钯材料中铂(钯)、铑、铱、钌、金、银、铜、铁、镍、铝、铅、锰、铬、镁、锡、硅、锌及铋等杂质元素的方法,达到了检出限低、重复性好、回收率在88.3%-100%的检测目标。  相似文献   

18.
许瑞梅  陈水挟  黄慧星 《功能材料》2006,37(4):604-606,610
载铂活性炭纤维在燃料电池催化材料的制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比较了水蒸汽活化和磷酸或氯化锌活化活性炭纤维对水溶液中铂离子的还原吸附性能,并研究了影响活性炭纤维对铂的还原吸附的几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制备的活性炭纤维,由于其电极电位的差异,其对铂离子的吸附容量也不同;水蒸汽活化和氯化锌活化活性炭纤维由于具有低的电极电位,因而表现出对铂离子更大的还原倾向,在吸附的初期,表现出更快的吸附速度.纤维状的活性炭纤维比颗粒状的活性炭具有更快的吸附速度.溶液的酸度也显著影响活性炭纤维对铂离子的还原吸附能力;低的pH下,活性炭纤维对铂一般具有更强的还原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宫内节育器(IUD)是目前常用的长效避孕措施之一,然而众多研究认为IUD的应用增加了盆腔炎性疾病(PID)的发生率。近年研究发现细菌生物膜(BF)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本研究拟探究无盆腔炎疾病妇女的不同类型宫内节育器表面是否存在BF,了解IUD是否为BF形成提供平台,是否增加盆腔炎性疾病的易感性。方法:不同类型IUD标本,根据表面清洁程度分别进行单独电子扫描电镜(SEM)观察,单独需氧、厌氧细菌培养,以及SEM观察+培养了解IUD表面是否存在BF。结果:共纳入IUD标本86例,85例非PID女性的IUD,同期1例盆腔感染性疾病患者的IUD。25例进行单独SEM观察,阳性1例,其余标本未见典型BF结构。单独细菌培养47例,需氧细菌培养阳性1例,见大面积菌苔覆盖,考虑污染可能性大,其余标本未见细菌生长。SEM联合培养14例,细菌培养阳性,电镜无阳性发现。其余培养及SEM观察阴性。结论:不论IUD的类型如何,非PID女性体内的IUD表面无BF存在,不同与其他体内医疗装置,BF的形成不能成为限制IUD应用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铝片降低细菌粘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隽  汪建华  童身毅 《功能材料》2004,35(5):646-648
铝片在二(乙二醇)甲醚/微波电子回旋共振(ECR Plasma)低温等离子体条件下进行处理.表面得到一层均匀、致密的涂层。经过电子光谱化学分析(XPS)、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生物活性的分析和表征,发现沉积的涂层为类PEG结构,表面主要聚集大量-CH2-CH2-O键;与改性前相比,等离子体处理的铝片表面能极大地降低细菌粘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