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侗族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出发,以侗族图案为研究对象,分析侗族民族对图案的理解和需求。表现出侗族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前社会、文化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传统艺术需要找到新的媒介以适应这种改变。当前对侗族剪纸的保护形式在应用性与传播性上尚有欠缺,数字媒体的介入将对此现状产生部分改变。对侗族剪纸的再设计需要对其背景、情境等知识进行全面了解,这样的设计才是真实的、有根据的。所以我们强调使用参与式的方法进行研究与设计。文章将对湘黔桂侗族剪纸进行设计探索,落实于影像设计和交互设计两方面,试图从以下几个层面探索参与式设计的可能性以及具体的途径与方法:构建真正为设计可用的本土知识为主的学习型设计知识资源平台;用影像、交互等设计方式关注手工艺传人及他们的生活,真正向他们学习,并采用参与性设计方法,"共知共行"协同创新,将传统艺术以大众更可触及的方式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为社会创新而设计,利用数字媒体的特点传播辐射,扩大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古代服饰是中华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保护传统文化是当代重要的研究课题,但展出珍贵的文物会有损坏的风险,将传统服饰进行数字化复原能有效以虚拟展出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且借助科技手段有助于传统服饰文化更广泛地传播。文章以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墓主人所穿的十六件服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结构尺寸和面料纹样,利用style3D软件系统对其进行数字化复原。这一做法能有效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信息化、数字化结合起来,为传统服饰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能推动中国古代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牛思先 《微计算机信息》2006,22(18):249-251
随着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软件遗产系统(legacysystem)的增多,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程序理解(ProgramCompre-hension),在上世纪90年代,过渡到逆向工程。本文就开展关键控制软件逆向工程的经验以及一些技术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同行对逆向工程工作的关注,促进逆向工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将文化与生物学中基因概念相结合,以眼动技术作为文化中造型DNA 识别 程度的研究手段。以侗族文化中鼓楼造型为例,运用眼动技术将文化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和分析, 确定出作为识别特定文化依据的造型DNA 要素,再针对眼动实验结果,综合分析了眼动指标 的数据,结合侗族鼓楼造型语义特点,提取了侗族文化鼓楼造型DNA,并将其由大到小进行了 综合排序。在造型DNA 识别程度排序表中选取识别程度从大到小的要素,通过重组来改善侗 族鼓楼文化中造型DNA 的表达,并应用于耳饰产品创意设计中,为侗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 新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遗产软件在软件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积极地利用好遗产软件已经成为目前软件工程中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科研人员对重构遗产软件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文中是一篇关于遗产软件重构技术研究的综述性文章.介始了一些遗产软件系统相关的概念,从整体上对遗产软件重构方法进行了分类,阐述并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科研人员就遗产软件重构提出的一些思想、方法及模型,对遗产软件重构技术做了一个总结,并提出了组合Agent-Component(AC)来重构分布异构环境下遗产软件的思想,为解决遗产软件的重构尤其是大型复杂系统的重开发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世界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理论及其实践成果的日渐丰富,使建筑遗产的价值也得以不断深化与发展。基于传播学理论的建筑遗产阐释与展示,可以更好地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促进建筑遗产与受众间的有效沟通,实现建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世代传承。文章主要从国际遗产保护相关理论中的传播学理念出发,以传播学视阈的研究方法对建筑遗产从静态展示探索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进行探讨,并通过开封城墙城门展示利用案例来具体阐述这一理论框架的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软件》2019,(8):23-28
阐述了如何利用3ds Max和Photoshop对北魏时期的服饰进行设计与三维重建。通过对大同市博物馆的调查以及对有关北魏时期文献的查阅,全面了解和学习北魏时期的服饰文化,并设计出服饰的基本造型。利用3ds Max,采用多边形建模的方法,制作服饰的数字化模型,对模型进行uv展开,再利用Photoshop为建好的模型绘制贴图,包括对服饰色彩、花纹和质感的绘制,最终实现对北魏服饰数字化模型的建立。对北魏时期的服饰进行数字化重建有利于我国历史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对传承和弘扬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福安、霞浦、罗源、福鼎和景宁五个地区的畲族服饰为代表,对畲族服饰的地区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同时对当代社会中畲族服饰因经济文化冲击而导致的变化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对畲族服饰建立活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观念。  相似文献   

10.
冯铃  冯玉才 《软件》1994,(10):1-6
数据库的安全保护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首要问题。本文就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00DBS的安全保护问题进行了讨论,具体介绍了00DBS中安全机制的特点及其实现机构。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讨论在设计参与社会创新的过程中,参与式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方法。以参与式影像记录方法为理论指导,尝试非遇传承人以及社区内研究学者共同参与下的拍摄记录方法。以侗锦项目为例,通过参与拍摄工作,“非遗”传承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另外,这种方法对于减少外来文化观察者对于“非遭”文化主体的主观影响,保护活动中内在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影像在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中的后期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刺绣是欣赏和实用并举的民族传统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的文化差异也逐步缩小,地域界限也在淡化,保护民族民间工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主题,如何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发展民族产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蕴涵着贵州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贵州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保护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的数据挖掘,采用词云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等,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数据进行处理,并提取有价值的关键文本信息,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视野的开阔,对于服装改革而言,服装品牌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服装品牌从开始到发展中经过了一段漫长的路程。民族元素对于品牌设计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服装品牌产品中,通过创新思维来设计的服装品牌,民族元素本身的功能性和内在精神是不容忽视的;在品牌自身准确定位的基础之上,民族元素的传承与创新,是服装设计重要的手段,也是服装设计师灵感的源泉。它既加深了服装品牌的内涵延伸,又拓宽了服装品牌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民族舞蹈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作识别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的环境下,对于民族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领域还比较空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舞蹈,筛选了5类少数民族舞蹈典型动作片段,结合深度摄像机开发了动作数据采集系统,通过该系统采集民族舞蹈动作骨架信息,构建了民族舞蹈典型动作数据集,使用改进的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 CNNs)模型对民族舞蹈动作骨架序列进行了识别与分类,并且与其他经典动作识别方法进行了对比,该方法在实验中获得了95%的识别率。研究结果表明,该民族舞蹈数据集构建方法合理,识别模型对民族舞蹈分类有良好的性能,对民族舞蹈动作进行了有效的记录和保存,为民族舞蹈数字化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The basic functional demands on working clothes are protection and comfort. These basic demands are determined by the three variables: (1) level of activity of the worker, (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mpacts, (3) surrounding climate. The environmental mapping i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tect, quantify and analyse the demands on working clothes in different working situations. A pilot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Swedish industry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l conditions regarding working clothes and to fin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lothing demand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second study was motivated by clothing problems in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dustry. In both studies the three determining variables for the clothing of each interviewed person were given certain code values according to their measured or graded values. The pilot study confirmed the theoretical model for work classification. The model serves as an instrument for finding relevant clothing demands for clothing development and clothing procurement, and as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the workers so that they can check the clothing demands for their own working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dustry all 310 interviewed workers with 20 different profession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different clothing demands. These quantified functional clothing demands were transformed into certain demands in terms of textile material and model design. The development work finally resulted in new clothes, an overall and bib-and-brace trousers in various suitabl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处于一个重要的数字化背景,各种数字化技术和资源已在各个领域内进行运用,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保护工作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诸多的限制,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也易出现损坏、遗失等等负面情况,而采用数字化技术就能有效地避免出现以上诸多问题,同时可促进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工作、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得到提升,从微观角度上,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具有促进作用;从宏观角度出发,这对国内社会整体的发展也具重要意义。故此,在本文中就针对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主要目的对促进数字化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保护工作进行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