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轧制条件对冷轧无取向硅钢织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金自力  徐向棋 《特殊钢》2005,26(2):25-27
除钢质的纯净度、夹杂物聚集程度、再结晶组织外 ,织构分布和各组分强度对冷轧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 磁感应强度和铁损亦具有显著的影响。从基础理论方面讨论了冷轧无取向硅钢的热轧、终轧温度和层流冷却条件对轧件织构形成的影响及冷轧压下率和冷轧轧制形状参数对其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热轧工艺对冷轧无取向硅钢50W600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兆所  康永林 《特殊钢》2006,27(6):47-49
试验了180mm铸坯加热温度(1200℃、1180℃)、2.3mm热轧卷轧制道次(7道次、5道次)、精轧终轧温度(780~860℃)和卷取温度(≤710℃)对0.5mm冷轧无取向硅钢50W600的铁损和磁感应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铸坯加热温度,提高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有利于改善该冷轧无取向硅钢成品的磁性能;而粗轧道次对成品磁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据《CAMP -ISIJ》 ,2 0 0 0年Vol1 3,P1 2 0 8报道 ,内磁屏蔽需要高磁导率 ( μ)及低矫顽力 (Hc)的钢板 ,它是由高纯净度、粗晶组织获得的。对此研究了钢成分及冷轧压下率对内磁屏蔽磁性的影响。( 1 )试验 :含有 2 5× 1 0 - 6C的热轧钢带 ,经过带中间退火的两次冷轧 ,变化第二次冷轧的压下率 ,范围为 2 7%~ 81 % ,研究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 2 )结果 :采用低的冷轧压下率 ,得到粗晶 ,从而改善磁性 ,如 2 7%时Hc为 1 .1Oe ,μ0 .35为 1 1 0 0 ;而50 %时Hc为 1 .34Oe ,μ0 .35为 72 0。但临界冷轧压下率不能太低 ,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内轧生产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初轧改造为冷轧薄板厂的有关建议,并结合马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冷轧薄板设备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某生产厂此前采用二次冷轧轧程生产镀铬用二次冷轧材,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线效率,推荐客户选取适宜原材料进行试验。通过优化冷轧、退火、平整工艺后,成功开发DR8酒精罐用镀铬板,产品性能满足要求。达到了采用一次轧程代替二次轧程生产的目的,生产效率提高一倍,成材率提高了1%,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发明的详细说明用以往技术制造的硅钢片,在10奥斯特磁场下,导磁率为1790~1840,板厚0.28毫米,在60赫兹、1500高斯条件下铁损为1.08~1.17瓦/公斤,而在1700高斯条件下,铁损为1.54~1.76瓦/公斤。这种取向硅钢除含3.2%硅外,还含有若干残余元素。美国专利第3287183号发表了在10奥斯持磁场下,导磁率达1910的单取向硅钢制造方法。发表在上述美国专利中的硅钢,采用两个轧程中间夹有中间退火的二次冷轧法处理,头一个轧程压下量少,后一个轧程压下量大。如按上述专利采用AlN作为防止一次再结晶晶粒长大的抑制剂,则Al和S的比例必须精确地控制在规定的数值内。上述专利所记载的成品  相似文献   

7.
在使用相同工艺制度的情况下,2050与1580热轧线生产的镀锡基板MRT-4性能差异明显。2050线MRT-4产品在大压下率冷轧时,轧制力高,加工硬化严重,并且经常发生断带事故;而1580线产品可轧性良好。对比了两种热轧产线冷却速度的不同,分析了产品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差异,认为2050线MRT-4延伸率大幅降低的原因为层冷冷却速度过快以及冷却均匀性差,导致晶粒尺寸不均匀。通过将终轧温度由890℃降低至880℃、粗轧投入保温罩,将层冷模式由前段冷却变为三段冷却等措施,2 050热轧带钢延伸率提高约15%,横向屈服强度极差降至25 MPa以下,头尾屈服强度极差降至20 MPa以下,冷轧总压下率达94%,组织均匀,冷轧加工硬化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曾春  程朝阳  王项龙  吴章汉 《钢铁》2022,57(1):126-132
 为了研究Fe-6.5%Si钢极薄带的制备工艺,并获得良好的产品磁性能,以薄带铸轧试验机制备的6.5%Si钢铸带为原料,分别采用一次温轧法、二次温轧法和基于应变诱导无序(DID)原理的高硅钢室温冷轧3种工艺制备出厚度为0.1 mm的Fe-6.5%Si钢。分析结果显示,一次温轧法退火后以高强度γ织构为主,由于压下率达到90%,形变储能高,晶粒尺寸最大,铁损最低,同时磁感也最低;二次温轧的退火板除了γ织构外,还有较强的η织构,故其磁感值高于一次温轧法,该方法得到的6.5%Si钢薄带综合磁性能最优,但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基于DID原理,对6.5%Si钢热轧板在温度为300~450 ℃、压下率为45%~65%的条件下进行温轧,实现了6.5%Si钢软化,随后可将6.5%Si钢室温冷轧至0.1 mm,此时温轧板和冷轧板内部有序相消失,基体变成无序态;室温冷轧板退火后晶粒更细,铁损略有升高。此外,室温冷轧可促进{111}<112>形变晶粒在冷轧剪切带中形核形成有利织构,因此磁感值得到更大提升;采用DID原理进行室温冷轧,效率较高,后续可通过优化退火工艺使其进一步降低铁损,该方法为薄带铸轧工艺批量生产磁性能优异的6.5%Si钢极薄带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纺织机针用工具钢带(T9A)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纺织机针用工具钢带的技术条件及热轧、冷轧、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热轧的终轧温度及冷却速度能影响网状碳化物的级别,采用多道次冷轧和球化退火,可使成品钢带获得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冷轧机板形在线连续检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金明  杨荃 《钢铁研究》1993,(5):20-22,34
冷轧带钢的板形平直度自动控制中,轧后带钢的不均匀延伸的在线连续检测是首要问题。本文探讨了引进技术中以压磁传感器为核心的一类接触式板形测量系统的基本原理、元件、数据处理及其在生产中的正确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30Cr13锭坯加热制度、热轧工艺、热轧辊型的优化,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热带三点差、同条差和板形,为冷带生产提供了优质的母材--热轧带钢;通过对冷轧工艺、热处理工艺的优化,生产出了完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并达到质量标准的碟刹片用30Cr13冷轧带钢。  相似文献   

12.
赵诚  单芳 《特殊钢》2004,25(3):38-39
在生产中,不锈冷轧带钢的表面光洁度一般用粗糙度进行控制,其粗糙度越低,光洁度越高。应使用低粗糙度和低微小缺陷面积率的不锈热轧带钢,高的总压下量,低粘度轧制油和平整率达到1%的工艺轧制可获得较高光洁度的不锈冷轧带钢。高速钢轧辊轧制的不锈冷轧带钢的光洁度优于模具钢轧辊。  相似文献   

13.
唐伟  杜凤山  林海海  文杰 《钢铁》2020,55(1):65-71
 冷轧高强集装箱板由于其屈服强度、成形性能及尺寸精度的要求,对冷轧轧制稳定性和板形控制提出极大挑战。针对某钢厂薄规格冷轧高强集装箱板生产过程存在的肋浪和边裂情况进行分析,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热轧带钢库区冷却过程对钢卷温度及性能均匀性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该钢种在UCM机型冷轧轧制过程中带材变形特征,揭示了带材浪形和边裂的并发机理,同时分析了不同工艺对带钢变形均匀性的影响规律。结合理论及仿真分析,提出了针对热卷性能均匀性及酸轧轧制稳定性的优化方案,改进后冷轧板形质量明显提高,带材边裂缺陷完全消除,冷轧高强集装箱板的轧制稳定性及产品质量均得到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冷轧带钢生产技术进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军 《鞍钢技术》2000,(5):13-18
现代冷轧带钢生产技术飞束这发展,工艺与设备不断更新,新式除鳞设备、轧机、退火设备、多种联合生产线的出现及AGC计算机系统的采用,都极大地提高轧带钢的质量,全面介绍了现代冷轧带钢生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鞍钢的冷轧生产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热轧折叠缺陷对酸连轧工序造成的原料空卷问题,从热轧工序相关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薄规格热轧钢带生产过程中折叠缺陷形成原因,主要为钢带头尾存在不同程度镰刀弯或局部浪形等问题,经卷取侧导板和夹送辊共同挤压作用后形成的。通过在设备精度、工艺改进、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和改进,薄规格热轧钢带折叠缺陷发生量得以有效控制,月均发生量从攻关前的55卷左右逐渐下降至攻关以来的20卷左右水平。进一步提高了热轧钢带一检合格率和折叠缺陷的预警识别率,有效降低了热轧钢带折叠类缺陷对下游工序生产过程造成的影响,促进了上下游生产节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刁普 《有色金属加工》2007,36(5):29-30,41
结合生产实际,采用8种方案分别在不同生产条件下进行轧制试验,探讨带材表面“黑花”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铸轧带坯、轧辊粗糙度、乳液润滑剂对带材表面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和控制生产要素,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Effect of double cold rolling on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3.98%Si-0.71%Al non-oriented silicon Steel Sheets cast by twin-roll thin strip casting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thin strip is equiaxed crystal, the recrystallization is complete and normalizing has lesser effect on microstructure. Using both cold rolled and double cold rolled process, the microstructure is equiaxed grain after final annealing. The average grain size of annealed sheet in double cold rolled specimen was smaller than single stage cold rolled sheet. Double cold rolling process is helpful for iron loss and magnetic flux density.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高强钢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从热轧、冷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工序管理控制的角度出发,制定了先进高强钢关键轧制技术研究方案,最终解决了热轧带钢性能稳定性控制、带头上翘、冷轧带钢厚度波动、冷轧板形突变等问题。另外,在热轧轧制工艺、温度精准控制、冷轧轧制力模型优化,一级AGC厚度自动控制系统开发、全流程压下负荷分配优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开发了一系列先进高强钢轧制关键技术,并在产线生产中得到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摘要:以冷轧退火板DP980为研究对象,结合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过程参数,利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室温拉伸试验机对热轧卷、冷硬卷、退火卷试样的显微组织、硬度、强度、伸长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轧卷生产过程中,为了控制带尾抛钢稳定性而降低卷取速度,导致带尾卷取温度较低,力学性能不均,遗传到冷轧工序转变为厚度波动。目前,冷轧各工序通过切头尾的方法,对于此问题进行控制,也就导致了DP钢成材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钢铁冶炼》2013,40(7):548-554
Abstract

Hot and cold rolled strip samples with surface defects such as black pockmark, sliver and central cracking were collected from a compact strip production line followed by cold rolling. Microstructure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strip with defects were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Four typical types of defects on strip including surface spherical mould powder entrapment, centre spherical mould powder entrapment, surface linear mould powder entrapment and centre linear mould powder entrapment were studied by hot and cold rolling experiment in laboratory. It was observed that spherical mould powder entrapment 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surface black pockmark after the hot rolling and cold rolling process. Centre spherical mould powder entrapment led to central fracture in the hot and cold rolling process. Surface linear mould powder entrapment resulted in sliver and centre linear mould powder entrapment led to severe sli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