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交换逐渐取代程控交换.软交换是承载在IP网络上的应用,使用IP承载语音、传输、数据业务等等.IP地址匮乏使得企业大多采用私有IP地址,则普通的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及防火墙FW无法支持会话启动协议SIP、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等协议数据区的私网IP地址信息的有效传输,存在NAT/FW穿越、互通问题.同时还存在终端用户的安全接入、资源不可控、网络结构平面等多种问题,这就需要使用会话边界控制器SBC来解决,优化网络结构.本文介绍了SBC的定义、存在意义及一些基本功能.并列出了SE2600在软交换网络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了原软交换网络中内网部分的隐患以及如何使用SE2600解决问题,并解释了SE2600中有关内网部分的重要配置信息.  相似文献   

2.
当前5020MGC软交换单IP地址最多支持20 000个H.248网关,可实现共计72 000个用户的注册和呼叫。随着FTTH、PON等接入设备的大量部署,电信运营商从网络运维的需求和网关小型化的实际出发,需要核心网软交换能提供IP收敛的功能。重点介绍了5020MG软交换中全新设计的CoCoProxy软件模块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该功能可以有效提升网关注册容量,使得单IP地址支持100 000个H.248网关注册及呼叫。  相似文献   

3.
软交换是承载在IP网络上的应用,软交换终端通过IP网接入,必须分配IP地址。由于IPv4本身地址空间有限,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IP地址匮乏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运营商、企业用户等都大量采用私有IP地址。普通的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存在无法对H.323、会话启动协议(SIP)、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等协议数据区的私网IP地址信息进行处理的问题。文章对采用会话边界控制器(SBC)解决问题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提出该技术在实际组网中存在缺点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当前5020MGC(5020媒体网关控制器)软交换单IP地址最多支持20000个H.248网关,可实现共计72 000个用户的注册和呼叫。随着FTTH(光纤到户)、PON(无源光纤网络)等接入设备的大量部署,电信运营商从网络运维的需求和网关小型化的实际出发,需要核心网软交换能提供IP收敛的功能。文章重点介绍了5020MGC软交换中全新设计的CoCoProxy软件模块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该功能可以有效提升网关注册容量,使得单IP地址支持100 000个H.248网关注册及呼叫。  相似文献   

5.
随着因特网带宽的不断拓宽,各种实时多媒体业务开始进入IP网,三网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下一代网络(NGN)将是在IP网的基础上,融合传统电话网和CATV网,而成为一个综合业务网络。软交换技术将具有开放接口的独立网络部件(如软交换设备、应用服务器、媒体网关和信令网关等)分布在IP网络的节点上,为所有的媒体提供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在IP网中采用软交换技术来构筑NGN或向NGN过渡的各种网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1对下一代网络(NGN)的要求作为通信网络的演进方向,人们对以IP网为基础,融合电话网和CATV网的下一代网络提…  相似文献   

6.
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是PSTN网络演进的主要方向.本文从软交换体系架构介绍入手,对网络建设中的网元设置原则进行了阐述,并着重就主要网元软交换设备、中继网关和信令网关的设置方案进行了比较和探讨,对各运营商建设软交换网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力培 《数字通信》2012,39(4):84-88
根据当前网络发展趋势和语音业务的承载需求,提出了采用家庭网关承载语音业务的实现方案,包括家庭网关的工作模式、IP地址规划、PVC规划、VLAN规划、QoS实现策略及软交换改造建议等,指出了家庭网关与原有承载方式相比,仅需在网络中进行统一配置,应用QoS技术对业务进行保障,就可以实现线路中的多业务承载,并且给出了采用家庭网关的方式承载多种业务适用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8.
董占丽 《信息技术》2013,(8):190-193
阐述了NGN网络的结构、功能及特点,分析软交换功能实体在下一代网络中的主要作用,结合黑龙江垦区通信网络发展现状,融合PSTN、ISDN、ATM、IP等业务,采用开放式结构,规划设计黑龙江垦区软交换平台,制定IP地址规划、网络互通等方案,建设NGN核心控制设备、综合媒体网关、网管系统,在黑龙江垦区通信网络中实践。  相似文献   

9.
SIP-T协议     
集话音、图像、数据为一体的下一代网络(NGN)体系结构逐步成为电信网络发展的热点。下一代网络融合了目前的IP网和PSTN网,其关键的网络节点就是软交换。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它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生成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把控制和业务提供分开。实际上,网关经过分解,产生的媒体网关控制器(MGC)就是软交换设备。SIP-T(SIP for Telephong)是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它解决了PSTN网信令在IP网上的协议转换…  相似文献   

10.
目前移动核心网规划、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实现既支持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思路已为业界所公认。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进程中,语音IP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进程中语音IP化阶段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刘立宇 《移动通信》2007,31(2):117-120
目前移动核心网规划、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实现既支持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思路已为业界所公认。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进程中,语音IP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进程中语音IP化阶段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3G核心网设备通用媒体网关的实现模型和应用场景,重点介绍通用媒体网关的软硬件实现技术。在3G核心网中,实现全IP的软交换方案中,通用媒体网关是最重要的设备,它采用控制、承载和业务三者分离的典型技术,提供语音、多媒体以及移动等多种业务。  相似文献   

13.
刘立宇 《移动通信》2007,(3):117-120
目前移动核心网规划、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将业务与信令控制分开,基于IP承载的面向3G、IMS的软交换核心网,实现既支持2G网络,又能适应未来3G网络的思路已为业界所公认.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以适应未来3G、IMS格局进程中,语音IP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陕西移动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化进程中语音IP化阶段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信网络运维支撑中的跨专业信息共享问题,参考SID建模方法,对IP承载网及其软交换接入网元进行分解抽象,建立了软交换服务器和媒体网关端到端关联的资源信息模型,提出了软交换接入资源调度和软交换端到端关联查询的服务模型,运用了抽象、组合、角色等设计模式,使模型能适应IP承载网结构和业务的持续演进。结合运营商的数据对模型进行系统实现,实现了MSS与MGW的端到端关联呈现,表明模型能有效支撑跨专业资源调度和告警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前CDMA核心网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在移动核心网软交换适应未来IMS、全IP网络进程中,移动核心网扁平化即IP承载网承载语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以山西电信为例就移动核心网软交换扁平化进程中的问题作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移动软交换核心网(CE,Customer Edge router)设备的安全保障方案进行研究讨论。以某省为例,分析IP承载网络CE设备运行可能存在的风险,探讨网络整改、优化方案。并且进一步对网络演进过程中A接口IP化场景下CE设备的安全组网进行探讨。旨在为核心网IP化建设进程中CE组网设备的科学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中介绍了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建设原则及组网思路,重点探讨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的体系结构、业务接入方案,以及本地接入层组网建设思路等内容,给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的组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软交换系统信令网关的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其中信令网关设备是软交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解决现有七号信令网与IP网之间的无缝融合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软交换技术及软交换系统结构的参考模型;其次对信令网关技术作了全面的阐述,重点提出了信令网关的关键技术及选择方案;最后详细介绍了信令网关的关键技术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陈斌 《中国新通信》2010,(17):17-20
按照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统一部署,2004年省际层面建成全IP架构软交换汇接网,2005年开始在2G本地网层面推广引入TDM承载的软交换设备。为了尽量减少TDM资源投入、简化网络结构,2006年开始推动2G软交换IP承载语音,至今,已经基本上完成了2G软交换的语音IP承载。软交换架构无论是否已完成语音IP化改造,都含有内部IP网络,如果内部网络结构不合理就有可能发生广播风暴,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对软交换内部的IP网络进行研究,对广播风暴进行分析,可以加强维护工程师对网络结构的理解,提高对设备的维护能力,避免故障产生后对公司产生经济损失,对客户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移动软交换IP承载网网络架构的基础上,对IP承载网网元之间不同的接口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各接口的带宽计算模型,以便对今后的软交换IP承载网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