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梳理日本小袖和服发展的历史,还原其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从社会背景、民间组织、政策支持、应用创新四个角度总结日本传统服饰文化活化的典型案例。纵览小袖和服在历史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传统和式面料、工艺、廓形与西方的技术、审美风格相结合,顺应全球化的趋势而变化,使其产品在现代社会中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同时借助文化推广的契机,向全球展示和服的文化特色,使全球各国都有其拥趸,坚实的大众认知基础也是文化类产品能够扩大市场的原因之一。通过对日本小袖和服手工艺传承活化的研究,遥望历史,映射当下。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对日本来说,是值得期待和纪念的一年。东京第32届奥运会的举办为日本带来一次向全世界展示日本文化的盛大机会。一直以来,日本元素都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从传统和服到新潮动漫,每一个瞬间铸就了日本的文化闪光点。提到传统日本,不得不提的就是和服。在西方文化进入日本之前,和服作为日本传统服饰是日本人最日常的穿着。和服历史悠久,自从日本诞生之日的绳文时代以来,和服就一直存在。经过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演变,逐渐成为如今的和服。  相似文献   

3.
正从最初的和服说起,日本"和服"一开始被称作"着物"、"吴服"。固定使用"和服"这一说法是在德川幕府之后,当时西方文化开始进入日本,才有了"和服"这个词。日本人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理解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和服上。出席大大小小的场合都要着和服以示珍重,依照季节的不同,和服在种类、材质、花纹上又各有讲究。春梅、夏菖蒲、秋枫、冬雪松,是季节在和服纹样中的体现。几乎任何人穿上和服都会变得优雅,和服的优雅来自结构的简洁性,以及其面料和装饰图案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日本艺伎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者,在几个世纪的发展变迁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体系。它与茶道、花道、武士道、相扑等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艺伎在举手投足间影响和改变了其和服、头饰、妆容的设计。由于日本艺伎文化的独特性,其背景影响下设计也呈现出多样的特点。文章将以艺伎的生活为基础,通过对艺伎和服,头饰,妆容的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出日本艺伎文化背景下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日一衣带水,日本曾从中国取经学习。日本文化是儒教文化的传承支脉,但决不能简单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附庸。而今日本设计在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之下崛起为世界设计的一极,我们在学习它的设计的同时,更要关注分析其背后深层次的成因,实现"师夷长技"的宏愿。  相似文献   

6.
《信息与电脑》2019,(21):90-92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此,笔者在研究"互联网+"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的理论基础上,尝试开发了"互联网+"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网络平台,以期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中日建筑大师的空间营造艺术及他们在其中传达的传统文化设计理念,探讨传统文化对东方国家(以中国与日本为例)的现代建筑的影响。通过借鉴日本现代建筑设计中延续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以寻求中国传统文化、本土民族特色在我国现代建筑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推理的方式探讨了怪兽文化和日本古代妖怪文化的传承性,并进一步指出日本古代妖怪文化和特摄怪兽文化的内在关系。通过对每个时代的特摄怪兽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了特摄怪兽的创作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以期从中挖掘出可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针对藏族传统手工皮艺制品的创新设计研究,通过分析藏族传统手工皮艺品的设计现状,提出"2R+V"为主的创新设计原则,解决藏族传统手工皮艺设计缺乏创新、设计水平较低、工艺传承困难等问题。文章为保护和传承藏族民间艺术文化,为藏区传统手工艺制品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客家文化传承存在文化传承规律、教育规律、商业运行规律之间的兼容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共同完成文化传承工作,以共同构建客家文化导向下的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再通过"文化资源转换为课程资源""文化元素转换为设计产品"的双路径教学实施实现客家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现代教育体系融合,发挥高校文化创新的智力资源,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培养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力。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普遍应用使人们沟通的界限越缩越小,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现代商业设计的风格也日趋国际化。如何能在"全球化"的设计中寻求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创作经验为中国本土化的商业设计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和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 on the relative advances of digital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over traditional heritage management approach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ticularly in Africa. Specific examples from the context of Ghana are used to help understand the particula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relative advantage of the digital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a PhD study that explored contextu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anage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Ghana and it is underpinned by Roger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model. An interpretive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employed to solicit the perspectives of 29 key stakeholders from 13 institutions in Ghana through semi-structure interviews. This was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o ascertain how the findings from the context of Ghana relate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frica.

Stakeholders perceive that the digital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has relative advantages over other traditional ways of managing and preserving heritage information in many ways, including; as an effective means to manag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enhancing collaboration and resource sharing; contributes to the building strong cultural institutions; lead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digital memor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an effective means to preserve value of cultural identity for the long term into the digital future; and enabling research and advancement of cultural knowledge.

Findings from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lso show that these relative advantages of the digital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DPM) innovation occur in similar forms in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frica. Further empirical studies in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recommended to fully ascertain the main relative advantages of the DPM innovation over traditional approaches of heritage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preservation.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运用本体技术可以实现非遗资源数字化管理,有利于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共享。项目首次将文物保护领域的本体框架CIDOC CRM用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一非遗领域,并结合建筑领域的特性对CIDOC CRM模型结构进行选择和扩充,定义建筑领域非遗知识本体的概念类及其属性,并在实例化过程中运用TextRank算法处理文本语料,实现本体实例的扩充,将本体模型进行数据映射,存入Neo4j图数据库中,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实现可视化展示。实验表明:运用上述方法构建传统建筑非遗知识本体模型是可行的;创建的本体能将各种碎片化知识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该方法可用于对领域知识进行管理,将在建筑领域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美术为切入点,通过对天津市传统美术项目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化现状进行分析来寻找适合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发展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对传统文化中图形、色彩等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如何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将传统文化的神韵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达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刺绣是欣赏和实用并举的民族传统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的文化差异也逐步缩小,地域界限也在淡化,保护民族民间工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主题,如何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发展民族产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富于变化。中国传统文化扎根百姓内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与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个性化的潮流玩偶以其前卫时尚和鲜明的特性受到青年、小资的喜爱。但具有独特中国文化内涵、蕴含厚重民族底蕴、体现民俗寓意的中国式玩偶依然值得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8.
汉画像石作为古代留给我们的艺术珍宝,在民族文化遗产和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至今发现的汉墓画像石中较多出现车马出行的画像,而在车马出行画像中较多呈现着"左向行进"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形式又蕴涵着两汉时期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传统思想。而这种"左向行进"的构图方式似乎又体现着"西向行进"的方位意义和方位趋向。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平面广告、视频广告、网络广告中的体现,论述传统元素在广告设计中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当今广告专业的学生应向传统学习、继承、发扬并在创作中实践,力争将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创意性的表现在广告作品中,让中国广告设计具有民族个性和时代性,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新时代多媒体环境下更有效地传承中国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通过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微信表情包的结合创新,让人们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实现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基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微信表情包,在发扬光大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实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有着非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